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妆浓抹总相宜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gzhao1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画家端着调色盘,或轻轻点染,或倾情泼洒,涂涂抹抹间,演绎着画布上的色彩美。出色的文学家手里也拿着一支画笔,端着无形的调色盘,调出饱满的颜色,轻轻一蘸,字里行间就流光溢彩起来。
  在文字里涂抹几缕色彩,使文字平淡中多几分绚烂,朴素中多几分生动,化平面为立体,化干瘪为鲜活,能迅速唤起并激发读者的想象。没有谁喜欢生活在黑白默片里,人对色彩有一种天生的嗜好与需求。好文字应当是有色彩的,或浅淡或浓烈,文学创作应当有一份色彩意识。
  一、色彩与画意
  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郁达夫《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深谙水墨,江南在他的文字里是一卷淡如水墨的画。洒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加一只“乌篷小船”,加“一味红黄”,这些国画的技法,都被郁达夫娴熟的运用到文字里去了。色彩的运用,画家的笔法,使得文字里散发出浓浓的画意。
  他写晨霜语之“白得象黑女脸上的脂粉”,写草语之“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时而写意,时而细描,抬腕落墨,笔笔是画,真是美煞妙煞。
  郁达夫的画法大多是国画风格,张抗抗的散文则大多是运用油画技法。《天山向日葵》一开篇就是一幅流光溢彩的油画:“从天山下来,已是傍晚时分,阳光依然炽烈,亮得显眼。从很远的地方就望见了那一大片向日葵海洋,像是天边扑腾着一群金色羽毛的大鸟。”令读者开卷入画,走进文字,就迎面扑进一片风景里去,身心俱醉。
  二、色彩与个性
  你也许在梦中曾亲吻过那些赤橙黄绿青蓝紫的花瓣,而此刻你须在想像中创造姚黄魏紫豆绿墨撒金白雪塔铜雀春锦帐芙蓉烟绒紫首案红火炼金丹……(张抗抗《牡丹的拒绝》)
  张抗抗堪称文学世界里的丹青大师。她在色彩运用上洒脱而大气。
  她如此倾情颜色,肯在颜料运用上花一切心思。她如此大胆敢毫无顾忌的倒出颜料盒里所有色料来涂抹她笔下的牡丹。瞧,“赤橙黄绿青蓝紫的花瓣”、“姚黄魏紫豆绿墨撒金白雪塔铜雀春锦帐芙蓉烟绒紫首案红火炼金丹”,张抗抗用尽了所有可用的颜色铺衬出牡丹的秀韵多姿、牡丹的花开倾城、牡丹的惊心动魄。而这样豪放热烈的牡丹眼前却朱唇紧闭拒绝寒冷不动声色,如此对比,牡丹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的高贵个性自然而然栩栩立于纸面。
  张抗抗在《天山向日葵》里对向日葵的描画也是浓墨重彩的:“夕阳逼近,金黄色的花瓣背面被阳光照得通体透亮,发出纯金般的光泽。像是无数面迎风招展的小黄旗,将那整片向日葵地的上空都辉映出一片升腾的金光。”这段文字里,她单用金黄一种颜料反复覆盖在她的向日葵上,“金黄色的花瓣”、“纯金般的光泽”、“迎风招展的小黄旗”、“一片升腾的金光”,把人带进一片灿烂的金黄世界里,沐浴的是向日葵的金辉,张扬了向日葵的美,有力突出了向日葵特立独行、坚守自我的个性。
  三、色彩与诗味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顾城《一代人》)
  这首只有两行的小诗,1980年发表后震动了整个诗坛。浓浓的黑夜,黑色的眼睛,耀眼的光明,顾城大胆挑拣黑白两色,涂抹出浓黑的阴暗与灿烂的光明。先用大块黑色,用暗色调作底色,又用亮光点染,色调明暗差别很大,构成一幅色调分明的画面。“黑夜”与“光明”形成暗色与亮色的鲜明反差,在这强烈反差中闪烁着一双黑暗中渴求光明的眼睛。这黑白二色的组合迸发出撼动人心的力量。借助黑白两色,困厄、不屈、顽强、反抗、渴望等等情绪体验都被蕴含并传达而出。寥寥两行,牢牢锁住读者的目光和心灵,无边的黑夜,明亮有神的眼睛,大片大片的光明,鲜明而夺目,撞击着读者的视觉和灵魂,顺势风卷残云般把读者带进充满哲思的深度思考中,令读者的心肠为之痛苦、压抑、振奋、坚定,正哭泣的为之含笑,正沉沦的为之昂扬。黑白两色的运用使这首诗拥有了异乎寻常的审美效果。
  四、色彩与命运
  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鲁迅《祝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鲁迅《祝福》)
  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祆,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鲁迅《祝福》)
  《祝福》通过三次外貌描写概括了祥林嫂一生的不幸,揭示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对以祥林嫂为代表的劳动妇女的迫害和摧残。初到鲁镇的祥林嫂遭遇了失去丈夫的不幸,所以头上扎着“白头绳”;她在夫家受着婆婆的压迫,忍饥挨饿,因而“脸色青黄”,不过,她有着面对生活的勇气,两颊还是“红的”。第二次到鲁镇,她仍然扎着“白头绳”,她第二次丧夫;作为母亲,她痛失了唯一的儿子阿毛,儿子是心头肉,命运的重重打击使她失去了活着的底气,所以两颊上“消失了血色”;她仍旧遭受着族权的压迫,大伯子收屋,她连个住的地方都没有了,脸色还是“青黄”。两次都是“白头绳”,两次都是脸色“青黄”,两颊由“红润”到“失了血色”。而这来自命运的打击并未停止,在鲁镇人们歧视的目光里,在贞洁思想以及迷信思想的毒害下,她彻底走向了绝望。于是,头发由“花白”变为“全白”,脸色由“青黄”,变为“黄中带黑”。
  鲁迅先生捕捉住祥林嫂脸、颊、发、头绳等的色彩变化,将细微的笔触,深入到了祥林嫂命运的深层悲剧里头。
  当然,有的文章不直接用色彩词,只借助景物组合也能形成色调之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沿着诗中的景物,读者可以联想到大漠黄沙漫漫,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云霄,橘红色的夕阳辉映着闪着白光的长河,亦能感受到画面的色彩之美。
  文学创作应当有一份色彩意识。
其他文献
