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文化之源,输方法之径,夯读写之基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rainn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推敲》是一篇关于词语锤炼的文章。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时安排,遵循文体特点,通过听故事、读故事、讲故事等环节引导学生感知文本,学生字,读课文,理脉络,练写字,努力引文化之源,输方法之径,夯读写之基,丰盈课程的教学。
  [关键词]故事 推敲 词语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4-072
  《推敲》是一篇关于词语锤炼的文章,写了唐朝著名诗人贾岛与韩愈一起斟酌诗句中用词的故事,表现了贾岛认真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文中有两幅插图,一幅是贾岛拜访朋友,月夜敲门惊醒了小鸟;另一幅描绘了诗人贾岛骑在毛驴上一边吟诗,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憨态可掬,突出了他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教学时充分利用好这些图,可以形象地展现课文的主要内容。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阅读的重点可转向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关键句子,体会文章要表达的内容及情感。课堂应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营造自主空间,创设展示的机会,让他们主动、大胆地朗读、讨论、交流,使他们真正认识到贾岛刻苦钻研、严谨治学的精神。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说出故事的主要内容。
  2.自学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并规范书写。
  3.初步理解“推敲”的意思,感知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
  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本文为诗词故事,教学时,笔者遵循文体的特点,通过听故事、读故事、讲故事等环节引导学生感知文本,夯实第一课时的教学,即学生字、读课文、理脉络、练写字等。笔者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熟读文本,增加积累;关注语用,有机渗透方法,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讲故事,书写生字;结合诗词的特点,巧妙地引入古文字、小古文等,传承传统文化,丰盈第一课时的教学。
  教学过程
  一、揭题——在游戏中激趣
  1.出示木、水、竹、林的图片,让学生猜字。
  师:我们的祖先真的很聪明,最初他们就是用这种象形符号“画”出字来的。
  2.出示“敲”的部件,借助古文字猜“敲”的意思。
  (1)出示城楼图,问:这是什么?(古代的城楼)这里也隐藏着一个字,是什么字?(高)(屏显“高”的古文字,点出“高”最初的意思就是城楼。
  (2)(出示)师:这个符号是什么?(师做手势)像不像右手的形状?在古文字中,“又”指的是右手,这是“手”的一种写法。
  3.揭示课题,指导“敲”的书写。
  师:看,中国的汉字多有趣,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一个有趣的故事。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敲”的字形已发生变化,请大家跟着老师书空后描红。“推”和“敲”(师边做动作边说)本是两个普普通通的动作,可组成一个词语,意思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这一切源于一个有趣的故事。想听吗?现在,我们就来听听这个故事。
  二、古文——在欣赏中感知(听故事)
  大屏幕出示文字,播放朗读录音:
  “(贾岛)一日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练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
  师:听明白了吗?没听明白也没关系,因为这是文言文,现在编者叔叔已把它进行了改编。下面,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故事。
  三、字词——在自读中解决(读故事)
  1.自由朗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圈出本课生字词,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意思。
  3.试着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四、文章——在朗读中感悟(读故事)
  1.指名读第1节。(方法点拨:读书就要这样,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这就是读正确。)
  2.指名读第2节。
  (1)师随机点评,读出寻找的困难。
  (2)重点指导写景部分。
  指导看图:(出示图)看,这就是李凝的家,周围的环境怎样?(静)
  练习朗读:(出示图文,播放舒缓的音乐)读出夜晚的静谧美好。
  3.指名读第3节,理解“即兴”。
  (1)指导读音:这是一个多音字,“兴”在这里读第四声,一起读两遍。
  (2)练习说话:今天,来了这么多老师听我们班的课,作为班级的小主人,是不是应该说一两句欢迎词?
  (3)点评词义:像这种事先毫无准备,感受来了而进行创作、表演或演讲(临时发挥),这就叫“即兴”。
  (4)质疑:大街上的人看到他这个样子,都感到好笑,他们笑什么呀?当时,如果你在场,会不会发笑?为什么?
