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普遍。多媒体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想象力,而且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优化课堂结构等方面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小学数学是一门抽象性、概括性很强的学科,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容易接受直观形象的事物,合理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展开。
小学生思维的特点是直观性和形象化。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理解数学概念,实现意义的建构。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上,一方面可以通过课堂上学生模仿性的表演、实物的观察,以及学生课外的实地考察、亲身体验来实现;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来实现。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技术优势,从声音、色彩、形象、情节、过程等方面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创设一种接近真实情境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接近实际的仿真情境中学习,完成对问题的理解、知识的运用和意义的建构。
现在有个别教师认为,多媒体教学主要就是利用课件进行教学,传统的录音机、投影仪已被淘汰。笔者不敢苟同。不同的教育媒体在传递教育教学信息时,各有其优势与不足。如录音只具有时间状态的功能,而不具有表现空间状态的功能;幻灯投影仪只能表现静止的事物,而不能表现运动的事物;计算机不仅能表现时间状态,而且能表现空间状态,但费时费力,成本高。因此,在选择现代教育媒体时,不能仅从媒体的档次高低出发,而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媒体的教育功能选择相应的媒体,以适应各种教学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录音机录下学生某一小组讨论的过程,再组织学生聆听这个小组讨论的过程,从而引发讨论,形成正确的认识。教师还可以充分发挥投影的功能,组织学生交流和分享做作业时的不同思路,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创设情境这一环节中,学生有时被动画效果所吸引,容易忽略主要问题,提出一些无关的想法和意见,教师如果立刻否定学生的思路,这样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压抑学生的创造力。但是,如果让学生无休止地问下去,教学可能时间又会不够,教学效益也会降低。这时,教师要及时地用提示性的教学语言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的思路走到教学所需要的路径上去。有些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在预设了问题的地方做一个标记作为暗示,也是可行的。利用多媒体辅助小学数学教学,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入手。
1.借助多媒体创设学习情境。这一环节中要特别注意视听与思考结合原则和媒体选择与组合的最优化原则的充分体现。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主要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所以,要注意课本例子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产生心理期待,渴望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掌握数学规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减法”时用多媒体创设了情境:同学们高高兴兴,坐上火车从呼和浩特市出发,一路上同学们特别开心,来到了昆明市。老师告诉我们要去三个地方——昆明、大理、丽江。每去一个地方,教师都用计算机展示该地方的美丽风景,同学们从昆明坐汽车到了大理时,一个同学说:“到大理喽!”教师问:“下一站我们要到的是丽江,从昆明到丽江是517千米,我们已经走了348千米,到丽江还有多远?”这样的情境,实现了声音、色彩、形象、情节和过程的统一,做到了视听与思考相结合,富有生活气息,学生乐于接受,教学效果也就很好了。
2.借助多媒体激励学生学习。运用多媒体给学生创造情境之后,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积极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并且不论正确与否,都要进行必要的讨论,给予适当的评价。例如,可以运用多媒体设置掌声,对回答好的学生加以肯定并鼓励其进一步探索、创新,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对于抓不住问题要点的学生,要主动、妥善地加以引导,在问题关键处给予点拨,帮助其理清思路;对于出现错误的学生,不能轻视或讥讽,要采取尊重和鼓励的态度或用替代经验激励学生,以保护其思维和学习的积极性。
3.借助多媒体巩固学习效果。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来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在教学“减法”时,可以出示教材中的“做一做”的图。展示图片:宋庄果园种的果树若干棵。教师让学生讨论,看图中告诉了我们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说:“在宋庄果园种果树,苹果树有416棵,梨树有358棵,桃树有169棵。问:苹果树比梨树多几棵?”“苹果树比桃树多几棵?”“梨树比桃树多几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后列出算式,得出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应把握好声音、图像、文字、动画的合理使用,切忌过多过滥。必须恰到好处、灵活使用多媒体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课件的画面应简洁、明快,高度突出主题,使学生能迅速抓住要点;适量的图、文、声、像的使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反之,过分夸张的声音、动画只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同时,应用多媒体教学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教法,恰当地选择媒体,使其发挥最大的功能,从而获得理想的辅助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山东省新泰市新汶办事处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邓园生
