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wes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理解、领会不到位以及由于实施者缺乏必要的经验和能力,课堂教学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的现象。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和课堂集体教学的环境中进行的,是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
  [关键词]有效性;问题环境;探究
  
  新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所遭遇到的最大的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伴随着课改的深入,课改新理念为广大数学教师所接受并实践,而且数学课堂上出现了一些可喜的现象:留给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多了,课堂上学生肯做敢说了,动手操作环节多了,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然而,反思课堂热闹现象的背后,却折射出一个深层次的问题: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理解、领会不到位以及由于实施者缺乏必要的经验和能力,课堂教学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的现象。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结合教学经历,反思教学行为,下面浅谈课堂教学有效性是如何开展的。
  
  一、创设有效的课堂问题环境,为“有效”奠定基础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有了新的变化,创设情境开展教学,这确实给课堂教学带米了勃勃生机。然而,有些课堂创设的问题情境复杂、牵强附会,学生不能捕捉有效的信息,致使课堂教学流程舒缓有余而紧凑不足,教学效率不高。所以,我想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考虑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那么,如何去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呢?
  1 问题要有生活性——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
  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最起码使学生有一个安全的心理起点,通过联系学生的真实生活,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巾学习,有助于学生发现那些对他们个人来说是真实的生活挑战,从而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2 问题要有思考性——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思考空间
  创设问题情境的核心是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没计的问题必须要有思考性,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
  3 问题要有针对性——紧扣数学学习内容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对数学的理解,掌握有关的数学知识,并形成数学思考的能力。因而,问题的设计必须要有针对性。一方面,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内容的“数学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抓住其核心和相关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注意为学生提供一些数学知识的“原型”问题,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4 问题要有挑战性——让学生的思维经受来自问题的挑战
  学生与牛俱来就有一种探索的欲望,他们常常把自己当作或者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而富有挑战性、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能使学生的这些角色得到充分的发挥,促使他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巾,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灵活地处理教材,给学生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欲望,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发现数学知识,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二、组织有效的问题探究活动。提高“有效”的程度
  
  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和课堂集体教学的环境中进行的,是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探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要在课堂有限的时间与空间里有效地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师的组织尤其重要具体做法是:
  1 创设良好的探究情境
  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往往起源于新颖的问题、情境或材料。因此,在课堂学习中,教师应尽最为学生营造仿真性的探究情境,帮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解决一些相对复杂而灵活的挑战性问题来学习
  2 灵活采用探究的形式
  探究形式通常有学生个人独立探究、学生临时以自愿组合的方式共同探究、既定的小组合作探究和大班集体探究等。课堂上,可根据不同的探究需要,采用一种形式,也可以几种方式交叉进行,使探究活动更加深人充分。
  3 促进学生在探究中的互动与交流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做的首先是促进学习小组内部的交流与互动。其次。教师还应鼓励学习小组与学习小组之间进行对话,并为这种交往、交流提供条件。此外,教师还要组织好全班学生的交流,使全体学生在演示与观察、表达与倾听、质疑与争论、反驳与支持中得到多方面的收获。
  4 宽容与欣赏学生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教师要善于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适当的评价,并利用评价来有效地组织探究学习。
  
  三、学会有效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有效”的学习成为习惯
  
  一般地,教师都要求学生学会预习,带着问题去上第二天的课。问题是必需的,但不是提“天是什么颜色”的问题。而应该问“天为什么是蓝色的…‘天的蓝色和海水的蓝色一样吗”。也就是说问题的出发点应该是具有方法性和探究性的,应该是有思维密度和思维力度的。这样的提问方式不仅召唤着学生去思考,而且指导着学生如何提问。或许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可能目前难以回答,但教师也不一定就要完全回答,更应该指导学生能够通过什么途径去解决问题。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有效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笔者期待以自己的思考与交流,引发更多教师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探索,力争在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上再有新的突破。
其他文献
纵观数学发展史和人类发展史,许多著名的数学结论和重大发明都是从猜想开始的。然而,在传统数学中。过分强调数学学科的严谨性和科学性而忽视了猜想等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数学教师应具备较高的猜想能力,懂得现代教育心理理论,大胆地让猜想走进数学课堂。同时密切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状况,摸索猜想规律,总结经验,并在理论上加以探索、论证。    一、猜想走进数学课堂的必要性    数学猜想是现代教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高级的心理活动,是指人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人们在进行创造性思维时,既需要发散思维,也需要集中思维,且创造性更多地表现在发散性上,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几年来,笔者在教学中做了一些初步探索,并做了一点工作以陈陋见。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大多数老师在新教学理念的指引下,对教学方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改革.然而,不管你使用多么先进的教学手段、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在数学的学习上总会有一部分同
多年来中国的基础教育普遍存在着“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倾向,一节课里老师苦口婆心地讲,学生沉闷地听,反复机械地训练,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特别是数学教育,从根本上扼杀了数学思想和方法、理解、探索和应用,作为新时代的老师,应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圈子中跳出来,具备明晰而深刻的创新教学理念,具有创新精神和不断进取的精神,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
《数学课程标准》前瞻性地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
【摘 要】社会的发展,课程的改革都要求我们的教学由指导学生继承学习向引导学生创新学习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培养创新人才更是时代的要求。中学数学学科本身特点决定了中学数学教学过程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新时代的中学数学教师,毫无理由回避,而应积极寻找、探索一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促进中学数学教学的新路子。当然,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个渐进的、长期的培养过程。
叶圣陶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绝不是针对高智力学生,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都有机会获得创造性思维的训练,那作为我们小学数学教师要如何发掘每名学生的创造力。使每名学生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将学生培养成为创造型人才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浅析转化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摘要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如果对数学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习起来就会乐此不疲,本文从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等几个方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 兴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通过研究发现,一个没有受到情感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当他受到情感激励时。其能力可以发挥到80~90%,也就是说,同样一个人在通过充分情感激励后,所发挥的作用相当于激励前的3~4倍。情感作为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学生精神生活的主宰,不能再忽视了,为此,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了情感目标,同时新课程标准在评价中也提出,“既要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