  (5)补充介绍贾岛,初步感知贾岛反复锤炼的精神。
  贾岛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他做诗的态度非常严肃认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被称为“苦吟诗人”。他曾形容作诗是“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4.指名读第4节,相机指导。
  (1)指导“簇”的读音,理解意思。
  (2)出示“仪仗队、簇拥、避让”。
  师:读了这三个词语,你联想到了什么?(被簇拥的这个人一定是大官)这个人是谁?(韩愈)
  (3)出示韩愈的肖像及简介。
  师:韩愈是什么人?(韩愈当时在京城担任京兆尹,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市长。除此以外,他还是唐代的大文学家、大哲学家、大思想家,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   5.师生合作读第7节。
  (1)重点指导读韩愈的话。
  出示:“还是用‘敲’字更好些。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明你是一个懂礼貌的人。再说,用‘敲’字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读起来也响亮些。”
  师:要读好韩愈的这段话,大家得思考一下,韩愈当的是大官,也是了不起的大家,当时,他会怎么说这段话呢?大家自由读一读,琢磨琢磨!
  生1:他是大才子,一定会自信地说。(生带着自信读韩愈的话。)
  生2:也许会平易近人、谦虚地说。瞧,从文中的几个“些”可看出。(生用商量的口吻谦虚地读。)
  (2)方法点拨:像这样,把自己当做故事中的人物,读出人物的语气,才叫会读书。
  五、梗概——在梳理中明晰(讲故事)
  1.梳理课文脉络。
  师:老师向大家隆重介绍一个新朋友——(出示图)这叫鱼骨图,可以帮助我们清晰地梳理故事的结构。
  
  师:这故事的名字叫“推敲”,咱们写在鱼头前。(出示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两句诗写在鱼尾部分。故事中出现了两个人物,分别是贾岛、韩愈。故事的经过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借助这图,说说故事的内容。
  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教师相机屏显相关动词,引导学生抓住动词,将贾岛的活动连起来说一说。
  
  师:刚才我们通过抓关键性的动词,理清了贾岛的活动线索。那韩愈的活动经历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理清韩愈的活动经历。
  2.交流。
  师:谁能借助这鱼骨图,简单地说一说这个故事的内容?
  (1)方法点拨:这是叙事类的故事,像这样的文章都可以借助鱼骨图理清文章的脉络。
  (2)随机布置作业:脉络理清了,故事讲起来就容易多了,下节课我们就练习把它讲具体,讲生动。如果在讲的时候,你们还能进入角色,以贾岛或韩愈的口吻来介绍,那就更了不起啦!课后练一练。
  3.古文——在复读中理解。
  师:(出示古文)我们再来读这篇古文,是不是就明白多了?集体朗读,感受古人的文笔。
  六、写字——在指导中提升(写汉字)
  1.复习写字口诀:一看,二写,三对照。
  (1)指导“睡”。
  师:这是一个左窄右宽的字,右边这个“垂”字容易出错,一个是它的笔顺,另一个便是它的横长。
  范写:左边是目,右边第三笔是竖。
  (提醒:这是一个横担的字,故中间一横最长。文中的“妥”也是如此。)
  (2)“貌”是一个左窄右宽的字,写的时候,左边第四笔要长一些,这样才美观。
  2.在习字册上认真描红并临写两遍,注意重点笔画。
  3.视频展示点评。
  七、作业——在精要上增效
  1.把本课的生字书写两遍,力求正确、美观。
  2.熟读课文,能简单地复述。
  (1)第七自然段中写道:“贾岛就把自己写诗的事告诉了韩愈。”请你代贾岛说一说。
  (2)过了一段时间,贾岛遇到了他的朋友李凝,请你代贾岛把这次的奇遇告诉李凝。
  (责编 莫彩凤)
其他文献
三年级的语文教学,承担了指导学生作文入门的重任。这是件令农村语文老师头疼的工作。一提起作文,农村三年级的孩子就谈虎色变。他们怕作文,不会写作文,对习作缺少兴趣,写出来的作文,要么照搬照抄,东拼西凑;要么言之无物,像记流水账一般。因而,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让他们走上习作的康庄大道,并在这条路上走稳、走好,越走越远,是每个小学语文老师一直关心的话题。我在此谈谈自己在这一方面所做的探索。  一、搀一搀,
带领学生有效解读文本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许多优秀的语文教师也都提出了很多解读文本的策略与方法,为我们的阅读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我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对课文前后内容进行对比,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下面,我就结合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泉城》的教学来谈一谈自己的做法。  一、前后段对比,理清文章的结构  阅读教学除了要让学生了解内容之外,还要让学生掌握
