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通无极限 组词是关键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odli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今的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几乎每一册都出现了大量的文言文,甚至还有一本文言文的经典——《论语》,更是占据了高中生三个月的课堂时间。新课程的考点中,考查文言文顺理成章地成了一个必不可少的重点内容。文言文的其他考点一般以选择题的方式出现,唯独翻译文言文的句子是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如果说前者,不少考生还能从容应答的话,那么在翻译上,大部分的学生都会丢分,鲜有只扣一二分的,更别说是不失分了。
  根据《语文基础词语手册》上所说,翻译文言文有三个基本的重要原则:信、达、雅。“信”的要求是重视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出来,不可随意地增减内容。“达”的要求是翻译出的现代文表意要明确、语言要通顺、语气不走样。“雅”的要求是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为了达到这一原则,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采用文言文翻译九字法:留、补、删、换、调、选、译、固、意。由于要熟悉的步骤很多,所以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很难面面俱到,甚至有时是按下葫芦浮起瓢,很难保证不失分。笔者所在的高中,学生成绩普遍偏差,因此上述的情况可以说是比比而是了。于是笔者针对这一情况,着重抓文言文翻译,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文言文直译法,从而先达到文言文翻译少失分的目标。
  如今,这个方法笔者已经实施了两年了,从目前的实施结果来看,这一方法,学生比较容易接受也方便应用于实际,在多次考试中发现一个班级中有近90%的学生比起上一年的翻译水平有大幅度的提高,有近八个学生能够做到总分八分左右的文言文课外翻译题目只扣一二分甚至一分不扣。笔者认为两年的时间里,有这样的进步是值得肯定的。因此,笔者不才,想把自己的这个方法跟同行人共勉,请求大家批评指正,以寻求到更好的方法。
  文言文翻譯的这个直译法,其实只有一句话:联通无极限,组词是关键。要点只有两个:一个是组词,一个是联通。
  所谓组词,也就是增扩词语。这是第一也是关键的步骤。文言文中一般出现的都是单音节词,所以组词就是把单音节词组成双音节词或者是多音节词,最好是带有这个文言文字本身的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
  例如“我见相如,必辱之”其中“辱”可以增扩词语,使之成为双音节词,可以翻译成“谩骂”。根据原则——最好是带有这个文言文字本身的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所以翻译成“侮辱、羞辱”更好。
  例如“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个“顾”字,增扩词语成为“顾问”,却不能恰当表达句意中“拜访”的意思,所以增扩词语时,有两种情况除外:一是在组的词影响句子意思表达的情况下,可以不采用带有本身字的词语,这种情况包括古今异义。二是这个字在现代汉语中的解释不含有这个字本身。
  例如“事君数,斯辱矣”(《论语》),其中的“事”解释成“服侍”,而不是翻译成“有事”。
  又如“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论语》),其中的“有事”不解释成“有事情”,而是解释成“重大的祭祀活动或者战事”,这里指的是“军事活动”。
  例如“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其中“右”的解释是“上”。
  组词完成之后接下来的便是联通。
  所谓联通就是将对照原文一一组成的词语排排坐,然后将形成的句子,整理通顺,在此过程中碰到有些与现代汉语语法不同的地方,需要增加或者减少些成分,务必使得整个句子读起来通顺符合常理,这一步骤中包括对固定句式、特殊句式的翻译。因此在这一步中,需要视实际情况移动词语的位置。
  刚开始的时候,可以要求学生写下来或者在原句上做上标记。如果遇到有跟现代汉语中的说话顺序不一样的短语,要求移动词组(即第一步中组成的双音节词或者多音节词),将词组移动组合起来。
  以“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陈情表》)为例,我们先组词:“今”用现代汉语解释是“现在”,“臣”是“我”,“亡”是“灭亡”,“国”是“国家”,“贱”是“卑贱”,“俘”是“俘虏”,“至”是“最”,“微”是“微小”,“陋”是“鄙陋”。然后将这些词语联起来,变成“现在我灭亡国家卑贱俘虏,最微小最鄙陋”。接着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增加或者减少些成分或者移动词序,把句子整理通顺。所以最后的翻译是:“现在我是灭亡了国家的卑贱俘虏,最微小最鄙陋。”
  又如“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陈情表》),第一步先组词。专有名词可以不用翻译,所以“郡县、州司”不变,其他词语依次为:“威逼,强迫,催促,我,上路,登临,家门,急速,比,流星的火光”。接着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增加或者减少些成分或者移动词序,把句子整理通顺。这句话中“急于星火”是一句状语后置句所以需要移动词语的位置。最后的翻译是:“郡县(的官员)威逼强迫,催促我上路;州司(的官员)登临(我的)家门(催促我上路),比流星的火光还要急速。”
  这一方法由于只有两个步骤,而且每个步骤的理解比较简单,所以学生更容易掌握和运用实践中,当然要保证准确率的话,还需要积累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以及固定句式、特殊句式的用法。“万变不离其宗”,这是基础,不可动摇,在此基础上运用“联通无极限,组词是关键”的直译方法,这才事半功倍。
