美的语言 美的画面 美的情感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irssz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理念】
  要想让学生在这么短的40分钟时间里了解课文内容,走进文本内涵,除了读还是读。同时,让学生通过文字的研读,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动感的大草原的画面,并在欣赏草原画面的同时再运用文章的语言进行描绘,这样使得整堂课都是围绕着草原的“美”而开展教学,达到情景交融的目的。
  【教学预设】
  一、课前谈话,想象草原的美
  1.热身:板书“草原”, 让孩子通过汉字想象画面,在头脑中形成初步的画面。
  2.说明本堂课需要锻炼的能力:敢于发言、富于想象、善于表达。
  二、引入课题,期待草原的美
  1.在60多年前,我国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第一次走进大草原采风。这一次采风给他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今天,我们就跟随著名作家老舍走进辽阔的大草原,去感受那里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
  2.齐读课题。
  三、初读课文,了解草原的美
  1.自由读课文,完成下面练习。
  读通课文,圈出难读的字词,读后思考:老舍先生描绘的哪些画面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2.反馈。
  (1)字词:蒙古包 好客 同行 似乎(指名读,纠正错误的读音)。
  渲染 勾勒(根据两幅画的特点区分不同的意思)。
  (2)文章内容,指名学生说。
  小结:这些美丽的画面其实我们可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成两个方面,那就是景和人。板书:景 人。
  四、细读风光,感受草原的美
  引:是呀,草原上那美丽的风光让作者流连忘返,草原上那热情好客的牧民让作者难以忘怀。接下去就让我们跟随老舍的脚步,一起走进大草原,去感受那里的自然风光。
  1.熟读第一段。
  2.抓“面”,感受整体美。
  (1)浏览第一自然段,快速找出一个能概括草原特点的句子。
  (2)反馈,出示句子: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①指名读。
  ②体会草原的特点。
  ●换词,体会草原的“大”和“绿”。
  给“一碧千里”找近义词。
  换词,出示句子:在天底下,一望无际,而并不茫茫。
  跟原句比较,了解“一碧千里”既可以体现草原的辽阔,又可以体现草原的碧绿。
  ●删词,体会草原的“净”。
  出示句子:在天底下,一碧千里。
  少了什么内容?知道茫茫的意思吗?(出示茫茫的解释:无边无际,看不清楚。)
  通过比较、朗读,学生在不同的语言训练中感受草原明净的特点以及作者语言运用的简洁和精炼。
  ●找词。文章中,不仅是这个句子体现出了草原的“大”“绿”“净”,还有好多词也能体现草原的这些特点,请从句子中圈出来。反馈;要求找完整。
  (3)听朗读,想象画面——配乐齐读。
  【设计意图:采用简洁的换词、删词、找词等等方法,让学生快速地感悟草原上自然风光的特点。采用想象读,就是为了让学生从文字中读出画面,真正感受到草原的美和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情感。】
  2.抓“点”,感受细节美
  引:同学们,你们的朗读已经让老师深深地陶醉在那辽阔的草原里不愿出来了。难怪,作者一到草原,就想高歌一曲呢!其实,作者不仅带我们感受了草原整体的美,更用一种精笔细描的方法向我们展示了草原上的羊群和小丘的美。
  (1)找相同,了解描写方法。
  自由读两个句子,从中找出两个句子在描写上的相同点:都采用比喻,这样使句子更加生动;都运用了一些颜色词,这样就让读者感受草原上的色彩美。板书:采用比喻,加入色彩。
  (2)感情朗读两个片段。
  引读:
  就在这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大草原上,羊群——
  就在这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大草原上,小丘——
  是呀,这种境界是如此使人惊叹,又是如此叫人舒服。难怪作者站在草原上既愿——,又想——。在他的眼里,连那些静立不动的牛羊也仿佛是在——
  【设计意图:研读文字,了解老舍先生的语言魅力和语言特色,为下面的一个环节——表达草原“美”做好铺垫。】
  五、课堂练笔,表达草原的美
  1.同学们,那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草原是不是就是老舍所描写的那样,只有羊群和小丘呢?(图片出示:草原上的小河、草原上的野花、草原上的蒙古包等。)
  草原美丽吗?你们能不能像老舍先生那样用自己的生花妙笔把草原的美景通过语言描绘出来呢?
