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wei19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具有创造性地教和学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渠道。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体,而学生只是听众,课堂成了教师演讲的殿堂,学生就像关在笼子里的鸟,养在鱼缸里的鱼,只能按教师设定的轨道活动,只能回答“对不对”“是不是”一类的问题。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的创造个性完全被扼杀了。因此,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独特的观点,教师应尊重学生们的各种想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此,我认为要从以下两方面努力:
  一、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首先,改变传统的上课模式。教师应该成为创新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学生个性化、创造性的本性不应该扼杀,而应报以热情的肯定、鼓励和积极的引导态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因此,教师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只有自身具备这种能力和素质,才能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捕捉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其次,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一堂课的教学效果不仅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挖掘程度,更取决于学生的参与程度以及教与学形成的和谐“共振”的程度,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应让学生有充分发挥自己见解的机会,给学生创设探索未知的时间与空间。同时引导学生大胆去猜想,去探索,去操作。教师要服务于学生,教案要服务于课堂,形成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比如,在新《课程标准》人教版《数学》第二册“十几减九”的教学中,我不是单纯让学生用“做减法想加法”的方法进行计算,而启发学生自己发现计算方法。如“12-9=”学生想出的计算方法有五种:
  ① 模仿例1的方法,想9+( )=12,因为9+3=12,所以12-9=3;
  ② 利用例题中的红花图,图上共有12朵红花,虚线圈了9朵,外面只剩3朵,可以得出12-9=3;
  ③ 可把9分解成2和7,12-2=10,10-7=3;
  ④ 可把12分成10和2,10-9=1,1+2=3,得到12-9=3;
  ⑤ 先用9-2=7,再用10-7=3,所以12-9=3。
  学生通过自己实践,找到了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学生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参与。这样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十几减9”的算法,更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了创造能力。
  二、在“问题数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
  1.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力是创新思维的基石。在观察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在观察中要及时给予指导,科学地应用直观教具,同时,要教会他们特别注意进行分析、比较。比如,我在教二年级《厘米和米的认识》这堂课时,首先告诉学生要制作一把尺子,应怎么做?学生回答各种各样,把学生的认识统一到先观察一把尺子。出示投影:一把米尺,让学生观察。提向:尺子上有什么?让学生思考。思考后再让学生观察屏幕上的分解图片:(1)没有任何刻度的尺子(认识尺子开始的刻度是0);(2)只有米和厘米两个刻度的尺子。通过分析,比较,最后得出这两个单位之间的进度。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教学时,创设一些情境、材料诱发学生创造性想象。学生的想象越多,思路就越开阔,创新思维的成分就会越多,创新的能力就得到更多的发展。例如在教二年级两步应用题时,我让学生根据算式编应用题:36-12-15。同学们看到这个式子马上就想到这是要编两步应用题,于是很快就有同学编出题目:学校有36盆花,第一次搬走12盆,第二次搬走15盆,还剩多少盆?其他同学看到这个题后,立刻受到了启发,接下来,第二种、第三种题马上就编出来了。同学们越想越广,思路越想越宽,很好地培养了学生们的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对给出的材料、信息从不同角度,向不同方向,用不同方法或途径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
  长期以来,小学数学教学以集中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课本上的题目和材料的呈现过程大都循着一个模式,学生习惯于按照书上写的与教师教的方式去思考问题,用符合常规的思路和方法解决问题,这对于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激发、智力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是不利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第四册《找规律》时,我设计了一个密码门,告诉大家三排密码,让学生找到密码门的规律,补充第四排密码。经过学生小组讨论,学生都发现了密码门的规律,而且答案不是唯一的,有三种答案:横着看、竖着看、斜着看。这个内容的学习扩大了学生创新的空间,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作者单位:江西省新建县百兴学校)
  责任编辑:黄婉琼
其他文献
教学是一门艺术,当教师由“带着教材走进课堂”变为“带领学生走进教材”时,课堂所呈现的不再是沉寂,而是精彩的交流,能感受到的是学生的童真、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创造以及师生的和谐,这就是教学的艺术。因此,我们要追求互动的课堂,把“一言堂”变为“群言堂”,让学生愿说、乐说、敢说,说出个性,绽放课堂的精彩。  一、营造氛围,让学生“愿说”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能让学生很快地进入角色,产生主动、情愿说出想说
课程改革实施了多年,虽然我有十多年的语文教学经历,但说到语文教学该如何进行,我也是难以定论。2011年,我有幸参加了在厦门举行的第四届“相约名师,聚焦课堂”的教学观摩活动,在那两天的学习中,我仿佛享受到一顿色、香、味俱佳的营养大餐,满口生津且受益无穷,仿佛一下子给我指明了道路使我在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下不断摸索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新路子。  一、语文教学要深挖教材,感受文本  教师们在深入文本的同时
义务教育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朗读方面“要充分地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时要让学生“喜欢读,感受朗读的乐趣”,并且在各个学段的教学中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俗话说,读一书,增一智。要想学生有兴趣地去朗读,首先是要让学生有兴趣去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实践中我采取以下措施,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  一、名言熏陶,让学生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  平时在课堂上我经常
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关注的重点之一。在以往的教学中,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始终处于不放心、不放手的强化训练,无论是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是实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认
诚然,多媒体对于改革传统教学的确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只是一旦走向了极端,必然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在听课过程中,时常发现,有些媒体的使用非但与提高课堂效率初衷相背离,还严重干扰了目标的达成。只有围绕教学目标,恰如其分地运用多媒体才能提高课堂效果。  一、用于激发兴趣时  色彩鲜明的图片、悦耳动听的声音或形象生动的视频,无疑会强烈冲击学生的视听。因此,在教学内容特别平淡的课文时,巧妙使用媒体,可以有效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训练的主要方式。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的高低,是一个人能否较好地运用语文及其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学生的语文水平怎样,作文是一个衡量的重要尺度。”可见,作文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下面我就从作文教学的角度来谈一谈小学作文教学的特点和规律。  一、兴趣是激发学生的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会有意无意地学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组课文是“父母之爱”专题,有四篇课文,多角度反映了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崇高与无私,让人感动,让人震撼,引人思考。我们的教学如何因文而异让学生感悟“父母之爱”呢?  一、想象补白,感受爱的力量——爱是一次承诺  《地震中的父与子》父亲的了不起比较容易理解,描写他永不放弃的执著,文中用了很多笔墨,是条明线;儿子的了不起描写比较少,是条隐线。而
著名数学家吴文俊教授认为:21世纪是算法思维的时代,与此相对应,《数学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算法思维摆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是“淡化笔算,强调估算,鼓励和提倡算法多样化”,而这种教学理念也已经成为各种课程标准教材的具体要求。笔者从事数学教学20多年,在以下几方面对提高学生估算能力所做的一些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创设情境激发估算的欲望  教师要根据学生熟悉的生活创设情
目的:探讨二苯乙烯苷抗痴呆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6月龄快速老化模型小鼠SAMP850只,随机均分为SAMP8空白组,阳性药石杉碱甲对照组,高、中、低剂量TSG组(0.3,0.1,0.033 g〃kg-1d-1)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下面就如何将小学数学教学联系生活实际,活化课堂教学的策略介绍如下:  一、 用学生生活中的问题活化数学课堂教学  在数学探索式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创设教学情境,提出数学问题。  例如在教学简单“归一”问题应用题时,教师先给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现在要求很快测算出全班50位同学在一分钟内大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