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读的“就近入学”

来源 :心事·教育策划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chonghuanc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段学校不怎么理想,城中名校要交赞助费,私立学校又离家太远,究竟读哪个?”每到孩子开始读小学或者小升初的时候,这些问题便成了一些家长头痛的事情,其实这也是一个择校的问题。家长费尽心力为孩子选择学校,目的是让学校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虽然“就近入学”的政策已经开始实施,但还是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有些家长不了解政策,有些家长嫌片区的学校差,有些学校学生已经招满,但还是不能满足片区学生的需求……其实,国家坚持小学就近入学的原则,也是为了每一个儿童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确保教育的公平原则。那么如何才能解决家长和学校的这些困惑,让就近入学政策顺利实施?这就需要政府、学校、家长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政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缩小区域差距。”这是新时期对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对促进教育公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般地说,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要为受教育者提供基本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能够体现公平正义原则的大致均等的公共教育产品和服务,是受教育者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条件的均等。尽管近年来我国义务教育基本办学条件不断改善,但城乡、区域差距仍较大,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学校基础薄弱、发展失衡、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面对就近入学带来的种种困惑,政府就要不断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1.调整学校布局
  “家门口的学校上不了,要跑几公里远去上学;住在好学校周围,却被分到另一所学校……”伴随着小升初,家长的抱怨声也随之而来。不是说就近入学吗?为什么家门口的学校上不了,反而跑去别的学校?面对家长的疑问,学校也只好说是“政策规定”。虽然国家对就近入学做出了明确规定,但是还有一个划片区招生的问题。
  就近入学政策实施以来,一些地方政府简单地把就近入学与划片区招生等同起来,或者给一些名校办分校,给一些薄弱校挂上名校分校的牌子,试图改变人们对薄弱校的看法,这种做法无疑是“饮鸩止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的设置,由设区的市级或者县级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就近入学”的本意是学生居住地与学校相对就近,或者是某小学相对某所中学较近。但是随着我国城市居民居住条件的改善,住房的不断搬迁,原有的学校布局与居民的居住格局已有相当大的差异。居民的户口所在地和实际居住地可能完全不同。而原有学校,特别是重点学校的地点未变,家长和学生舍近求远地追逐好学校就不可避免。有些家庭只和学校一墙之隔,但是孩子却无法就近入学,最典型的就是广州16名小学生为就近入学状告黄埔教育局的案例,这也是全国首例涉及中小学生“就近入学”争议的行政案。
  面对学校布局不均衡的现象,相关政府部门要对中小学布局做出调整,通过布局调整,要使人力、物力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提高办学效益,同时要求学校要注意管理水平、教育质量、社会声誉等“无形资源”的统筹与整合,通过多种方式,最大化扩充优质教育资源,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需求。在调整过程中,要采取撤并、新建、资源重组等形式,改善办学条件,缩小校际间的差距,为所有学生提供基本均等的入学条件和学习条件。政府部门要根据地理环境、区域功能、人口变化趋势等因素,合理设置中小学校,坚持适度规模,也要保证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
  在调整学校布局时,政府部门应该处理好局部与全局,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对不同地区、不同学段的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要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有针对性地调整目标与对策。
  2.合理配置软、硬件设施
  长期以来,受城乡二元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等因素影响,学校之间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仍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一些农村地区中小学的办学条件仍较落后。村小和城小之间的硬件和软件设施比例差距仍比较大,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就需要从加强学校硬件和软件设施方面切入。要需要充分考虑区域间、城乡间、校际间的现实差距,因地制宜,尽快使义务教育学校师资、教学仪器设备、图书、体育场地基本达标,将基层作为着力点和抓手,加大改造薄弱学校力度,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师资配置等方面向基层倾斜,特别要对一些薄弱学校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和有力保障,切实增强基层的服务水平和质量。
