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貌换新颜

来源 :文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8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汶川卧龙熊猫自然保护区:卧龙谷

  2019初夏时节。时隔38年,我们再度走进汶川卧龙熊猫自然保护区——卧龙谷。这里是我们萌发创作童话《熊猫王国》三部曲的地方。如今故地重游,我们的心情自然特别激动。眼前的山川景物,依然是那样熟悉、亲切,但又感觉有些陌生。现在,到卧龙谷的交通便捷,那个记忆中的皮条河河水更清澈了,卧龙谷山川更翠绿了。昔日破旧闭塞的穷山沟,今日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熊猫生存繁衍的乐园。
  20世纪80年代初的初夏时节。我们同四川电视台《阿坝漫行》专题片摄制组,第一次走进卧龙谷。汽车从灌县(今都江堰市)出发,沿着岷江河谷溯流而上,走到汶川映秀时,左拐进入耿达河谷,便进入了卧龙谷的山间狭路。汽车在山谷间的碎石路面上颠簸,左摇右晃,整整走了三个多小时,才到达耿达河上游皮条河谷的卧龙谷。卧龙谷是皮条河畔的一块小盆地。原来,那里是一个国营森林工业局驻地。那时,森工局刚刚撤离,只见四周的山坡上残留着无数林木被砍伐后的树桩。为了保护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大熊猫,国家在被砍伐树木的山谷里,建立起我国第一个熊猫自然保护区,并在卧龙谷设立了熊猫基地和五一棚观察站。当时,熊猫基地设置在英雄沟的山坡上,设施十分简陋。开始时关养了一只熊猫,后来增加到三只。熊猫观察点五一棚,建在海拔2800米的山脊上,常住有三五个观察人员。卧龙谷虽然偏僻而破旧,但当时已经通过新闻报道,名扬海内外,被人们称为“熊猫王国”。一些中外动物专家,如我国的胡锦矗教授、美国的夏勒博士等,从1980年起,已经在此开始调查熊猫及其生存环境状况。我们摄制组到英雄沟拍摄了熊猫,到五一棚拍摄了熊猫生存的自然环境。那年冬天,专题片《阿坝漫行》在中央电视台播放,后来又在西欧国家播放,九寨沟、黄龙寺和卧龙谷立刻引起我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极大关注和热情。从1982年开始,到九寨沟、黄龙寺看山水风光和到卧龙谷看熊猫的游人,纷至沓来,不绝于途。“到汶川卧龙谷去看熊猫”,成为当时游人的一种向往。
  今天,熊猫作为中国人民和平友谊的使者,已经到达世界许多国家。游人到成都来旅游,在成都熊猫基地也能看到熊猫,到汶川卧龙谷看熊猫的游人已经少了。因此,卧龙谷显得有些寂静。我们站在卧龙谷皮条河的桥头,西望邛崃山脉主峰四姑娘山方向,重峦叠嶂,青山延绵。在那些山峰之上,蓝天如洗,阳光明媚。高远的蓝天上,有几片白云飘浮。耀眼的阳光给那片白云镶上一道金边。俯看皮条河,从四姑娘山南侧巴朗山麓欢腾而来,不舍昼夜地南流,一路奔向岷江,就像一条蜿蜒于山谷间的青龙。顿时,我们醒悟到卧龙谷名称的由来了。当皮条河流经卧龙谷时,突然放慢了脚步,和缓地绕过卧龙谷盆地边缘,又依依不舍地离去。其实,卧龙谷谷地很小,但十分平坦,绿树成荫。平坝上,除卧龙自然保护区机关房舍外,还有从山坡上搬迁下山来的农户。他们居住在一幢幢小洋楼里,不再去打扰熊猫的生活,而是经营着自开的农家乐旅游。整个平坝上的房舍、道路、绿地,规划有序,使卧龙谷好似一座小花园。居于盆地中央的卧龙熊猫陈列馆,陈列着熊猫、川金丝猴等珍稀动植物标本。盆地四周,青山环抱。在密密匝匝的森林里,有的地方藤蔓缠绕,密不透风;有的地方,一片巨树林肃立,形成一道宏伟屏障;有的灌木丛中,几株高大的乔木凌空而出,如鹤立鸡群。在那些密林里,不时出现一片片箭竹林。它们把那些针叶树、落叶树挤向边缘,而地上还在不断地冒出一株株尖尖的竹笋。正是这些生长旺盛的箭竹林,为熊猫提供了丰盛的食物资源。
  当地老乡说,高原气候,说变就变。这天,我们刚好遇到这样的天气。下午时分,从雪山背后慢慢升起一片乌云。不一会儿,皮条河谷里便吹起一阵山风,让我们感到几分凉意。那片乌云,从远处逐渐飘移到我们头顶上,遮住了太阳光。突然,从那片乌云间闪出几束电光。一阵低沉的雷声轰轰地从远处传过来。顷刻之间,豆大的雨点飘洒而下。但是,不到一刻时间,乌云又消散了。太阳重新从云雾中慢慢钻出来,又把耀眼的光芒洒遍山林。山顶上,还笼罩着一片云雾。它们在缓缓地升腾,不久便飘散而去。而半山腰上停留的那几缕云雾,几分钟后也消失了。蓝天依然高远,青山依然翠绿。卧龙谷里,空气透明清新,一尘不染,不时飘来一阵森林沁香的味儿。


