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问题中“轻质”理想模型例析

来源 :中学物理·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ooooooa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试说明要求学生“能够独立的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弄清其中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问题的本质,建立适当的物理模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建立理想化物理模型,作为一种重要的物理研究方法,其实质是对现实复杂的实体或实体过程进行简化,抓住主要因素,舍掉次要因素,从而揭示物理本质.
  “轻质”一词在高中物理所处理的力学问题中频繁出现,是一种典型的理想化模型.比如对于轻绳,认为其张力处处相同,所以在处理由轻绳连接的连接体问题中,我们认为其对两端物体的作用力大小相等.对于含有轻杆的力学问题中,比如在涉及轻杆转动时,不需考虑其相应的机械能转化,否则,在杆一端固定一个小球,让小球绕杆的另一端做圆周运动这种常见的过程中,我们则另需考虑杆作为刚体在转动过程中的能量转化.高中阶段所研究的轻质物体,是对力学对象的简化,从而抓住问题的主要因素,简化了物理过程,能为高中阶段的学生所处理.
  在高考中,包含轻质物体的多物体问题,容易作为压轴题出现,难度一般较大.但只要抓住轻质物体的特点,我们就能准确的分析出相应的物理过程和状态,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点.通过下面三道题目,我们试作分析.
  例1一弹簧秤的秤盘质量m1=1.5 kg,盘内放一质量为m2=10.5 kg的物体P,弹簧质量不计,其劲度系数为k=800 N/m,系统处于静止状态,如图1所示.现给P施加一个竖直向上的力F,使P从静止开始向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其加速度为6 m/s2.求秤盘与物体刚分离的瞬间物体的速度为多大?如果秤盘为轻质秤盘,则分离瞬间物体的速度多大?(g=10 m/s2)
  解析(1)考虑秤盘的质量,开始时,系统处于静止状态,根据平衡条件有
  点评通过解题过程可以发现,当考虑到秤盘的质量时,当秤盘和物体分离时,弹簧并未恢复原长,但如果为理想的轻质秤盘,则秤盘和物体分离时,弹簧刚好恢复为原长.因为轻质弹簧两端的作用力,即弹簧对秤盘的支持力和物体对秤盘的压力.两者必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否则秤盘的加速度趋于无穷大,而分离时物体对弹簧秤的压力为零,所以弹簧对弹簧秤的支持力也必然为零,即处于原长状态.可见一旦抓住特点,便可以准确分析出状态,进而针对物体从开始到分离的过程,利用公式v2=2aΔx,Δx=m2gk,即v=2am2gk.
  例2(2011年江苏)如图2所示,倾角为α的等腰三角形斜面固定在水平面上,一足够长的轻质绸带跨过斜面的顶端铺放在斜面的两侧,绸带与斜面间无摩擦.现将质量分别为M、m(M>m)的小物块同时轻放在斜面两侧的绸带上.两物块与绸带间的动摩擦因数相等,且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大小相等.在α角取不同值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两物块所受摩擦力的大小总是相等
  B.两物块不可能同时相对绸带静止
  C.M不可能相对绸带发生滑动
  D.m不可能相对斜面向上滑动