从今年开始,我们省推行高中新课程,它摒弃传统,开拓创新,对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教师尽力实践着新课标,将新的理念渗透于课堂教学中。但我们也感到语文课堂教学存在诸多忙乱、效率低下的问题。因此,积极探索语文课堂效率提高,迫在眉睫。  一、新课改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语文教材必修和选修并用,教材新,容量大,课时紧,教材如何选用,时间如何安排?  (二)学习内容繁多,学习流
期刊
又是一年春草绿,又是一年百花开,花香依旧,却是新花,教学依旧,观念是否转变?时代的风时时吹过,抓住时代之风,抓住生活之风,让教学从美丽开始,让语文教学的导入充满诱惑,充满激情。让激情绽放,让诱惑持久,我觉得语文教学的导入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暖余温  兴奋升温,容易调动人的情绪,使兴奋加值。抓住刚刚过去的,但学生仍沉于余味之中的事情,作导入的一个点,既合学生的口味,也有利于展开教学。  二、
期刊
语文教材是思想和情感的载体,它所选的每一篇文章都是语文点和人文点的恰当结合,都包含着独特的人文内涵,因此语文学习是学生实现精神发育的途径之一。学生只要敞开心扉,用成长的经历与体验去和文本对话,去感悟文本,那么学生收获的就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重要的是情感的丰富、心灵的充实、人生的顿悟,基于此,语文课堂应成为学生感悟生活的一扇窗口。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试着让语文课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接轨,让学生
期刊
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新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多重对话关系的中心应该是每个学生个体作为阅读主体与文本作者心灵的对话。因此《新课程标准》中又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
期刊
当我们读完鲁迅先生写的《祝福》时,心中恐怕都会有一个困惑,祥林嫂到底是怎么死的?小说在短工和“我”的对话中是这样说的“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而这个“穷死”就留给了我们无限的琢磨的空间。想要搞清楚问题,我们还需从头来看看。  一、我们首先分析一下祥林嫂为什么会再到鲁镇做工  在当代社会中,一个女性即使离婚都可以分得一些财产,更别说继承遗产了。而祥林嫂和贺老六结婚时住的房子在贺老六死后却被她的
期刊
一、情境教学的教学模式  情境教学模式是依据教育学、认识论、心理学和教学论原则,在认知活动中充分开发非智力因素,从而实现愉快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  1.引入情境,在探究的乐趣中诱发动机  因为学生的学习动机很容易被感情驱使,所以情境教学强调在连续动态的情境中不断地维持、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习动机与情境之间持之以良性的互动。  2.凭借情境,在审美的乐趣中丰富感受  情境教学提出了“强化感受、
期刊
写作能力是学生观察能力、认识能力、创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写作能力的提高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  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在作文审题能力方面的进行了大量的训练,却忽略了作文素材的问题,以至于学生作文材料尽是死人、古人,常有无米下锅的窘迫。  其实,只要我们重视从生活中汲取营养,就能从根本上培养写作素质,进而提高写作水平。下面谈一谈我在这方面所做出的一
期刊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开篇即言: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必须……联系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并要求语文教学“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加强课内外的沟通,注意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好一个“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一语道出语文之根本——生活。  我们常给学生讲,生活处处皆语文。但是在课堂教学上,却总是有意无意地“脱离”了生活这个根本,而
期刊
《藤野先生》是鲁迅散文中的精品,也是八年级下册的重点篇目。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往往能被文章的人物感动,能被思想感染,能被艺术折服,但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在明暗双线结构的理解上出现疑难,总难理解作者为何能做到总揽如此之多的事件、情感于如此尺牍之间。因此,在再次教授本文前作了一个深入的探究,运用缘因溯果法,使学生顺利地领会了行文构思的巧妙。  双线结构是记叙类文章中常见的一种组合形式,指写作的叙事过程
期刊
中华古国五千年的文化,辉煌灿烂。先贤圣哲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华章美文,锦辞绣句。这些文章中蕴藏着丰富的哲理与奇妙的艺术之美。通过对这些古文的学习,学生可以提高文化素质和语言能力,也能陶冶情操,增加生活情趣,更能提高欣赏美的能力,达到完善人格的目的。但是学生们往往对学习古文兴趣索然,认为那是古人的陈辞滥调,早已过时。  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古文,热爱古文,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