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恩·麦克尤恩的小说与不可靠叙述

来源 :四川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sbo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伊恩·麦克尤恩是英国著名作家,当代西方文坛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以高超的叙事艺术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著称,被认为是现今英国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创作以小说为主,迄今为止出版了两部短篇小说集和十一部中长篇小说,本论文以麦克尤恩的小说为研究对象,分析他的小说中存在的不可靠叙述特征,以此探讨麦克尤恩独特的叙述手法和由此产生的审美效果。  不可靠叙述是叙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的出现源于叙述主体的分化:叙述者并未“可靠”地反映隐含作者的观念意图,而是在其叙述中有意地与隐含作者保持距离,甚至背道而驰,从而造成一种叙述形式上的反讽,以此增强作品叙述的张力。“不可靠叙述”这一概念最先由韦恩·布斯提出,并迅速在叙述学界得到推广。它极好地解释了现代文学中普遍存在的叙事特点:随着小说叙事艺术的发展,作者们已经不满足于通过可靠的叙述者来进行创作意图的直接传达,而越来越多地在叙述者这一角色中增添不可靠的成分,使作品的叙述充满反讽的色彩,在形式的构建和思想的维度上都超越于传统的可靠叙述。  因而,“不可靠叙述”既是一个叙述学的理论概念,也是一个被广泛采用的叙述手法。在麦克尤恩的小说中,这种手法被灵活多样地加以运用——作者一向以出色的叙述水平闻名,不可靠叙述在其中功不可没。本论文主要从叙述修辞的角度出发,依次分析麦克尤恩的十三部小说中存在的不可靠叙述特征,展开对他的小说的文本探讨。与此同时,也在对麦克尤恩的小说的分析中,探索作为理论概念的“不可靠叙述”的丰富内涵,在对其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尝试开展对于这一叙述学概念的理论梳理。  包括导论与结论在内,论文共分七章。首先,导论依次从麦克尤恩的生平与创作、学术背景及研究现状、不可靠叙述概念梳理、本文的研究路径和创新点四个方面,对论文的研究对象进行概述。从第一章到第五章,论文根据麦克尤恩小说的不可靠叙述特点,对其作品依次进行了分析。  第一章:“疯狂题材与人物型不可靠叙述”,分析了麦克尤恩早期的四部小说(包括两部短篇小说集和两部长篇小说)。这一时期的麦克尤恩被称为“恐怖伊恩”,原因就在于早期的他对于疯狂惊悚题材的偏好,小说中常常出现偏离于社会伦常的人物,围绕这一类人物(有时是人物叙述者),麦克尤恩制造了以非正常的人物为中心的不可靠叙述。本章第一节是对麦克尤恩最早的两部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和《床笫之间》的文本解读,在这些小故事中,麦克尤恩塑造了一系列梦幻而畸形的人物,通过对他们的不可靠叙述,细致地描摹了人性的本真。第二节和第三节分别以《水泥花园》和《陌生人的慰藉》为文本分析对象,针对这两部小说中各自的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述者身份,论文分别探讨了非正常人物的不可靠叙述在这两部小说中的作用,正是由于它们的存在,作者得以在疯狂题材的形式之上表达反讽的叙述意图——对深层人性的严肃探寻。  第二章:“‘危机’模式与信息型不可靠叙述”,是对麦克尤恩在接下来的1987-1997年间小说创作的探讨。这一时期的麦克尤恩创作了四部“危机”题材模式的小说,此时他一改早期小说中封闭的、内在的自我书写方式,开始转向对社会现实和历史文化的关注。反映在叙述手法上,也从早期以人物为主的不可靠叙述,转向对叙述信息的不可靠性处理。本章对他的四部小说依次分节论述。第一节,《时间中的孩子》中,“时间”是一个寓意复杂的意象,作者通过不可靠的叙述信息加工,将这一意象变为反映小说中“孩子”主题的关键;第二节的《无辜者》主要通过信息悬置和信息影射,使故事充满不可靠叙述的色彩;第三节的《黑狗》中所采用的第一人称旁观式叙述者,将主人公的故事与叙述者的故事奇特地融合在一起,形成双重的不可靠叙述;第四节,《爱无可忍》的叙述者直接抛弃了叙述信息的客观性,而用自己的主观感知将故事改造为一个有内在意义的整体,这种“叙述化”手法将叙述的不可靠性推到了顶峰。  第三章:“小场景写作与复调型不可靠叙述”,通过对麦克尤恩的两部小说《阿姆斯特丹》与《在切瑟尔沙滩上》的分析,提出一个尚未得到关注的不可靠叙述类型——复调型不可靠叙述。这一类型的不可靠叙述借用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将“人物”引入对不可靠叙述的探讨中:人物作为话语主体,可以渗入叙述者的话语语境,以对话的形式或争夺或削弱叙述者的话语主权,使叙述者的叙述变得“不纯正”,从而生成一种不可靠的叙述效果。复调型不可靠叙述在小说中往往呈现为两种具体的形式:“抢话”与间接自由式引语。