  我国在普及义务教育初期,为了快出人才、出好人才,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重点学校。但层层设置的重点学校制度,加剧了基础教育领域内部资源配置的失衡,导致在同一地区、区域内的学校之间差距拉大,甚至是人为地制造差距,造成了一批基础薄弱的“差校”、“垃圾学校”。这种教育资源的巨大差距,是产生择校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造成就近入学政策实施困难的原因。
  不难看出,在教育资金的投入上,一些重点学校比普通中学大得多,学校硬件设施也投入的多,这就造成了好学校越来越好,差学校越来越差的局面。所以,在教育资金的投入上,政府部门要合理配置,加大对普通学校的教育投入力度,均衡教育资源,尤其是一些薄弱学校。除了学校的教学环境和硬件设施以外,家长选择好学校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看这所学校的师资力量如何。目前重点学校和一般学校的差异也主要体现在师资力量上,重点学校集中了太多的优秀教师,而普通学校则几乎没有,这是造成两类学校差异的主要原因。所以政府部门应加强对教师这个主要资源的合理配置。
  有专家认为,择校与其说家长是为了给子女选择好学校,不如说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逃避“薄弱学校”。所以加快薄弱学校建设就是追求教育公平,就是解决“择校热”问题。
  3.统筹规划
  从全国就近入学实施的情况来看,列入“就近入学”划片的学校,基本上是一般中学,而一些名牌中学就根本没有参与到划片的政策中。例如一些大学的附属中学一般只接收本校员工的子女,附近居民的子女很少能够有机会进入这些中学。还有很多重点中学都把划片范围限制在极小的区域内,对周边居民子女基本不适用。而且虽然国家规定实行免试,但是在报名时,学生得提供相应的获奖资料等,只有通过验证后才能有报名的资格。
  从整体情况来看,就近入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遏止了择校之风,但是也显现出诸多的问题。这就需要政府对就近入学的相关措施作出合理规划。也可以借鉴国外一些国家的有效做法。
  如在法国,小学升初中也是免试就近入学,并且严格执行“就近入学”政策,基本规则是按学生居住地入学。巴黎城区分了20个行政区,每个行政区里设置上百所中学。每年地方教育行政机构都要根据人口状况制定学校分区图,具体到每条街道的每个门牌号。就是说,每所公立学校都有相对应的生源,学生会进入哪所中学也是确定的。有专家指出,在解决就近入学的问题上,我们要以科学的发展观建立相对均衡的义务教育布局,在保证学校经费拨款以学生数量为基本依据,保证学校设施和师资质量基本达标的前提下,精确划分学校招生的地理区域,精细確定学生的基本名录,并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
  
  学校
  
  从普及教育到特色发展
  每年到招生的时候,学校领导也是最头痛的时候,虽然国家已经对就近入学制定了相关政策,但还是有很多家长来学校找教师和校长“谈话”,有的甚至在学校“大闹一番”。对于家长来说,想让孩子进入一所好学校是无可厚非的,其做法也能理解;对于学校来说,好的学校门槛被挤破,差学校冷冷清清,这无疑是对“教育公平”的一种讽刺。虽然在就近入学问题上学校是接受者,没有决策权利,但是,把学校办好,把教学质量提上去是每个学校的责任。
  1.基础教育的普及是重中之重
  基础教育阶段强调公平优先,兼顾效率,重点是普及而不是提高。基础教育的主体是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由国家法律保障的普及教育,即为每个适龄儿童、少年提供其一生发展所必备的基本素质,使其潜能得到初步的开发。其普及性体现在尽可能使更多的人接受基础教育。因此,要坚定不移地推进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把基础教育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而在基础教育自身发展上;则要把普及作为首要的价值追求。在推进普及的过程中,应办好所有学校,促进办學条件的均衡化。
  基础教育的发展要把普及义务教育作为重点,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逐步扩大。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不提高基础教育的普及程度,高一层次教育的发展也就失去了应有的基础。在加强基础教育,推进义务教育普及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和解决好教育公平问题。要大力加强薄弱学校建设,缩小校际间差别,推进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的均衡发展。
  2.办学要有特色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进程中,办学要有特色成为了教育发展的主题曲。“千校一面”、“万人一貌”湮没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扼杀了学校的个性特色,阻碍了学校教育的健康发展。所以,只有办出学校特色,才能改变长期以来“千校一面”的单一学校模式和畸形发展,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面对就近入学所带来的一些问题,学校不能推脱责任,不能说政策是这样学校也没有办法之类的推托之词。有些学校领导抱怨说学校没有资金、没有好教师、没有足够的硬件设施,怎么能办好学校。不可否认,优质的教育资源是办好学校的保障,但不是唯一的。作为学校管理者,要时时刻刻思考如何把学校办好,如何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校环境,如何把学校办出特色来。
  创建学校特色是学校发展的突破口,也是学校改革和发展的“瓶颈”。抓住了这个关键,实行整体优化,学校就会创造一种新的局面,形成一种有特色的办学模式。
  《人民教育》总编傅国亮说:“特色学校就是个性化的学校,是认识和优化了的、有个性的学校”。特色办学就是学校在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前提下,根据自身的传统和优势,运用先进的办学理念,通过学校管理与教育实践过程的长期创生与积淀、演化而成的,属于学校自身的独特文化、精神和个性的体现。
  3.提高学校办学水平
  教师的发展水平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决定学校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优秀的教师团队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家长选择学校的重要因素之一。名校有名师,名师支撑名校的发展。所以,在划片区招生时,有的片区有重点学校和名校,家长们都挤着把孩子往重点学校塞,而不是重点的学校门口则“冷清”,因为家长都想着“名师出高徒”。
