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时施“导”,优化课堂教学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ee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正确认识教师的主导地位,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优化课堂教学并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如何有效施“导”。
  一、在以旧引新时施“导”
  数学知识系统性强,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面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新旧知识的衔接点上要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学习新知识,探索规律形成新技能。例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组基础训练题:
  ①9÷6=(9×2)÷(6 ×__)=(9÷3)÷(6÷__)
  ②比较大小:■ ■ ■
  ③比和除法、分数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第一道题复习商不变的性质,为学生理解比的基本性质作了辅垫。第二道题教师提问:“这三个分数相等吗?为什么?”引导学生求出分数值进行比较。再追问:“还有其他方法说明它们相等吗?”引导学生从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角度思考。第三道题把比、除法和分数三者联系起来,为学习比的基本性质牵线搭桥,学生只需在此基础上进行迁移类推,比的基本性质就容易理解了。
  二、在设疑激趣时施“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浓,学生才能学得积极主动,思维才会敏捷灵活。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在新课前几分钟采取多种形式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他们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例如教学“2、5、3的倍数的特征”一课时,首先是师生“竞猜”活动,依次由学生任意列举一些整数,大家来判断哪些数是2、5、3的倍数,看谁答得快。结果每次都是老师取胜。老师的“神速”准确判断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老师的“妙法”。这时顺势引入新课:“2、5、3的倍数都有一定的特征,根据这些特征来判断就会迅速而又准确。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内容。只要大家认真学,以后一定能胜过老师!”在教学中,我还根据教学内容给学生讲一个数学故事,或出一道趣味数学题,或提出一个使学生感到疑惑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兴趣盎然的心理氛围中,跟着老师进入新知的探索学习过程中。
  三、在重难点突破时施“导”
  每章节知识都有重难点,对于小学生来说,“难”就“难”在知识的抽象。于是,我们在施导时要注意:①以丰富的感性材料作为引导的起点;②抓住突破难点的关键;③引导学生初步运用观察、分析 、判断、联想的方法进行推理。
  例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正确理解分数意义是教学的重点,而单位“1”的抽象性又是掌握分数意义的一个难点。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我从观察图形入手,进行以下四个环节的引导:①观察。课本中的前3幅图形作第一组,后2幅图为第二组,让学生从第一组到第二组按顺序边观察边说出图中各将什么当成单位“1”。②对比。让学生将两组图对比,找出它们的异同点;③概括。通过观察和对比,单位“1”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了比较清晰的表象,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概括,即:单位“1”不仅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还可表示由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④运用。实际运用是检验学生是否真正理解的一种手段。于是我又启发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单位“1”的含义。由于以具体生动的直观图形作为认知的起点,在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过程中,又需十分注重引导学生将观察、语言及思维三者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对单位“1”含义有了较清晰的理解,顺利突破了难点。
  四、在学法提示时施“导”
  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增长知识,还要增长智慧。在教学中要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使他们逐步由“学会”到“会学”,不断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指导学生逐步学会阅读数学课本的方法,用程序思考题引路,提示阅读方法和重点。 拟定阅读思考题时,我十分注意:①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②符合教材的知识结构,③符合数学学科特点,即重概念、重算理、重思路。学生按照思考题提出的问题、要求、方法、步骤去看课本(插图)理思路,找难点,抓重点,想疑点。例如在教学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例2时,我拟定了以下一组思考题:①看例2 和线段图,想单位“1”的量是什么?②看课本中列出的方程,想它是根据怎样的等量关系列出的?③看解题的过程 ,想用方程解的步骤和关键是什么?④你还能根据什么样的等量关系列出别的方程?这组思考题从审题入手,能较好地引导学生掌握自学应用题的方法。学生通过看,弄清了思路;通过想,找到了解题的关键是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通过做,掌握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规律及方法。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并筛选出最佳方法,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作者单位:江西省乐安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孙恭伟
其他文献
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关注的重点之一。在以往的教学中,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始终处于不放心、不放手的强化训练,无论是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是实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认
诚然,多媒体对于改革传统教学的确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只是一旦走向了极端,必然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在听课过程中,时常发现,有些媒体的使用非但与提高课堂效率初衷相背离,还严重干扰了目标的达成。只有围绕教学目标,恰如其分地运用多媒体才能提高课堂效果。  一、用于激发兴趣时  色彩鲜明的图片、悦耳动听的声音或形象生动的视频,无疑会强烈冲击学生的视听。因此,在教学内容特别平淡的课文时,巧妙使用媒体,可以有效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训练的主要方式。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的高低,是一个人能否较好地运用语文及其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学生的语文水平怎样,作文是一个衡量的重要尺度。”可见,作文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下面我就从作文教学的角度来谈一谈小学作文教学的特点和规律。  一、兴趣是激发学生的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会有意无意地学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组课文是“父母之爱”专题,有四篇课文,多角度反映了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崇高与无私,让人感动,让人震撼,引人思考。我们的教学如何因文而异让学生感悟“父母之爱”呢?  一、想象补白,感受爱的力量——爱是一次承诺  《地震中的父与子》父亲的了不起比较容易理解,描写他永不放弃的执著,文中用了很多笔墨,是条明线;儿子的了不起描写比较少,是条隐线。而
著名数学家吴文俊教授认为:21世纪是算法思维的时代,与此相对应,《数学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算法思维摆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是“淡化笔算,强调估算,鼓励和提倡算法多样化”,而这种教学理念也已经成为各种课程标准教材的具体要求。笔者从事数学教学20多年,在以下几方面对提高学生估算能力所做的一些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创设情境激发估算的欲望  教师要根据学生熟悉的生活创设情
目的:探讨二苯乙烯苷抗痴呆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6月龄快速老化模型小鼠SAMP850只,随机均分为SAMP8空白组,阳性药石杉碱甲对照组,高、中、低剂量TSG组(0.3,0.1,0.033 g〃kg-1d-1)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下面就如何将小学数学教学联系生活实际,活化课堂教学的策略介绍如下:  一、 用学生生活中的问题活化数学课堂教学  在数学探索式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创设教学情境,提出数学问题。  例如在教学简单“归一”问题应用题时,教师先给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现在要求很快测算出全班50位同学在一分钟内大约一
具有创造性地教和学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渠道。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体,而学生只是听众,课堂成了教师演讲的殿堂,学生就像关在笼子里的鸟,养在鱼缸里的鱼,只能按教师设定的轨道活动,只能回答“对不对”“是不是”一类的问题。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的创造个性完全被扼杀了。因此,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独特的观点,教师应尊重学生们的各种想法,培养学生的创
我们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在与学生交流对话的同时,还要不断地与教材交流,与教材进行“心灵”相约,“精神”交融。真正实现科学驾驭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让教学个性飞扬。  一、感悟教材——品味教材的理性  作为教师,要善于把握教材的编排意图,善于捕捉展现教材内涵的知识点。如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材“求平均数”例1中的:“平均每人投中2.8个。”教材选取了小数这一素材作为平均每人投中的结果,没有过
一、实践活动——促教学知识生活化  新《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活动是指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由于数学知识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处处有数学,处处需要数学。因此,在教学时,应把数学知识与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密切联系起来,使学生体验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在学生认识了人民币以及学会了100以内加减法计算后,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一个“小小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