  作者通联:浙江余姚市第三中学。
其他文献
翻轉课堂可以真正地实现教师“少教”,学生“多学”,打造真正的高效课堂。对于翻转课堂的有效实施,笔者以为要做好以下环节。  一、给“磁力”诱导亢奋情感  诱导就是启发和引导学生产生思考问题的兴趣。新课标认为:“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传统教学过于强调
不久前,笔者在南京聆听了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黄厚江的《葡萄月令》教学示范课,至今意犹未尽。整堂课完全践行了其本色理论主张,值得一线教师学习深思的地方不胜枚举。笔者试举三例进行分析,以不负黄老师授课中的真情、真意、真境。  一、基于学习过程的灵动对话  基于学生学情、基于学习起点、基于课堂反应进行授课,是语文人共同的认知,然而真正能做到的却少之又少,黄厚江老师真正做到了,而且做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
杨绛的《老王》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用的是平实的语言,但作者笔下的老王带给我们强烈的震撼。老王一辈子孤苦伶仃,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不幸者。但他心地善良、讲感情,知恩图报,即使在“文革”那样的年代里,精神上也没有受到任何污染,能同情尊重遭遇不幸的作者夫妇。同样,不幸的他也得到了作者及家人的同情与帮助。在他的弥留之际,他竭平生之积蓄,给作者一家送来了香油和鸡蛋,为的是报恩。老王走了,作者每想起老王,
第四届全国师范类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在浙江师大如期落下帷幕。从开始准备到最后走上参赛的讲台,每一步我都很用心地在走。虽然最后因为过于紧张没有发挥好,但是这一过程中的收获是不能单单用名次来衡量的,参加这次比赛带给我太多的感动和收获。  本次比赛参赛选手375名,其中语文学科65名。比赛分为两个板块,分别是即席讲演和模拟授课,都为现场抽题,准备时间共两个半小时。就课文写一份电子版的教学设计,并对模拟
语句补写题是高考新课标卷较具特色的语言表达题型。这一新题型,属于语言文字运用中“语言表达简明连贯”这一考点,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较高。此题型自2012年全国卷出现后,连续五年的高考都得以延续,颇受命题者青睐。这种题型综合性强,虽说是考查语言简明连贯,实质上是对学生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逻辑推导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的综合考查。  随意补写,似顺而不通,缺贴切欠连贯,是学生做此题常见的失误。对
没受过教育的人,往往被无知所左右;受过教育的人,又常常被知识所裹挟。  一、概念化主题:那些年我们学到的“语文知识”  不久前,再度执教鲁迅的《祝福》,郁结于心中多年的困惑又凸显出来,它与我对“阅读”的认知连成一片,促使我不得不去反思语文教学一些本质化的问题。  阅读《祝福》到最后,总有一个绕不开的问题——“谁戕害了祥林嫂”,老师组织学生们讨论,从鲁四老爷、鲁四婶、祥林嫂的婆婆到柳妈、卫老婆子,再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五千年的文明蕴育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古诗词就像是这座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绚丽多彩、耀眼夺目的明珠。新的《考试说明》中明确规定: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那么,在鉴赏古诗词时从哪些角度入手呢?该如何鉴赏呢?下面主要从三个方面举例作扼要分析说明。  一、捕捉意象  古代诗歌讲究“立象尽意”,象,就是客观物象;意,就是主观情感。意象,就是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大
19世纪英国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写了一本书《帕金森定律》(也称《官场病》),深刻揭露了平庸者得势的原因。作者将incompetence(无能)与iealousy(嫉妒)综合为一,加以医学疾病名词的词尾,创造了injelitis这个词。他创造出的这个新的英文病名“因嫉怠等死症”,意即无能与嫉妒的综合症。他指出:如果一个单位的領导层里有一个人染上了这种病,他总是排斥一切能力比他强的人,也总是反对任
细读海子诗歌,那些极具主观性的语言实乃诗人自我生命、情感和精神的表现,这些隐喻性的语言蓄积着诗人生命的张力,只有读其诗,方能识其人,明其意,感其情,悟其思,达到与诗人的生命相通,灵魂相融,进而实现诗词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九月》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篇:  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  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  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  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  一个叫木头一个叫马尾
高中语文老师看到那种“得语文者得高考”的标题,会有种他乡遇故知的热泪盈眶感,其实如果不是在教育岗位上,这又与我们何干?更何况有时这种消息也是一厢情愿——说到底,还是希望能有更多学生热爱语文学科,更多人热爱语文吧1  2016年的江苏高考卷让人眼前一亮,充满人文情怀。看到卷子时,真心希望那些真正喜欢读书的同学能够有充分的施展空间。古诗词鉴赏中关于李广事迹的那题,和《史记》的勾连,从一首词到一篇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