小学生思维的特点是直观性和形象化。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理解数学概念,实现意义的建构。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上,一方面可以通过课堂上学生模仿性的表演、实物的观察,以及学生课外的实地考察、亲身体验来实现;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来实现。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技术优势,从声音、色彩、形象、情节、过程等方面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创设一种接近真实情境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接近实际的仿真情境中学习,完成对问题的理解、知识的运用和意义的建构。
现在有个别教师认为,多媒体教学主要就是利用课件进行教学,传统的录音机、投影仪已被淘汰。笔者不敢苟同。不同的教育媒体在传递教育教学信息时,各有其优势与不足。如录音只具有时间状态的功能,而不具有表现空间状态的功能;幻灯投影仪只能表现静止的事物,而不能表现运动的事物;计算机不仅能表现时间状态,而且能表现空间状态,但费时费力,成本高。因此,在选择现代教育媒体时,不能仅从媒体的档次高低出发,而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媒体的教育功能选择相应的媒体,以适应各种教学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录音机录下学生某一小组讨论的过程,再组织学生聆听这个小组讨论的过程,从而引发讨论,形成正确的认识。教师还可以充分发挥投影的功能,组织学生交流和分享做作业时的不同思路,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创设情境这一环节中,学生有时被动画效果所吸引,容易忽略主要问题,提出一些无关的想法和意见,教师如果立刻否定学生的思路,这样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压抑学生的创造力。但是,如果让学生无休止地问下去,教学可能时间又会不够,教学效益也会降低。这时,教师要及时地用提示性的教学语言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的思路走到教学所需要的路径上去。有些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在预设了问题的地方做一个标记作为暗示,也是可行的。利用多媒体辅助小学数学教学,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入手。
1.借助多媒体创设学习情境。这一环节中要特别注意视听与思考结合原则和媒体选择与组合的最优化原则的充分体现。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主要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所以,要注意课本例子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产生心理期待,渴望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掌握数学规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减法”时用多媒体创设了情境:同学们高高兴兴,坐上火车从呼和浩特市出发,一路上同学们特别开心,来到了昆明市。老师告诉我们要去三个地方——昆明、大理、丽江。每去一个地方,教师都用计算机展示该地方的美丽风景,同学们从昆明坐汽车到了大理时,一个同学说:“到大理喽!”教师问:“下一站我们要到的是丽江,从昆明到丽江是517千米,我们已经走了348千米,到丽江还有多远?”这样的情境,实现了声音、色彩、形象、情节和过程的统一,做到了视听与思考相结合,富有生活气息,学生乐于接受,教学效果也就很好了。
2.借助多媒体激励学生学习。运用多媒体给学生创造情境之后,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积极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并且不论正确与否,都要进行必要的讨论,给予适当的评价。例如,可以运用多媒体设置掌声,对回答好的学生加以肯定并鼓励其进一步探索、创新,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对于抓不住问题要点的学生,要主动、妥善地加以引导,在问题关键处给予点拨,帮助其理清思路;对于出现错误的学生,不能轻视或讥讽,要采取尊重和鼓励的态度或用替代经验激励学生,以保护其思维和学习的积极性。
3.借助多媒体巩固学习效果。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来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在教学“减法”时,可以出示教材中的“做一做”的图。展示图片:宋庄果园种的果树若干棵。教师让学生讨论,看图中告诉了我们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说:“在宋庄果园种果树,苹果树有416棵,梨树有358棵,桃树有169棵。问:苹果树比梨树多几棵?”“苹果树比桃树多几棵?”“梨树比桃树多几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后列出算式,得出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应把握好声音、图像、文字、动画的合理使用,切忌过多过滥。必须恰到好处、灵活使用多媒体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课件的画面应简洁、明快,高度突出主题,使学生能迅速抓住要点;适量的图、文、声、像的使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反之,过分夸张的声音、动画只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同时,应用多媒体教学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教法,恰当地选择媒体,使其发挥最大的功能,从而获得理想的辅助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山东省新泰市新汶办事处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邓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