熊猫:“哎哎……救命啊!”


熊猫:“嗨!这根竹竿好!”

  大約20世纪80年代中期,卧龙熊猫基地从英雄沟搬迁到卧龙谷皮条河畔。不料,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却将熊猫基地震毁了。圈养在这里的大部分熊猫,便转移到雅安碧峰峡和成都等地。此后,卧龙熊猫基地也移址到耿达幸福沟神木坪。
  我们来到耿达幸福沟神木坪。这里距离卧龙谷22公里。只见山间一片地势开阔的坡地上,建起了一座巨大的中华大熊猫苑。四周森林密布,环境优美。在平缓的山坡上,数十个整洁干净的熊猫圈舍星罗棋布。这里圈养着我国数量最多的熊猫,同时也开展熊猫繁殖和野化训练。这里也是以熊猫为主题的文化旅游基地。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众多的大小熊猫,更能看到那些熊猫的各种萌态。可惜,它们种种可爱的形象,我们却无法用文字一一描述出来,只能深深地留存在记忆中。
  现在,我们创作的童话《熊猫王国》三部曲,已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此时恰逢我们伟大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喜之年,就权当我们奉献的一份薄礼吧!我们这套童话的第一部叫《地震历险记》,是以2008年汶川大地震前后的熊猫栖息地(以卧龙谷为主)为原型创作的。所谓“多难兴邦”“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国家如此,人如此,我们的国宝大熊猫亦如此。从卧龙谷回来,我们的思绪还久久地停留在它那美丽的山川景物中。对于熊猫,我们还有话要说:
  它虽然体格肥胖,行动迟缓,却以圆圆的扁脸、描黑圈的眼睛、圆滚滚的体形,以及那憨态可掬、天真纯善的气质,赢得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关注和喜爱。人类能够跟这样一种秉性温和且自尊自重的珍稀动物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是我们的运气。数百万年前,当人类的进化尚未完成时,熊猫就生存在地球上了。它来自另一个时代,与我们人类只是短暂交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自然界的法则。熊猫是自然界生存竞争中的成功者。它坚忍不拔、不屈于命运的精神,足以激起我们人类的普遍敬重与共鸣。它那黑白相间的体貌,本身就是中国古代哲学合而不同、合二为一观念的生动写照。值得欣慰的是,今天的中国人民,已经十分注意保护熊猫和它的生存环境了。今日汶川卧龙谷的新貌,就是中国人民保护熊猫和它的生存环境的有力证据。
  我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可以期待:作为中国国宝的熊猫和它们的栖息地,将与人类长久和谐相处;熊猫的“王国”也会更加兴旺,生生不息!


