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BGODWHBGO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问是一门值得研究的教学艺术,它不仅是学生思维的向导,更是传授知识和信息反馈的重要途径。现代课堂教学倡导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培养创新意识、合作精神,提高综合素质。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课堂教学中的“问”提出更高的要求,作者对此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数学教学 课堂提问 科学性 合理性 优越性
  一、提问的科学性
  课堂提问包括学生问与教师问两个方面。学生“疑而能问”,教师只需“解惑”。但对于“读书无疑者”,则“须教有疑”,正是“学非问不明”,但是在数学课堂上问什么?如何问?又颇有一些学问。经常在课堂上听到这样的问题:对不对?是不是?这样过于简单的问题,在不该设问处却设了问,且提问又不具有思考性、启发性,学生无须思考,也无法思考,只能机械地做出应答。那么怎样讲求提问的艺术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呢?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
  1.问什么,大致有四问四忌:(1)问有关知识,忌离题太远;(2)关键处发问点拨,忌不痛不痒;(3)难点处反复设疑,深入浅出,忌避重就轻;(4)巩固性地提问,归类记忆,忌肤浅零杂。
  2.问谁,也有四问四忌:(1)高深或灵活性大的问题问优生,其他人复述,各有所得,忌“枪枪卡壳”;(2)基础题,综合题,最好依次问,忌“留死角”;(3)少数人举手时,提问要选择代表多数人水平的学生,忌“以情绪定人”。
  3.问法。(1)提出问题,要给学生留一定的思考时间;(2)问题的提出要简明、准确、循序渐进;(3)问题要有启发性;(4)教师要善于引导,鼓励学生思考;(5)提问要因课堂内容而异,灵活运用。
  在把握了问什么、问谁、问法三者的基本要求之后,教师要注意结合所教学科和学生进行具体实践,使教师的“问”有助于学生的“学”,真正达到“教学相长”。
  二、提问的合理性
  问题具有了科学性,同时还要注意合理性。因为我们的服务对象是小学生,因此问题的提出必须考虑学生这一客观主体。一个提问,必须是准确、具体、不产生歧义的。我总结了以下几种问法。
  1.直接地问。所谓直接地问,是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这种提问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积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许多教学环节如引入新课、复习巩固及讲解分析之中,常用这种问法。如在数学课上,教师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有哪些?”“完全平方公式是什么?”这些问题都属于开门见山的问。
  2.创设情境地问。创设情境地问是要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整堂课的点睛之笔。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悬念法就是用疑团、困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式。选用悬念式提问创设问题情境,容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急于求知的心理,为整堂课的主动学习埋下伏笔。
  三、提问的价值性
  对一个数学教师来说,你的课堂教学提问应该是有实际价值的,即把握本课的关键问题,富于启发性,围绕体现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要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问题不宜过大、太宽泛。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问题是必要且重要的一个环节,好的情境问题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更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如果情境问题过大,过于宽泛,则学生容易“跑调”,很难被引入课堂学习的正轨,造成课堂教学时间严重不足,宝贵的学习时间就这样被白白浪费,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2.问题要有需要性。有时候在课堂上,由于水平有限,会出现教师一言堂的现象。如此一来,随时对学生提问,便是最好的选择。比如:“这样做对不对呀?”“这个混合算式该不该先算括号里的呀?”……过后想想,这些问题实在没有提问的必要。课堂中的热闹、动态都是表面的,学生没有深层次的思考。我经常反思:这种问题有价值吗?这种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斗志”吗?学生获取知识还需要“努力”吗?学生的思维能得到锻炼吗?这种泛滥的问题,对学生是有百害而无一益的,会让学生养成被动、懒惰、依赖等不良学习习惯。这种把知识嚼烂了再喂给学生的所谓“问题”,是有违课程改革理念的,对发展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是不利的。
  总之,数学教学的课堂提问既是一门学问,又是一种艺术,讲课时不在于多问,而在于善问、巧问,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激发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而教师要做到应用恰当,就要深入研究教材,了解学生的实际,紧紧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精心设计提问方式,起疑开窦,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玉琪.中学数学教学与实践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1.
  [3]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编.新课程理念与创新.北京: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1.
  [4]张奠宙.数学教育研究导引.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其他文献
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通过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或者对某些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在其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形成获取、发展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以及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一、
大部分有翼导弹由液压、气压、发动机燃气、电机或其它动力源驱动的空气动力面控制。现代高超音速导弹则避免采用弹翼和尾翼控制的形式。所有的导弹都进行推力向量控制。以
摘 要: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要注重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培养,以逻辑思维助推直觉思维,以直觉思维促进逻辑思维,从而不断激活学生的内在潜力,让学生的思维在广度、深度、独立性、灵活性等诸多方面得到全面协调发展。  关键词: 数学教学 数学直觉思维能力 培养方法  一  要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充分调动一切与问题有关的显意识和潜意识,借助学生敏锐的想象和迅速
新课程标准倡导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结构,改进教学方式,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主要目的。因此,在教学中应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建构,有效地获取知识,掌握一定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案”教学法正是顺应这一特点,它是一种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自主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教学效果的新型教学模式。  “学案”是指用于指导学生每一课时进行学习的助学方案,是相对于“教
摘 要: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主动积极地学,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利用多媒体演示,提出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其创造能力。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创造性思维 培养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把所学数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学习,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摘 要: 新课程下,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让学生看到数学的用处,体会数学的价值”。作者结合十二年的初中数学经验,从以下方面谈谈感受:一是数与代数;二是空间与图形;三是统计与概率;四是课题学习;五是教学建议。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应用意识 教学建议 数学价值  数学是人民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
近来的互联网世界可谓是“Code Red”(红色代码)的天下,从7月18日午夜大规模爆发,到8月初第二代变种登陆我国,红色代码“战果辉煌”。美国加州的调查机构Computer Economics的统计
期刊
数学新课标教材倡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体现数学再发现的过程,教师给学生创造环境,鼓励学生“观察”、“操作”、“发现”,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合作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处于同等地位,是共同的“参与者”、“学习者”。结合多次的新课标培训和教学实践的摸索,下面我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进
观赏性红鲫鱼,在西安的观赏鱼市场人称红草鲤,其体色呈鲜艳的红色或红白色相间,尾部长而呈飘逸状,是目前我国广大观赏鱼爱好者和水产科研人员对传统的鲫鱼选育而成的一个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