“字词句段篇,内容一大片”,这是广大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的共识。日常教学中,我们常会看到许多教师将学生带进文本咬文嚼字、品词析句,貌似吃透文本,而实则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支离破碎,对语文知识的掌握不成体系。如果我们能紧扣一个主题,抓住一条主线,夯实一项训练, 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必将走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境,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简单高效。  一、紧扣一个
[摘 要]《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都以写景为主题,都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好风光,也都谈到了徐霞客。要对这两篇文章的内容及表现主题进行梳理,教师不妨从徐霞客入手,了解徐霞客其人,了解徐霞客与黄山、黄果树瀑布的渊源,了解风景中的徐霞客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关键词]徐霞客 写景 黄山奇松 黄果树瀑布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8
对话教学的形式是师生互动,教学的内容是教材文本,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相长。可现实是:对话教学只闻雷声不见雨点,传统意识禁锢一些老教师,现代教改束缚一些新教师,课堂对话徒有形式。不管是老教师的“一言堂”,还是年轻教师的“声光电”,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教学,教学不相长已经成为常态。变味的对话,怎么看都像是“对戏”。教师和学生沦为演员,有“观众”时卖劲地表演,没有“观众”也难以走出角色,只因入戏太深,戏剧
[摘 要]课堂氛围是衡量一堂好课的标准之一。人们潜意识里,认为热闹的课堂就一定是一堂好课,其实并不尽然。在教学中,要让学生静下心来,沉浸于文本之中静读、静思、静听、静写,这样他们才能用心去感悟、揣摩文本,实现阅读教学的理性追求。这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境界。  [关键词]阅读教学 理性追求 静默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9-038
[摘 要]目前的阅读教学存在评价过泛、过假、过空的现象,失去评价应有的意义和价值,造成课堂教学的低效无效甚至“负效应”。课堂评价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方向要指向学生的学习,评价态度真诚,褒贬结合,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  [关键词]阅读评价 诊断 重构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1-035  阅读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
优秀文化的积淀对儿童未来的学习影响深远。儿童甚至是幼儿期,他们的记忆力、理解力是惊人的,是我们成人无法想象的。在儿童时期适时地给他们播种下文学的种子,对其未来的学习,甚至是做人影响都是巨大的。  一、以教材为点,辐射学生阅读面的广阔天地  以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为例,以课本的教材经典为点,教师有意识地将学生引向作者及相关作者广阔的面的创作天地,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更加详尽地了解作者,更加深刻地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课文。这是一首儿童诗,以“我”的内心诉求为主体,文字充满童趣和诗意,浅显明快,富有生活气息,蕴含丰富的情感,具有广阔的拓展空间。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语言渗透,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我在课堂教学中要思考的问题。我从生活经验入手,展现生活场景,让学生感悟诗歌的语言美。  一、活化语言,显示生活的画面  儿童诗的语言美,在于具有画面感,学生透过文字,仿佛看到一幅
[摘 要]目前的阅读教学,教师常常有意或无意地对默读避而远之,这造成了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不明显一个重要原因。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默读,以达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能力,既讲究默读时机的选择,默读策略的运用;也重视孩子默读方法的指导,培养他们的默读能力。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阅读教学 默读 案例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