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语文的本色教学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b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久前,笔者在南京聆听了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黄厚江的《葡萄月令》教学示范课,至今意犹未尽。整堂课完全践行了其本色理论主张,值得一线教师学习深思的地方不胜枚举。笔者试举三例进行分析,以不负黄老师授课中的真情、真意、真境。
  一、基于学习过程的灵动对话
  基于学生学情、基于学习起点、基于课堂反应进行授课,是语文人共同的认知,然而真正能做到的却少之又少,黄厚江老师真正做到了,而且做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真的值得我们一线教师好好研究。
  黄老师整节课的第一个流程是考验学生文本读得细不细,询问大家通过预习觉得文章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是什么?此招出乎学生之意料,低声答“葡萄”,接着黄老师用幽默的语言调侃了学生一番,这是最自然也是最贴近文本的暖场。紧接着黄老师以第二段为例,示范诵读了一遍,学生马上发现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是“了”,黄老师以此为突破口,层层设导、步步深入,学生与之对话,轻松自然、深入文本,师生紧贴文章,低空滑行,你一言我一语,在没有任何预演的前提下,两者配合天衣无缝、浑然一体。让笔者感到好课的境界在于说不出的惬意、温馨,看似轻松却不轻松的发人深省。
  到压缩文段环节,黄老师预留了足够的时间,既没有催促学生,更没有流于形式,因为学生的答案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一切问题都是增长点。在黄老师与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对话中,渐渐廓清了学生的认识、指明了阅读的方向,而后再将自己的压缩文段亮出,与先前的指导合二为一。引发的课堂对话更加集中,正如散文一样,由散而聚,足见老师的功力。因此这是一节授课过程十分鲜明的课,与眼下有结果无过程、有学习无思考、重学会轻会学、重继承轻创新的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是本节课的一大价值。
  黄老师努力追求和学生一起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他和学生在语文世界里的交流和对话如此的顺畅灵动,实在发人深思。
  二、深入多层地品味文本语言
  黄老师认为语文课应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为根本目的。纵观这节课,贯穿始终的便是贴合文本语言的探索与对话,一切的活动、课堂对话、预设与生成,全都以品悟母语、紧贴文本为主体,没有旁逸与斜出,更没有文本之外的任意扩展与延伸,师生完全沉浸在语言的体悟、训练与习得中。
  上课伊始,师生对“了”字的品悟由此引发了对汪曾祺先生口语化、儿童语言“真”品悟;既而以汪先生苦心经营的随意,品悟其淡而有味、修饰少、不刻意的语言特质。接着通过不同段落语言的对比以及对短句的自然剖析,感悟汪先生语言背后的洒脱,随后一阵见血指明散文的特质。让学生将全文压缩到最短,训练学生的语言思维,拎出葡萄“生长周期”这一关键词。让学生对比“周期”与“月令”的不同,从美学角度使学生自然明白了文学的美,真是环环相扣,语言的训练不着痕迹,却渗透在这节课的方方面面。学生思维的认知也因而由浅入深、由困惑迷蒙到清爽明晰。这样纯粹的课的的确确值得我们研究,特别在一味求新探异的当下语文教学生态环境中,我们更有责任还原语文教学的本色,扎扎实实地进行言语训练,将语文学科的“干货”本本真真地传递给学生。
  通过《葡萄月令》这一课的观摩,笔者就黄老师深入多层地引领学生品味文本语言的做法尤为钦慕,特别是在具有示范性的大型公开课上,能有几人怀着对语文的敬畏如此干净纯粹的上课?