  解析选择质量不计的绸带为研究对象,绸带重力不计,则受力为斜面对绸缎的支持力,物体M、m对绸缎的摩擦力,因为质量不计,绸缎所受合外力为零,因为等腰三角斜面,由对称性可知物体对绸缎两端的摩擦力必然相等,故A对.虽然两物体的质量不同,滑动摩擦力(最大静摩擦力)不同,但完全可以在斜面倾角较小的情况下,两者受到绸缎大小相同的静摩擦力,摩擦力小于μmgcosα(必然同时小于μMgcosα),同时大于mgsinα,这时两物体成为加速度大小相等的连接体,相对绸带静止,其中m相对斜面向上滑动,故B、D错.C选项中,若M相对绸带滑动,则M对绸带的摩擦力等于μMgcosα,同理因为绸带两端摩擦力必然相等,则此时m对绸带的摩擦力必然等于μMgcosα,这与题目中条件不符,m对绸带的摩擦力最大为μmgcosα,而m  解得f=2MmgsinαM m,要求f<μMgcosα,且f<μmgcosα.因M>m,故只有当f<μmgcosα时,两物块才可以都相对轻质绸带静止.下面分为四种情况讨论:
  (1)当tanα<μM m2M时,两物块相对轻质绸带静止;
  (2)当μm M2M≤tanα<μ时,m相对绸带发生滑动,因μmgcosα>mgsinα,沿斜面加速上滑,此时绸带左端对M的摩擦力大小同右端对m的摩擦力,f=μmgcosα,满足f<μMgcosα,M与绸带仍相对静止,一起沿斜面加速下滑;
  (3)当tanα=μ时,m相对绸带发生滑动,但因μmgcosα=mgsinα,故相对斜面静止,对于M仍满足f<μMgcosα,故M仍相对绸带静止但一起沿斜面加速下滑;
  (4)当tanα>μ时,m相对绸带发生滑动,因μmgcosα  点评本题为当年高考选择题最后一道压轴题,以轻质绸带为媒介构建了连接体,考纲上虽然明确指出不要求定量分析加速度大小不同的连接体问题,但本题为定性分析,且为加速度大小相同的连接体,并没有超出考纲要求,在新颖的情景下,考察了整体法、隔离法、临界分析法等,对综合能力的要求很高.但从选项来看,只要我们抓住“轻质”模型的特点,便可以迅速判断出A、D选项,突破此题.
  例3(2012年江苏)某缓冲装置的理想模型如图4所示,劲度系数足够大的轻质弹簧与轻杆相连,轻杆可在固定的槽内移动,与槽间的滑动摩擦力恒为f.轻杆向右移动不超过l时,装置可安全工作.一质量为m的小车若以速度v0撞击弹簧,将导致轻杆向右移动l4.轻杆与槽间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且不计小车与地面的摩擦.(1)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求轻杆开始移动时,弹簧的压缩量x;(2)求为使装置安全工作,允许该小车撞击的最大速度vm;(3)讨论在装置安全工作时,该小车弹回速度v′和撞击速度v的关系.   解析(1)轻杆开始移动时,弹簧的弹力F=kx,且F=f,解得x=fk.
  (2)轻杆移动前,小车做加速度变大的减速运动,故不能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可以设过程中弹簧对小车所做的功为W,轻杆刚开始移动时小车速度为v1,对小车应用动能定理
  -W=12mv21-12mv20(1)
  轻杆从开始运动到减速为零过程中,由于是轻弹簧、轻杆模型,其两端作用力必然相等,所以该过程中弹簧的形变量不变,由小车、轻质弹簧和轻杆所组成的系统做加速度恒定的减速运动,对该过程可以运用牛顿运动定律,也可以运用动能定理.如果对系统应用动能定理,则
  -fl4=0-12mv21(2)
  联立(1)、(2)得-f·l4-W=0-12mv20(3)
  同理当小车以vm撞击弹簧时,整个过程有
  -fl-W=0-12mv2m(4)
  联立(3)、(4)解得vm=v20 3l2m.
  (3)设当小车撞击速度为v2时,轻杆恰好移动,对小车应用动能定理
  -W=0-12mv22(5)
  由(3)、(5)解得v2=v20-fl2m,
  当小车v  当小车撞击速度v满足条件:v20-fl2m  点评本题的难点是能准确分析缓冲装置的理想物理模型:①理想对象模型:轻质弹簧,轻杆;从而准确分析出轻杆移动后的物理过程,本题如果考虑弹簧和杆的质量,实际所发生的物理过程是非常复杂的.②理想物理过程模型:除去轻杆移动摩擦力做功的过程,系统的机械能守恒.