汶川耿达幸福沟神木坪:中华大熊猫苑

  (本文图片为作者实地拍摄)
  作者单位: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
其他文献
所谓文房四宝,墨居第二。它在文人墨客心目中的地位之重,自不待言。四川博物院院藏古墨造型精美,品种多样,其工艺之精湛,堪称古墨中的精品。  明程君房瓦式墨,正面印山水楼阁,背有云龙文,并有描金题字“依然研北此龙宾”。其右侧刻“程君房制”四字,左侧刻“天启元年”款。墨长12.5厘米,宽8厘米,厚1.7厘米。程君房,明代制墨名家,名大约,字幼博,号筱野,别字君房。他生活于明万历年间,安徽歙县人,与当时的
期刊
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亦是一个传统的农耕社会,农耕文明传承历史悠久。“五千年历史,基本上是农耕的社会史与文明史,农耕的家园是村落。”[1]传统村落就是在长期的农耕文明传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村落文化的重要载体,维系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难以割舍的“乡愁”。  近年来,由于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批的传统村落正在急速消逝。人去楼空、韶华不再的村落与日俱增,许多留存于村落空
期刊
三苏祠院行  寻幽高树密枝遮,缅想俊雄三大家。  无物莫非天赐妙,有情皆可笔生花。  泓深古井锺灵气,蟠结荔根凝翠霞。  谁料泰然磐石像,曾经宦海辱榮加。
期刊
竹枝词是广泛流传于我国各地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其体制固定、风格谐趣、内容庞杂、题材广泛,为广大民众所接受和传承,是我国古代文献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目前对竹枝词的研究主要有两类:一是本体研究,即对竹枝词作本质探讨,考证源流、判定性质、分析特征等;二是案例研究,即应用竹枝词文本进行相关的专题探讨,解读、阐释某作者或某地区的竹枝词。然而总括起来看,学界对竹枝词的民俗文献价值认识不
期刊
欣闻蔡竞兄丁酉怀澄堂诗草出版有寄  冬阳来顾节时佳,锦里诗声自一家。  二惑唯吟霓吐气,三余勤学笔生花。  才人風韵子昂继,官廨事功民庶夸。  忆及同为书馆客,君居西蜀我天涯!
期刊
摘 要: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抒情主人公,学界历来有四种认识:一种是“诗人+思妇+游子说”,第二种是“诗人+思妇说”,第三种是“扁舟子说”,第四种是“诗人说”。前两种观点的抒情主人公缺乏统一性,“诗人说”因张若虚本为扬州人,创作地又在扬州,故作为抒情主人公又显得牵强。比较合理的说法应为扁舟子之类的游子,他是一个踽踽独行的愁思者形象。  关键词:春江花月夜;抒情主人公;扁舟子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
期刊
次韻蔡竞先生十五年后复登黄鹤楼并拜崔灏题诗图浮雕抒怀  莫道风吹草木低,不争颜色不胡思。  但随日月同休戚,何惧冰霜共入时。  冬去梢头犹灼灼,春归原上自离离。  望中红绿青蓝紫,一往无前唱竹枝。
期刊
沁园春·中秋  鸿雁南飞,蜀地西川,桂子缥香。喜微风送爽,晩钟禅院,浮屠金顶,暮霭凝霜。一曲春江,琼花夜月,听若虚吴声绕梁。蟾宫外,问茫茫云海,谁引帆樯。 诗吟铁血铿锵,抚长铗,叹书悲剑狂。看冰轮初上,骚人墨客,琴棋书画,道尽苍桑。太白骑鲸,稼轩回梦,两赋长歌赤壁浪。登临处,有岳阳绝唱,千古文章。忆王孙  2019年春,故人相访,忆55年前同为知青而相识,叹今皆垂垂老矣!回首往昔,不胜唏嘘。聊作
期刊
李白(701—762)是唐代首屈一指的大诗人,人皆尊他为“诗仙”,余光中先生说他“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寻李白》)。  李白本有心进取,曾流连长安,干谒名公,想有一番作为。他于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秋至长安,谒宰相张说,张说病重,旋卒;又谒诸王公大臣,均无果。其间结识张说次子张垍及崔宗之等,寓居终南山玉真公主别馆;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春游坊州,旋踵即归。他于穷途失路之际,作《行路难三
期刊
金缕曲·致武汉湖北战疫天使  天使平安否?念当时,逆行请战,驰援恐后。作别亲人强掩泪,阵阵寒风吹袖。望荆楚,千家翘首。肆疫新冠何所惧,岂虚它,狡诈纷繁凑。心涌力,情抖擞。 多罩防服气难透,整天里,病人左右,筋疲骨瘦。多想女儿与父母,血脉心连足手。闻謦欬,药持岗就。忽报佳音魔渐伏,愿神州病疫全驱走。敬勇者,千盅酒。  田旭中  满江红·庚子春举国抗疫感怀  庚子新春,突遇百年病毒袭。来势猛,封城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