  三、不着痕迹地进行人文教育
  放眼当下的公开课与评优课,泛人文化现象相当严重,教师凭借其言语的才思以及煽情的功夫,動辄使学生、听课老师潸然泪下,数度哽噎,全课三分之二的时间用于人文教育,并且将时下感人的故事引入课堂,其动情的诵读、精妙的分析、煽情的引导,的确具有语文的元素,却惟独少了所授课文这一篇的“体悟”。
  黄厚江老师自成一体,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他都坚持真理、坚持自我。在《葡萄月令》这一课例中,黄老师坚持通过语言的赏析与品悟,展开课堂对话,既而在补充作者相关资料后,自然而然地引出汪曾祺与葡萄园里葡萄的关系,学生通过九月的果园及最后一段的品读,很快感悟到汪先生历人生之艰难困苦、种种打击后的坦然与纯真,感悟到一个真正的大写的人背后的真谛,感悟到他的人格之美。而这一切不是通过教师的说教,仅仅是依托文本及因学定教顺势引入的教学艺术水到渠成,这不能不令听者敬佩。
  所有恰切的人文教育以“少就是多”的教学智慧淌入学生的心灵,下课后学生定会带着对美的探索源源不断地生成更多的人文感悟,而这一切在于教师保护了他们的思维与想象的空间。
  追求语文的本色教学,黄老师的《葡萄月令》一课,清新自然、浑然天成,他对语言文字玩得如此炉火纯青,他背后的苦心经营,基于学生学习的灵动对话,深入多层地品味文本语言,不着痕迹地进行人文教育,他所给予我们随性但不随便的精神滋养,其精彩、其丰厚、其深思、其大爱,确实值得我们一线教师学习与思考。
其他文献
捷克的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曾指出教育要顺应自然的教育原则,就是说教育要顺应人的天性和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征展开,不能违背学生自身的发展顺序。18世纪的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在其著作《爱弥儿》中也提到,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而不是培养公民,主张自然主义教育。卢梭把儿童的特点发展分为四个时期,提倡根据儿童发展各阶段的不同特点来进行教学。随着21世纪我国新课改进程的不断推进,生态教学的理念也被
高考语文试卷中,一直都有对小说考查的题型。小说以其思想的深刻性、人物的形象性、主题的丰富性、情节的曲折性历来被命题者所青睐,几乎每年的高考语文命题都作为重点来考查。以黑龙江考区为例,小说考查已有十年之久。笔者通过多年实践,总结出一套自认为切实可行的解题方法,我称为之“四要素结合法”。那么何为四要素法呢?简单说就是把人物、情节、环境、主题四者相结合,组成一个立体式的网络,几乎可以覆盖小说的所有考点、
写作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无论是从作文所占分值上来看,还是从写作教学的过程上来看,都是值得我们语文教师“倾其所有”,为之努力的。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在指导学生创新写作的环节煞费苦心。针对当今教学现状,笔者通过与多位资深语文教师的沟通,最后总结了如下几点教学见解:一、让学生们学会观察生活,洞悉生活中的点滴感动。二、引导学生去借鉴优秀作品,积累好文章中的词汇、段落、手法、格式等,从
关于《烛之武退秦师》中佚之狐的形象历来有两种基本看法:一种是伯乐说,持此说者基本认为佚之狐有识人之明,功不可没。他是一个胸藏韬略,临危不惧,遇事冷静,能谋善断,高瞻远瞩,有自知之明的杰出之士。另一种基本观点是“狐狸说”。持此论者认为佚之狐就是“一只狐狸”,他怕自己有危险就将年过古稀的烛之武推了出去,是一个很狡猾、奸诈的人。  这里面的分歧产生的原因是因为不同的读者对文本解读的不同角度、不同方法产生
一、课题提出背景  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使新课程改革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开展多种形式的听课评课活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它是高中语文教师相互学习和帮助的最好交流方式,在听课评课过程中,教师得到的收获远远超过自身钻研的范畴。然而,我们对听课评课累累硕果的热切期盼,却遭遇到现实中的种种羁绊的颠覆。因此,突破其中的困境、寻求更好的听评课形式与方法,营造互动研讨和坦诚交流的教研文化氛围,就显得极其重要。基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相应的教育方法与手段,将情感因素融入教学内容中,然后传递给学生,进而实现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目的。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在学习中需要教师及时有效的引导和教育,才能养成正确、良好的思想观念。故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并积极落实对学生的情感教育。笔者就此展开论述。  一、建立和谐师生关系,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
高中语文课堂是灵动的,其课堂教学理应是有情感教育性的;她既是由无数生命、由无数人构成的生命文化载体,同时又肩负着传承文化与文明的重任。泰戈尔曾说:教育的目的应是向人们传递生命的气息;教育专家卢家楣倡导情感教育并写了专著《情感性教学》;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堂教学要体现爱,爱就是一种情感。那么理论和实践上情感性教学存不存在呢?情感性的学与知识性的教有什么不同的吗?如果有,那么教师如何进行情感性的教,学生
一、“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的内涵解析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原本出自《人间词话》:“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王国维先生认为“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是对诗人创作的基本要求。我认为,读者品诗也理应秉承这一原则。具体说来就是:诗歌学习,需要还原到诗人的经历及个性中去,即“入乎其内”;同时还要需
“下水”作文,顾名思义就是教师在布置作文题目后,先于学生,站在学生角度思考命题,进行构思、立意,从而写出作文。俗话说:“春江水暖鸭先知”,教师如能先于学生在水中游弋,摸清情况、探得冷暖、知晓深浅,把自己的真切体会与作文教学结合起来,无疑会让作文的讲解更透彻,指导会更切实。  一、“江枫渔火对愁眠”  可事实常常让我们难堪,当下有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视写作为难事,没有写作能力,更有甚者教了一辈子的书,
翻轉课堂可以真正地实现教师“少教”,学生“多学”,打造真正的高效课堂。对于翻转课堂的有效实施,笔者以为要做好以下环节。  一、给“磁力”诱导亢奋情感  诱导就是启发和引导学生产生思考问题的兴趣。新课标认为:“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传统教学过于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