  作为学校管理者,也希望学校多几个名师,多几个优秀教师,这样就能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其实,要想学校有着持续的发展力,就得自己培养优秀教师团队。青年教师是名师的寥寥无几,没有人一毕业站上讲台就是优秀教师。所以,要想建立优秀的教师团队,就得学会培养优秀教师。著名学者哈罗德•孔茨说过:“管理就是为在集体工作人员谋划和保持一个能使他们完成预定目标和任务的工作环境。”所以,学校管理者要给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建立起以自我激励为主、外力推动为辅的激励机制,为教师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让每个人感受到工作的快乐和成功的快乐。
  打造一支优质的教师团队是一项长期工程,学校要进一步把“学习”和“实践”作为提升教师自我素养的有效途径,强调“整体配合”,注重集体智慧,形成教师个体之间协同一致、彼此信任、互相支持、配合默契,优秀、高效的教师团队。
  
  家长
  
  形成新的教育观念
  小学是孩子接受启蒙教育的关键环节,因此选择一家优质教育质量小学将会对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基础。面对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衡,很多家长对选择学校很纠结。上家门口的学校,可以保障学生的睡眠时间,可以让上学放学更加安全。但是又怕家门口的学校教学质量不好,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1.转变观念,注重孩子综合素质的提高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提倡和实施,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青睐。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终身教育的起点,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础。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身心健康地成长,快乐地生活、学习、工作,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然而一个人的成长、成才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互相影响,又以非智力因素起决定性作用的过程。美国心理学家推孟对1528名智力超常的儿童进行了跟踪研究。30年后总结时发现,在完成任务的坚毅精神、自信而有进取心、谨慎、好胜等四个方面,成就很大的那部分人明显地超出成就平平者。显然,成就不仅取决于智力水平,非智力因素在他们的创造性活动中更是起着决定性作用。
  基础教育阶段正是孩子非智力因素发展的关键。每个家长都重视对孩子培养教育,但有相当一部分人却把对孩子的培养,仅仅看成是智力培养。很多家长认为只要把孩子送到好学校、名牌学校就万事大吉了,孩子的成绩肯定能提高。其实,父母忽略了对孩子进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与学校的好坏关系并不大。对于学生来说,非智力因素的状况,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不少事实也表明,智力好的学生由于非智力因素不良,学业水平明显低于智力中等但非智力因素较好的学生;智力较差的学生由于非智力因素较好,学业水平反而明显高于智力中等而非智力因素较差的学生。所以,在就进入学的困惑中,家长要转变观念,不能一味地追求学生智力的开发,更加应该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2.给孩子发展空间,注重个性成长
  在就近入学的选择上,家长的做法是无可厚非的。但是,除了选择好的学校以外,家长也应该重视孩子自身的发展。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提出: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事务的认知及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随年龄增长而不断改变。因此,学生的发展存在着年龄和水平上的差异,我们要正视不同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发展特点。
  作为家长,要给孩子自由的发展空间,如果一味地追求好的学校而忽视了孩子自身的发展,这样反而制约了孩子的成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应该发现和挖掘孩子的个性,在选择学校时也应该以符合孩子成长为主。
  有网友在评价就近入学的优劣时说:“儿子每天中饭都回家吃,3分钟就从学校到了家,特别方便。当初儿子去择过市里的好学校,差了几分,没上成,但现在看下来,在家门口的学校就读,一点不后悔,儿子学得轻松,也很开心,当妈妈的与孩子每天沟通交流的时间也很多。”
  其实,就近入学也给家长和孩子带来了很大的方便。现小学生一般上学年龄都在6—7岁之间,这些孩子的安全是家长最为关注的。就近入学的标准就是学生正常步行到校,减少孩子在路上的滞留时间,保证孩子上下学的安全;如果每天孩子耗费大量时间在路上,其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就不能很好的衔接。如果家长给孩子选择了一个离家远的学校,首先孩子面临每天要比别的孩子早起10—30分钟,正在发育的孩子面临睡眠不足问题。出门挤车上学也会耗费时间,孩子学习时间会更紧张。所以,在就近入学的问题上,家长不能只重视学生的成绩,更要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不能因为学校的好和坏而忽视了孩子自身的发展。
  (责任编校:白水)
  
其他文献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课堂提问作为一项可操作、可演示、可评价、可把握的数学教学技能、已越来越受数学教师的重视。怎样设计一堂课的提问,让我们的课堂更加精彩,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所学知识印象深刻掌握牢固,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就变得尤为重要。一样的教学内容,不一样的提问方法,产生不一样的教学效果。相同的问题在不同的老师以不同的方法提问下,取得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我
