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具有创造性地教和学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渠道。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体,而学生只是听众,课堂成了教师演讲的殿堂,学生就像关在笼子里的鸟,养在鱼缸里的鱼,只能按教师设定的轨道活动,只能回答“对不对”“是不是”一类的问题。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的创造个性完全被扼杀了。因此,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独特的观点,教师应尊重学生们的各种想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此,我认为要从以下两方面努力:
一、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首先,改变传统的上课模式。教师应该成为创新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学生个性化、创造性的本性不应该扼杀,而应报以热情的肯定、鼓励和积极的引导态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因此,教师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只有自身具备这种能力和素质,才能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捕捉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其次,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一堂课的教学效果不仅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挖掘程度,更取决于学生的参与程度以及教与学形成的和谐“共振”的程度,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应让学生有充分发挥自己见解的机会,给学生创设探索未知的时间与空间。同时引导学生大胆去猜想,去探索,去操作。教师要服务于学生,教案要服务于课堂,形成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比如,在新《课程标准》人教版《数学》第二册“十几减九”的教学中,我不是单纯让学生用“做减法想加法”的方法进行计算,而启发学生自己发现计算方法。如“12-9=”学生想出的计算方法有五种:
① 模仿例1的方法,想9+( )=12,因为9+3=12,所以12-9=3;
② 利用例题中的红花图,图上共有12朵红花,虚线圈了9朵,外面只剩3朵,可以得出12-9=3;
③ 可把9分解成2和7,12-2=10,10-7=3;
④ 可把12分成10和2,10-9=1,1+2=3,得到12-9=3;
⑤ 先用9-2=7,再用10-7=3,所以12-9=3。
学生通过自己实践,找到了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学生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参与。这样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十几减9”的算法,更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了创造能力。
二、在“问题数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
1.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力是创新思维的基石。在观察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在观察中要及时给予指导,科学地应用直观教具,同时,要教会他们特别注意进行分析、比较。比如,我在教二年级《厘米和米的认识》这堂课时,首先告诉学生要制作一把尺子,应怎么做?学生回答各种各样,把学生的认识统一到先观察一把尺子。出示投影:一把米尺,让学生观察。提向:尺子上有什么?让学生思考。思考后再让学生观察屏幕上的分解图片:(1)没有任何刻度的尺子(认识尺子开始的刻度是0);(2)只有米和厘米两个刻度的尺子。通过分析,比较,最后得出这两个单位之间的进度。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教学时,创设一些情境、材料诱发学生创造性想象。学生的想象越多,思路就越开阔,创新思维的成分就会越多,创新的能力就得到更多的发展。例如在教二年级两步应用题时,我让学生根据算式编应用题:36-12-15。同学们看到这个式子马上就想到这是要编两步应用题,于是很快就有同学编出题目:学校有36盆花,第一次搬走12盆,第二次搬走15盆,还剩多少盆?其他同学看到这个题后,立刻受到了启发,接下来,第二种、第三种题马上就编出来了。同学们越想越广,思路越想越宽,很好地培养了学生们的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对给出的材料、信息从不同角度,向不同方向,用不同方法或途径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
长期以来,小学数学教学以集中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课本上的题目和材料的呈现过程大都循着一个模式,学生习惯于按照书上写的与教师教的方式去思考问题,用符合常规的思路和方法解决问题,这对于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激发、智力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是不利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第四册《找规律》时,我设计了一个密码门,告诉大家三排密码,让学生找到密码门的规律,补充第四排密码。经过学生小组讨论,学生都发现了密码门的规律,而且答案不是唯一的,有三种答案:横着看、竖着看、斜着看。这个内容的学习扩大了学生创新的空间,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作者单位:江西省新建县百兴学校)
责任编辑:黄婉琼
一、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首先,改变传统的上课模式。教师应该成为创新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学生个性化、创造性的本性不应该扼杀,而应报以热情的肯定、鼓励和积极的引导态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因此,教师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只有自身具备这种能力和素质,才能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捕捉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其次,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一堂课的教学效果不仅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挖掘程度,更取决于学生的参与程度以及教与学形成的和谐“共振”的程度,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应让学生有充分发挥自己见解的机会,给学生创设探索未知的时间与空间。同时引导学生大胆去猜想,去探索,去操作。教师要服务于学生,教案要服务于课堂,形成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比如,在新《课程标准》人教版《数学》第二册“十几减九”的教学中,我不是单纯让学生用“做减法想加法”的方法进行计算,而启发学生自己发现计算方法。如“12-9=”学生想出的计算方法有五种:
① 模仿例1的方法,想9+( )=12,因为9+3=12,所以12-9=3;
② 利用例题中的红花图,图上共有12朵红花,虚线圈了9朵,外面只剩3朵,可以得出12-9=3;
③ 可把9分解成2和7,12-2=10,10-7=3;
④ 可把12分成10和2,10-9=1,1+2=3,得到12-9=3;
⑤ 先用9-2=7,再用10-7=3,所以12-9=3。
学生通过自己实践,找到了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学生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参与。这样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十几减9”的算法,更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了创造能力。
二、在“问题数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
1.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力是创新思维的基石。在观察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在观察中要及时给予指导,科学地应用直观教具,同时,要教会他们特别注意进行分析、比较。比如,我在教二年级《厘米和米的认识》这堂课时,首先告诉学生要制作一把尺子,应怎么做?学生回答各种各样,把学生的认识统一到先观察一把尺子。出示投影:一把米尺,让学生观察。提向:尺子上有什么?让学生思考。思考后再让学生观察屏幕上的分解图片:(1)没有任何刻度的尺子(认识尺子开始的刻度是0);(2)只有米和厘米两个刻度的尺子。通过分析,比较,最后得出这两个单位之间的进度。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教学时,创设一些情境、材料诱发学生创造性想象。学生的想象越多,思路就越开阔,创新思维的成分就会越多,创新的能力就得到更多的发展。例如在教二年级两步应用题时,我让学生根据算式编应用题:36-12-15。同学们看到这个式子马上就想到这是要编两步应用题,于是很快就有同学编出题目:学校有36盆花,第一次搬走12盆,第二次搬走15盆,还剩多少盆?其他同学看到这个题后,立刻受到了启发,接下来,第二种、第三种题马上就编出来了。同学们越想越广,思路越想越宽,很好地培养了学生们的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对给出的材料、信息从不同角度,向不同方向,用不同方法或途径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
长期以来,小学数学教学以集中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课本上的题目和材料的呈现过程大都循着一个模式,学生习惯于按照书上写的与教师教的方式去思考问题,用符合常规的思路和方法解决问题,这对于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激发、智力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是不利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第四册《找规律》时,我设计了一个密码门,告诉大家三排密码,让学生找到密码门的规律,补充第四排密码。经过学生小组讨论,学生都发现了密码门的规律,而且答案不是唯一的,有三种答案:横着看、竖着看、斜着看。这个内容的学习扩大了学生创新的空间,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作者单位:江西省新建县百兴学校)
责任编辑:黄婉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