  通过上面三例可以看出:因为轻质物体质量无限趋于零,所以从动力学角度,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其所受合外力为零,如果两端各受一个力作用,则这两个力必然大小相同,方向相反.从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的角度,物理过程中轻质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的变化可以忽略不计.抓住轻质物体模型的特点,准确分析出所经历的物理状态和物理过程,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他文献
虽然新课程改革已经持续了多年,不过高考的紧箍咒还在,受应试教育教学理念的影响,部分高中物理教师在提升学生物理能力的过程中,大多还是选择理论灌输配合题海战术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物理思维能力培养和科学素养的提升.为提升高中学生物理思维能力,提升高中物理教学效果,本文就该题进行探讨,探究基于物理思维能力培养的高效高中物理课堂教学.  1物理思维的重要性  高中物理的课程理念提出,高中物理教学应重视学生
产教结合是一个老话题了。早在上世纪七、八十代,我国职业教育尚处于起步发展时期,职教界有识之士就提出了把产教结合作为推进我国职教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并且有相当数量的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将科学探究列为“课程内容”旨在让学生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相似的探究过程,让学生主动获取物理知识,领悟科学探究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体验探究乐趣目前人教版、沪科版义务教育物理教材实验探究的数量和广度都居国内外其它教材之首,目的是让学生动手参与实验过程,而不是过分强调实验结论,所以课堂的教学应将验证实验改为探究实验、设计性实验,从而构建探究型学习过程作
知行统一原则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生的理论学习,又要重视学生的行为实践,确保学生做到言行一致,从而培养学生的高尚品格。  在我国,随着新课改的稳步推进,高中素质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了良好的态势。我国古代不少教育思想为我国当下的教育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借鉴,这其中就包括知行统一思想。  虽然我国教育专家对我国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有不同的理解和建议,但是知行统一原则却受到了众多教育专家的提倡和支持。这一方
弹簧试题涉及动力学问题、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问题、振动问题等.对于弹簧,从受力角度来看,弹簧上的弹力是变力;从能量角度来看,弹簧是储能元件.因此,弹簧问题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学生对这类问题常常显得不知从何处下手.现将有关弹簧问题进行分类剖析.  1以弹力影响物体的运动  例1一弹簧秤秤盘的质量M=1.5 kg,盘内放一个质量m=10.5 kg的物体P,弹簧质量忽略不计,轻弹簧的劲度系数k
依据《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以习题为主的笔试仍然是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因此,习题教学是物理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深化物理基础知识的通道,是联系概念、规律的纽带,是感性认识至理性认识的必由之路但是,对习题教学的过度强调使得它的地位已经胜过概念、规律教学;对物理习题的不当操作使得它成为一种重复性的、几乎脱离实际的笔试训练,甚至使学生厌学要改变这种状况,可以尝试在习题教学中融入探究下面笔者就自身
莫言的新书《我们的荆轲》问世不久,各种仿作便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只看封面,会以为它们是系列丛书。对初学者来说,模仿无可厚非,令人悲哀的是,很多所谓的成熟作者也抛
在高中物理竞赛中关于线状相交物系交叉点速度的求解是一种常规题,但它更多的会用到一些数学工具来巧妙求解,在高考中有时也涉及到线状相交物系交叉点速度的求解,但往往是一些相对简单的应用.速度如何按效果分解,往往成为高考解决某些综合问题的关键,有一种常见的方法是微元法,设想通过极短的时间,物体发生一个微小位移,将位移垂直分解,得到位移矢量图,再从中找到对应的速度垂直分解的矢量图,进而求出物体间速度大小的关
近几年,笔者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对实验的教学慢慢体会,终于有了点滴的心得,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激发兴趣,是教学永恒的主题  初中物理教材中,有很多有趣的演示实验和探究性实验,实验现象中丰富多彩,能很大程度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九年级第十三章《 内能》中的分子吸引力演示实验时,我叫一位学生将两铅块的一端(老师用小刀削平后)压紧,放开,一点也没有显示
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是优化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将要学习知识外显的特征在特定的情境中呈现,使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时与旧有的认知经验发生冲突,诱发求知欲望,导致认知结构的改组或重建而问题情境是否真正有效,以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是否能有效激发大多数学生的思维,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有效建构知识并最终达成教学目标来体现的实验表明:并不是任何问题都能激发学生有意注意心向的,也不能随意把问题提出来就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