本章所分析的《阿姆斯特丹》与《在切瑟尔海滩上》这两部小场景写作中充斥着大量的复调型不可靠叙述,其中《阿姆斯特丹》是一部反讽力度很强的黑色喜剧,小说通过“抢话”和间接自由式引语的形式,将人物本身的讽刺性转化为一种叙述方式上的反讽,从而加深了黑色喜剧的效果;《在切瑟尔海滩上》则是一部抒情意味浓厚的小说,叙述者使用了大量的叙述干预,这种干预与人物的话语相结合,形成对人物饱含深情的主观性语言,造成叙述者、人物、读者在情感上的高度共鸣。第四章:“当代扫描与视角型不可靠叙述”,阐述了麦克尤恩后期的两部小说《星期六》与《日光》中的不可靠叙述手法。这两部小说都是第三人称叙述,并且都具有一个固定的视角人物,二位主人公采用“看”的方式审视当今社会中的许多问题,而正是这种“看”本身的不可靠性,筑起了这两部小说的灵魂——它让人们在主人公的个性滤镜下观察社会,而通过他们的视角叙述,又可以反观“看”的主体本身,从而更深一层地理解人性与时代主题之间的因果互动。《星期六》中的佩罗恩是位中产阶级的“英雄”,他的视角叙述充满了内省与反思,这使这部小说的视角型不可靠叙述不仅通过读者来发现,还通过视角人物自身的反思而呈现出来;《日光》的主人公比尔德则是一位典型的“反英雄”人物,他的身份与内在的反差带来了他的视角叙述的强烈反讽效果,并以喜剧的方式揭示了这一视角本身与时代特性之间的关系。  第五章:“叙述分层中的阐释否定:元小说中的不可靠性”,专门针对麦克尤恩的代表作《赎罪》进行论述。本章认为《赎罪》中体现了两种类型的不可靠叙述:分层式不可靠叙述与元小说式不可靠叙述,本章分两节依次对其进行探讨。第一节中分析了这部小说中的分层式不可靠叙述,在作者所制造的三个叙述层次中,《赎罪》通过叙述层次之间的对比,数次将叙述的真相悬置,在多处制造了不可靠叙述的效果;第二节分析了作品中的元小说式不可靠叙述,作为一部元小说,《赎罪》将小说的虚构本质直接暴露到了前台,通过向读者展示叙述加工的痕迹,而示人以“不可靠”。这种对叙述不可靠性的元小说式披露,与叙述层次间展示的故事真相的含混,形成了《赎罪》巨大的反讽张力,并因此产生了非凡的艺术效果。  最后,结论部分,分三节对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首先,从成长主题、两性关系、文化关注三个方面归纳麦克尤恩的小说主题,并分别论述其中涵盖的不可靠叙述特征;其次,根据麦克尤恩小说中的不可靠叙述特征,尝试提出不可靠叙述在文学创作中的表现类型。再次,对于不可靠叙述的临近概念——“反讽”进行拓展性的总结。“反讽”概念发展至今,从最初的修辞格演变为人类存在的基本模式,并日益成为当下文化的表征;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它推动了不可靠叙述的叙述策略在当代文学中的盛行,并定将迎来一个更加普及和多样化的未来。
其他文献
本论文从跨文化视角研究中美大学校训,揭示两者的异同点及校训精神是如何在课程设置中得到体现的。  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已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烈
近年来,随着文化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文化交流的重要性。翻译作为必不可少的文化交流工具,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在当代英美国家的翻译实践中,以目的语文化为导向的
随着翻译理论的发展,译者在翻译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不少学者从各个角度对译者的主体性问题进行了分析。本文旨在从阐释学的角度探讨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
分清主动和被动在动词性谓语句中,主语是施动者,即动作的发生者,这种句子是主动句;主语是受动者,即动作的接受者,这种句子是被动句。一个主谓句,既有施动者,又有受动者,可以
尽管德莱塞的写作才能饱受争议,由于其敢于打破美国文学温文尔雅的传统,善于用细节呈现美国现实社会中的黑暗面,德莱赛仍被视为与海明威、福克纳齐名的美国现代小说三巨头之一。
植物叶片除把光合作用所产生的碳水化合物供给其他器官外,在氮的同化作用中也常起着重要作用。为了搞清叶片中氮的同化和运输问题,必须了解某些含氮化合物是如何运输到叶片
许多学者从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等多个领域对幽默进行研究,相对而言从语篇分析的角度对幽默进行分析的研究还比较少。事实上,传统上的幽默形式如双关、反语、夸张等
爱德华·P·琼斯是美国当代杰出的黑人作家之一,其作品代表了美国当代黑人文学的新走向。他的代表作《已知的世界》揭露了内战前美国南方存在黑人奴隶主这一鲜为人知的历史事
20世纪90年代初期,英国伯明翰大学圣经诠释学教授苏吉萨拉迦(R S.Sugirtharajah)主编出版《来自边缘的声音:第三世界圣经阐释》.(1991)①,拉开了后殖民圣经批评的帷幕.此后,
一年一度的好新闻评选活动,已成为新闻界瞩目的大事。它不仅是对当年新闻成果的检阅,也是对各新闻单位在竞争中提高报道质量的推动。在这样的情况下,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