期刊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结合的时代。新的时代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新要求,教育的发展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新挑战,社会需求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新标准,教师的出路必须走专业化成长道路。  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要求我们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教育教学实践为依托,以教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为起点,通过不断学习,逐步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和水平,最终达到改善自己教育教学行为,追求教育教学高质量的目的。
期刊
法学本科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离不开媒介融合的发展背景。法学本科实践教学作为法学本科教育环节的重要部分,有必要重视其在教学理论、技术的前瞻性效果,尤其需通过做好课程改革设计,更好地实现教育和实践的真正接轨和融合。本文概述了法学本科实践教学的意义和价值、法学本科实践教学创新模式、法学本科实践教学的挑战与发展方向、法学本科实践教学现状与改革策略,以为法学本科的实践教学提供可行性借鉴。
新时代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以“三全育人”理念明确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提升其综合素质,既是辅导员的角色要求、职业所需、职责所在,也是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客观要求。
摘 要:在新工科背景下,为了适应高等院校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主要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方面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线性代数“金课”。利用类比法、层层递进法、延伸法、实验法和案例分析法等对课程的内容进行优化。通过建立相关信息资源教学平台,借助MOOC和微课形式,结合试题库建设,加强线上测试训练,充分发挥线上线下教学的优势和特点,形成线性代数“金课”的课程体系并进行实践,从而完善教学内容和创新教学手段。
融媒体时代,地域微纪录的传播在媒介生态、生产模式、多屏融合和内容核心上发生了新变化,以二更区域号“更龙江”为代表的短视频内容平台,立足于本土生活特色、精神风貌和文化基因,来共同构建主流化内容传播模式,并适应碎片化传播特性借助新媒体的传播渠道从融媒体平台、多元化分发渠道变现和IP赋能拓展传播空间实现多重创新。
新时代新发展,随着经济水平不断提高,教学模式也在不断改变不断创新,酒店业作为旅游业的重要支柱产业,已成为国家社会的重要发展行业之一,与之对应的酒店管理专业教育也受到了高度重视,校企合作下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习基地建设被列为工学结合教育要求下的重点教学内容。基于此,本文通过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现状和实习基地建设中所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探讨,提出了几点改进对策,以期能够切实提高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实效。
英语教学资源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有着重要因素,有效地运用英语教学资源,可以提升英语教学质量与英语教学效果。在进行英语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必须以合理、科学的方法进行设计。为了能够使英语教学资源建设得到更好发展,在英语教学资源建设中有效结合互联网视域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方法进行英语教学资源建设,从而使英语教学资源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能发挥有效作用,进而提升英语教学发展质量。
摘 要:课程思政是在专业课授课的基础上,无形之中融入有关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动物学作为最基础的自然科学类课程之一,教师在实施课程思政过程中应当注意教学方式变革所带来的教学成效变化并注重自身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在内容设计上还应当注意体现法制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和注重传承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  关键词:动物学;课程思政;教学;教师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獻标志码:A
人际交往问题已经成为当代女大学生群体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其生活、学习及心理健康均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从女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健康的内在联系入手,分析了女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提出了女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消解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