  学生练笔。
  2.交流。
  3.总结作者的表达方法:作者看到草原的辽阔,想高歌一曲;看到草原洁白的羊群和柔美的小丘,就想低吟一首小诗。那你呢,你想做什么?是呀,这种描绘一种景物,然后抒发自己情感的方法,就叫做即景抒情。
  (责编 韦 雄)
其他文献
[摘 要]《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都以写景为主题,都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好风光,也都谈到了徐霞客。要对这两篇文章的内容及表现主题进行梳理,教师不妨从徐霞客入手,了解徐霞客其人,了解徐霞客与黄山、黄果树瀑布的渊源,了解风景中的徐霞客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关键词]徐霞客 写景 黄山奇松 黄果树瀑布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8
对话教学的形式是师生互动,教学的内容是教材文本,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相长。可现实是:对话教学只闻雷声不见雨点,传统意识禁锢一些老教师,现代教改束缚一些新教师,课堂对话徒有形式。不管是老教师的“一言堂”,还是年轻教师的“声光电”,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教学,教学不相长已经成为常态。变味的对话,怎么看都像是“对戏”。教师和学生沦为演员,有“观众”时卖劲地表演,没有“观众”也难以走出角色,只因入戏太深,戏剧
[摘 要]课堂氛围是衡量一堂好课的标准之一。人们潜意识里,认为热闹的课堂就一定是一堂好课,其实并不尽然。在教学中,要让学生静下心来,沉浸于文本之中静读、静思、静听、静写,这样他们才能用心去感悟、揣摩文本,实现阅读教学的理性追求。这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境界。  [关键词]阅读教学 理性追求 静默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9-038
[摘 要]目前的阅读教学存在评价过泛、过假、过空的现象,失去评价应有的意义和价值,造成课堂教学的低效无效甚至“负效应”。课堂评价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方向要指向学生的学习,评价态度真诚,褒贬结合,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  [关键词]阅读评价 诊断 重构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1-035  阅读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
优秀文化的积淀对儿童未来的学习影响深远。儿童甚至是幼儿期,他们的记忆力、理解力是惊人的,是我们成人无法想象的。在儿童时期适时地给他们播种下文学的种子,对其未来的学习,甚至是做人影响都是巨大的。  一、以教材为点,辐射学生阅读面的广阔天地  以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为例,以课本的教材经典为点,教师有意识地将学生引向作者及相关作者广阔的面的创作天地,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更加详尽地了解作者,更加深刻地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课文。这是一首儿童诗,以“我”的内心诉求为主体,文字充满童趣和诗意,浅显明快,富有生活气息,蕴含丰富的情感,具有广阔的拓展空间。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语言渗透,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我在课堂教学中要思考的问题。我从生活经验入手,展现生活场景,让学生感悟诗歌的语言美。  一、活化语言,显示生活的画面  儿童诗的语言美,在于具有画面感,学生透过文字,仿佛看到一幅
[摘 要]目前的阅读教学,教师常常有意或无意地对默读避而远之,这造成了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不明显一个重要原因。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默读,以达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能力,既讲究默读时机的选择,默读策略的运用;也重视孩子默读方法的指导,培养他们的默读能力。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阅读教学 默读 案例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
[摘 要]《推敲》是一篇关于词语锤炼的文章。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时安排,遵循文体特点,通过听故事、读故事、讲故事等环节引导学生感知文本,学生字,读课文,理脉络,练写字,努力引文化之源,输方法之径,夯读写之基,丰盈课程的教学。  [关键词]故事 推敲 词语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4-072  《推敲》是一篇关于词语锤炼的文章
[摘 要]语文教学既要强调“言”,积累好词、好句、好段、好篇,关注言语的外在形式;还要凸显“意”,理解文本所蕴含的内容、思想和情感,文质并重,言意兼得。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在细读中品文本的精妙、想象中品文本的厚重、触摸中感知文本的温度,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阅读教学 言意兼得 指向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5-
新课标对阅读教学提出明确要求,要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为目标。笔者认为,贯彻新课标要从对话生本出发,以学生为本,开发课堂生成的动态资源,发挥学生主体性,挖掘生本价值和能力。那如何有效发挥学生主体,进行生本对话呢?笔者现结合《船长》的阅读教学课堂实践来谈一些体会。  一、加强预习对话,开发生本隐性资源  课堂是动态的建构过程,师生在共同参与中不知不觉会生成资源。而对于教师来说,如何捕捉并挖掘、探索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