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热容概念意义建构的探究式教学设计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wei055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本质属性的一种抽象,是在大量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思维方法,把一些事物共同的本质特征加以概括而形成的.纵观物理学发展的历程,不难看出,概念本身都是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逐步生成、廓清和发展的,与科学探究有着“天生而必然”的联系.探究过程就是实现概念意义建构最适宜的“学习情境”,在探究活动中建构概念是最符合认知规律的.教学实践表明,机械地灌输概念是低效的、徒劳的.所以可以将概念教学与科学探究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概念教学.基于以上思考,笔者在比热容教学中尝试探究式概念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比热容是初中物理最复杂的概念,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即比值Q/mΔt叫这种物质的比热容,这是人教版新教材给比热容的定义.它是反映物质自身性质的物理量,物质的比热容大,它的吸热能力强;反之,它的吸热能力弱.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学生容易理解、接受.学生难以理解的是,比热容是比值Q/mΔt,怎么又与Q、m、Δt无关?要让学生突破理解上的障碍,除了完成教材上的实验探究“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还必须增加探究“加热某种物质时,吸收的热量Q与质量m、升高的温度Δt的定量关系”.热量看不见、摸不着,比较抽象,温度的变化更易引起人的关注,笔者设计的探究课题“加热物质时,升高的温度Δt与什么因素有关?”,更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因果逻辑关系更合理(吸热是因,温升是果),实验也更好操作(使物质升高一定的温度,在操作上较困难).以下是笔者设计的以实验为突破口,以比热容概念意义建构为核心的探究式教学过程.
  
  1创设生活问题情境,引导合理猜想
  
  问题1:加热一壶水,加热时间越长,水吸收的热量越多,水温升得越高.猜想一下,水温升高的多少与什么因素有关?
  
  生:与吸收的热量有关.
  
  问题2:加热半壶水和满壶水,哪壶水先开?加热相同的时间,哪壶水水温升得高一些?猜想一下,水温升高的多少又与什么因素有关?
  
  生:半壶水,与质量有关.
  
  问题3.加热等质量的一锅水和油,加热相同的时间,水和油升高的温度会相同吗?哪一个温升较高?猜想一下,加热物质时,物质温度升高的多少还与什么因素有关?
  
  生:不相同,油,与物质种类有关.
  
  2引导设计探究实验方案
  
  2.1明确研究方法
  
  师:探究加热物质时,物质温度升高的多少与吸收的热量、质量、物质种类的关系,要采用什么研究方法?
  
  生:控制变量法.
  
  2.2明确需要测量的物理量、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
  
  师:完成探究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
  
  生:温度、质量、吸收的热量.
  
  师:热量看不见、摸不着,不能直接测量,有什么方法可以间接测量?
  
  生:加热时间越长,吸收的热量越多.测加热时间可以间接代替吸收的热量.
  
  师:实验室有酒精灯、量热器可以用来加热,展示量热器的电热丝,在酒精灯和量热器中你们准备选择哪一个?依据是什么?
  
  生:酒精灯(学生对量热器不熟悉).
  
  师:酒精灯加热时火焰的大小会变化,不能保证相同时间放出的热量相同,要保证两个酒精灯的火焰大小相同比较困难.量热器的电热丝在相同时间放出的热量相同,选择量热器更好.
  
  师:你们准备选择加热什么物质?依据是什么?
  
  生:水、沙子、油.常见,容易得到.
  
  师:不错.煤油是实验室常用的,加热时,升温明显,老师准备了水、煤油.
  
  师:怎么获取一定质量的水、煤油?
  
  生:用天平、烧杯称量.
  
  师: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
  
  生:先根据V=m/ρ算出一定质量的水、煤油的体积,再用量筒量取.
  
  師:温度可以用温度计测量,为了精确测量,老师选择分度值是0.1 ℃的精密水银温度计.
  
  2.3引导学生根据选择的器材设计实验步骤
  
  说明:“探究加热物质时,物质温度升高的多少与吸收的热量、质量、物质种类的关系”是初中物理实验难度比较大的实验,该实验涉及三个变量的控制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确定了研究方法,需要测量的物理量,选择了合适的器材.根据选择的器材设计实验方案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根据学情、进度,可以采取小组合作根据选择的器材设计实验步骤、实验数据记录表格,然后选择一个小组展示,其他小组评价、补充、完善,教师适时点拨;也可以先让学生尝试根据选择的器材设计实验步骤、实验数据记录表格,教师适时点拨(如何应用控制变量法),学生再尝试,最后教师给出实验步骤、实验数据记录表格.这一环节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交流,这样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才能提高.根据学情、进度、教学资源,实验探究可以分组也可以演示.
  
  3演示实验
  
  实验器材:教学电源、量热器2个、温度计2支、量筒、导线若干、停表、水、煤油.
  
  实验步骤:1.在量热器中加入80 g水,然后接上教学电源,电源拨到6 V档,闭合开关,分别加热1、2、3分钟,测量水的初温、末温,算出水温升高的度数.
  
  2.先后在量热器中加入120、160 g水,加热1分钟,测量水的初温、末温,算出水温升高的度数.
  
  3.在另一同规格量热器中加入80 g煤油,加热1分钟,测量煤油的初温、末温,算出煤油温度升高的度数.
  
  表1
  
  次数物质质量m/g初温/℃加热时间/min末温/℃温升/℃
  1水8019.2120.91.7
  2水8019.2222.63.4
  3水8019.2324.25
  4水12022.81241.2
  5水16023.11240.9
  6煤油8021124.43.4
  4引导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师:观察、分析、比较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1:分析比较1、2、3次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结论: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一定质量的水,吸热升温,升高的温度与吸收的热量Q成正比.
  
