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效民(一首)

来源 :文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zhenx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欣闻蔡竞兄丁酉怀澄堂诗草出版有寄


  冬阳来顾节时佳,锦里诗声自一家。
  二惑唯吟霓吐气,三余勤学笔生花。
  才人風韵子昂继,官廨事功民庶夸。
  忆及同为书馆客,君居西蜀我天涯!
其他文献
游塞纳河  占尽风光塞纳河,游船浩荡畅清波。  蓝天绿影交相映,玉殿琼楼次递过。忆福楼拜  呕心写作度宵深,星月无光暗不胜。  谁启明窗穿夜幕?福楼拜是引航灯。  注:法国作家福楼拜住塞纳河畔。他习惯夜间写作,灯窗乃成为河上夜间的标志。戴安娜罹难处  玉殒香消一瞬间,等闲平地起波澜。  王妃富贵人争羡,岂识深宫六月寒。感左岸莎士比亚书店  莎翁书店作牌徽,瓜葛全无说是非。  何以名家闲置阁?此间曾
期刊
铁轨  蜿蜒长卧石缝间,有序镶排枕木般。  风雨释然坚守载,雪冬敲打笑欢颜。  咣当重压奔驰远,急促呜鸣度难艰。  孤鳏梦随牢固定,巨龙飞速到尘寰。立夏飞雪  麦饱丰盈热浪彰,插秧跟日嫁泥郎。  蚕婆展翅追连蝶,竹叶青枝赏蜜房。  风急雨浇寒复出,雪漂花放冷飞扬。  阳光一米晴空碧,请饰柔纱借扇忙。  赴火木里救灾卅名英烈国人祭  猛火狂飙直上峋,好男烟海战浓尘。  红光血染漫天竞,热浪衣掀卷发泯
期刊
修齐先生发来所著《宝光寺楹联详解》一书的电子文档,要我作序。联道师兄,佛门师弟,我乐而为之。  早在1996年,成都大学副校长钟树梁教授在冯修齐《繁阳斋诗联选·序》中,对修齐先生作出了“深知楹联之体制及特性”“严遵绳墨,绝无放逸”“倡绝学而应时需,以弘扬传统诗词精华,扩大楹联实际效用并维护其品格”的高度评价。钟教授为当代著名学者诗人,也是我的业师,他在《序》中还讲了楹联创作和鉴赏的“个中三昧”。我
期刊
“安老怀少”这个成语源自《论语·公冶长》:“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意谓对老人要照顾,对朋友要信任,对少年要关怀。其中的“老”与“少”分别代表人生的终老阶段与初始阶段,故要“安老怀少”。本文就来说说这个代表人生的终老阶段的“老”字以及跟它有着同源关系的“富贵寿考”的“考”字。  一、“老”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老”字的甲骨文字形有些类似于“畏”(长)字(见下图),然而“老”字既
期刊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继承陶渊明、谢灵运山水田园诗歌的传统,和孟浩然一起开创了唐代的田园山水诗歌的新流派,在中国文学史上被称之为“王孟诗派”。  唐代的诗人之中,就数王维最多才多艺。他不仅在诗歌、绘画、音乐、书法等方面具有极高的才艺,更能够在他自己的诗歌创作中,描绘出绚丽多彩的画面,将诗歌和绘画高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所以被人称赞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圓”“明月松间照,清泉石
期刊
题叶红画都江胜景图  雪岭霞晖映彩虹,层峦高耸势凌空。  岷源浪卷都江水,玉垒云推灌口风。  山外祥光浮紫气,笔端造化夺天工。  凭君点染西川景,万壑千岩一望中。应邀随省参事广汉调研感赋  绿杨烟树绕平畴,春意昂然细雨收。  满地菜花黄灿灿,一湾溪水碧悠悠。  文参议政资旁听,献策兴川划远谋。  感遇衰年逢好运,修明直上九天楼。西崃春游有记  明媚春光久已违,千红万紫斗芳菲。  微风拂柳参差舞,紫
期刊
所谓文房四宝,墨居第二。它在文人墨客心目中的地位之重,自不待言。四川博物院院藏古墨造型精美,品种多样,其工艺之精湛,堪称古墨中的精品。  明程君房瓦式墨,正面印山水楼阁,背有云龙文,并有描金题字“依然研北此龙宾”。其右侧刻“程君房制”四字,左侧刻“天启元年”款。墨长12.5厘米,宽8厘米,厚1.7厘米。程君房,明代制墨名家,名大约,字幼博,号筱野,别字君房。他生活于明万历年间,安徽歙县人,与当时的
期刊
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亦是一个传统的农耕社会,农耕文明传承历史悠久。“五千年历史,基本上是农耕的社会史与文明史,农耕的家园是村落。”[1]传统村落就是在长期的农耕文明传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村落文化的重要载体,维系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难以割舍的“乡愁”。  近年来,由于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批的传统村落正在急速消逝。人去楼空、韶华不再的村落与日俱增,许多留存于村落空
期刊
三苏祠院行  寻幽高树密枝遮,缅想俊雄三大家。  无物莫非天赐妙,有情皆可笔生花。  泓深古井锺灵气,蟠结荔根凝翠霞。  谁料泰然磐石像,曾经宦海辱榮加。
期刊
竹枝词是广泛流传于我国各地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其体制固定、风格谐趣、内容庞杂、题材广泛,为广大民众所接受和传承,是我国古代文献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目前对竹枝词的研究主要有两类:一是本体研究,即对竹枝词作本质探讨,考证源流、判定性质、分析特征等;二是案例研究,即应用竹枝词文本进行相关的专题探讨,解读、阐释某作者或某地区的竹枝词。然而总括起来看,学界对竹枝词的民俗文献价值认识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