  生2:分析比较1、4、5次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结论: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不同质量的水吸收相同的热量,升高的温度Δt与质量m成反比.
  
  生3:分析比较1、6次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结论:水和煤油,在质量相等,吸收的热量相同时,升高的温度Δt不同.
  
  师:大量实验表明,上述结论也可以推广到其它物质.
  
  5引导意义建构比热容概念
  
  师:加热某种物质时,物质的质量m越大,升高的温度越高,需要吸收的热量Q越多.假设加热1分钟吸收的热量是Q,则加热2、3分钟吸收的热量分别是2Q、3Q,分析比较1、2、3、4、5次实验数据有
  
  Q80×1.7≈2Q80×3.4≈3Q80×5≈Q120×1.2≈Q160×0.9,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同种物质,比值Q/mΔt是一定的,并且跟Q、m、Δt无关.分析比较1、2、3、4、5次和第6次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结论,不同的物质,比值Q/mΔt不同.大量实验表明,比值Q/mΔt由物质自身性质决定,物质不同,这个比值一般不同,并且这个比值(数值上等于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 ℃吸收的热量)反映了物质的吸热能力,比值大,吸热能力强;比值小,吸热能力弱.因此,比值Q/mΔt反映了物质自身的一种热学性质,物理学中就引入比热容c=Q/mΔt反映物质的这种性质.Q/mΔt是比热容的定义式,不是决定式.
  
  说明:学生很难发现,同种物质,Q/mΔt是一定的,并且跟Q、m、Δt无关.不同的物质,Q/mΔt不同.但学生经历了概念的形成,意义建构了比热容的概念就是最大的成功.比热容概念意义建构后,吸热、放热公式Q=cmΔt也就水到渠成了.
  
其他文献
相对滑动的滑块与滑板、滑块与传送带,由于他们速度及加速度的不同,致使两物体间有相对滑动,由于摩擦力的可变性,以及物体所受外力的不同及初状态的不同会使物体的运动一般包括多个运动过程.处理这类问题的关键是明确题目所给的条件,分别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过程分析、规律分析.具体做法是:首先要明确物体的初始状态,再根据在该过程中物体受力的特点进行运动规律分析,由运动规律一是确定物体的运动分为几个过程,二是确定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对建立概念、发现规律、探究过程、验证结论都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是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进行衔接的桥梁和纽带.物理实验对激发兴趣、发展多种思维、训练动手能力、培养物理学习方法和习惯,形成以事实说话、用实践检验真理的科学精神都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1少数民族地区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广大物理教师对初中物理实验的重要性的认识
1969年,坦桑尼亚某中学的学生们都在争先恐后地利用学校的冰箱制作自己最喜欢吃的冷饮.一位名叫姆佩姆巴的学生最喜欢吃冰激凌,于是他在热牛奶里加上糖,也准备自己做.可是冰箱容量有限,别的同学放入的牛奶差不多就把冰箱占满了,姆佩姆巴来不及等牛奶凉下来就将它放入了冰箱……过了一会儿,等姆佩姆巴打开冰箱去取自己制作的冰激凌时,奇怪的现象出现了:自己放进去的热牛奶结冰结得那么快,他很快就吃到了自己亲手做的冰
Unit 5  1. Do you have a ping-pong ball?  (1)这是一个一般疑问句,是借助助动词do来进行提问的。在英语中,句子的谓语动词如果是实义动词,常常借助助动词do或does(主语为第三人称单数时用does)来提问。例如:  Do you know Li Ming? 你认识李明吗?  Does he have a bike? 他有自行车吗?  这种一般疑问句的回答
美剧里面有很多精彩的句子,平时多注意积累对口语学习很有帮助。今天我们给大家摘了一些例子详细解释一下,一起来看看吧!
一个学生考上了交大,本硕连读,教师节回母校看望老师.当老师们夸他学习习惯好、聪明时,学生回答了一句“是老师当时启蒙得好”——这句话深深触动了笔者,也让笔者觉得作为物理的启蒙老师,我们任重而道远.怎样才能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让更多的学生喜欢物理?怎样构建魅力物理课堂,让物理课更吸引人?这些是每一个物理老师必须面对的问题,为此,笔者做了如下尝试.    1抓住兴奋点,hold住学生的注意
1994年7月17日4时15分苏梅克-列维九号彗星与木星撞击,形成了彗星撞木星的天文奇观,这也是人们能首次直接观测太阳系的天体撞击事件.而同处于太阳系的地球,由于其“个体”不大,发生彗星撞击的概率很小,但是也不能不防,科学家一般相信,距今6500万年前的恐龙灭绝事件,是因为天体撞击而造成的.所以说在地球大气层外的星际空间里,偶尔还是可能有“流浪”小星体进入地球引力范围而可以绕地球做椭圆轨道运动,由
1用纸片制作模型模拟线圈与磁场  例1如图1,一个边长为l的正方形虚线框内有垂直于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一个边长也为l的正方形导线框所在平面与磁场方向垂直;虚线框对角线ab与导线框的一条边垂直,ba的延长线平分导线框.在t=0时,使导线框从图示位置开始以恒定速度沿ab方向移动,直到整个导线框离开磁场区域.以I表示导线框中感应电流的强度,取逆时针方向为正.下列(图2)表示i-t关系的图示中,可能正确的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已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广东省初中物理考试大纲第一部分能力要求第5点指出,科学探究能力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提出问题.即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观察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能书面或口头表达这些问题,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2)猜想与假设,即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对探究的方向
I.【问】单项选择rn——How are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