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救助制度影响家庭贫困脆弱性效果研究 ——基于CFPS2018的实证分析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gr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在脱贫攻坚任务胜利完成之后,绝对贫困问题已彻底解决,但相对贫困阶段的返贫问题依然不能忽视,尤其是以贫困脆弱性指标为表征的长期减贫效果理应被关注。降低家庭的贫困脆弱性是防止返贫现象发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必要举措。长期的实践证明,社会救助制度在降低贫困发生率、减少贫困人口数量、解决贫困问题等方面成效显著。但目前比较缺乏社会救助制度在降低贫困脆弱性、预防返贫风险上有力的实证研究支持。因此,研究社会救助制度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效果既符合现实需要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以CFPS数据库2018年全国宏观数据为样本,首先利用三阶段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对家庭的贫困脆弱性进行测量,并且以此为前提,从前瞻性视角出发,借助倾向得分匹配法(PSM)验证社会救助制度对家庭贫困脆弱性的影响效果,并依据可持续生计理论,通过选取可持续生计资本的代理变量,分别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自然资本、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方面对该影响效果做了更进一步的探究与剖析。最终研究结果显示,社会救助制度能够有效降低贫困脆弱性发生的概率;贫困线标准越高,社会救助制度对于贫困脆弱性的降低作用越明显;社会救助制度对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的影响效果比城市家庭更明显;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对贫困脆弱性有显著的负向影响,金融资本与物质资本虽能降低贫困脆弱性但影响较小,而自然资本对贫困脆弱性几乎无影响。本文不仅分析了社会救助制度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效果,还根据相对贫困背景的特点,提出了降低贫困脆弱性的对策建议,即充分发挥社会保险在预防和化解社会贫困群体外在冲击风险上的积极作用,促使贫困群体提升自身获取生计资本的能力,发挥社会救助制度的功能确保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
其他文献
随着环境问题逐渐暴露在公众视野中,环境治理的议题日益增多。特别是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息息相关。2018年我国全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这离不开农村妇女的参与。本文以社会性别理论和社会实践理论为基础,采用观察法和半结构式访谈法对甘肃省N村人居环境治理中农村妇女的环境行为进行质性研究,对比了农村妇女在环境治理项目实施前后环境行为的变化,并进一步探讨了农村妇女环境行
在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等相关政策和理念的引导下,农业产业化,特别是“一县一产业”、“一村一品”等农村经济发展措施得到大力推进。农民面向市场进行农业经营活动,从事农业产业作物种植和畜牧业养殖,与市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实现了从“自给小农”到“经济小农”的转型,加速形成了一批经营农业产业为主的中间农民群体。他们的收入水平在农村处于中等,主要利益关系在土地上,主要社会关系在村庄里。这一群体比其他农民阶
在新公共管理运动中,政府绩效评估与管理是其核心议题之一。本文认为,公务员绩效评估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绩效评估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促进公务员素质的提高,影响公务员的组织公民行为,实现政府的工作目标。因而,本文从组织公平的理论出发,研究公务员绩效评估公平感知和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关系。同时,引入权力需要和组织承诺作为中介变量,领导风格作为调节变量,具体研究绩效评估公平感知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微观作用机理。研究
公共事务的复杂性和跨域性特征使得政府面临愈发棘手的公共问题治理困境,各国不约而同地将协同治理作为解决棘手公共问题的工具,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尝试。但在实践中都不可避免的遇到了政府跨部门协同能力的需求和实际能力不匹配的问题。在中国日益融入世界的今天,我国政府实践也遇到了棘手公共问题的治理难题,为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目标,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在党的十九届三中、四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本研究以比较制度分析、治理理论、PV-GPG理论为主要依据,从“部门职权”的视角入手,运用“政府绩效管理+”(制度耦合)的思想使得政府绩效管理工具能够更好地与中国的优势制度结合,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治理效能的提升,也有助于为PV-GPG理论的落地寻找实践路径。本文拟探究中
在现实环境愈加复杂的情况下,城市公共服务供给产生了新特征和新要求。城镇化进程加快使城市人口增多、流动人口增加,既有的公共服务供给,诸如交通、教育、医疗等首先在数量上面临着挑战。而且居民的服务需求也更加多样化,公共服务供给能否满足居民需求事关居民共享改革成果中的幸福感。在新时代,有效提供公共服务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途径。城市基层公共服务供给有其自身特殊性的同时,也呈现出供需错位的结构性失衡问
近年来,我国各类公共安全事件频发,造成了不计其数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风险管理刻不容缓。政府部门为了有效防范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就需要通过信息与公众进行日常性的风险沟通。然而在具体实践中,双方间的风险沟通并不总是有效的。影响风险沟通有效性的原因是多样的,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风险沟通中概率信息的大量存在,与公众交流此类风险信息比预期要困难得多。本文从信息表达角度出发,回顾前期国内外学者在风险概率信
本文翻译实践所选《南丁格尔传奇》(Florence Nightingale:The Woman and Her Legend)属于传记文学作品,传记文学兼具真实性和文学性,其翻译难点在于如何在准确传递原文信息的基础上,保留文学语言的表现效果,保持原文的风格特点,让读者产生情感共鸣,因此在翻译所选材料时,既要还原文本内容的真实性,又要体现原文形式的文学性,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本文在科勒等值理论
敦煌石窟包罗万象、内容丰富,其中动物图像种类丰富、形式多样,且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特点。敦煌石窟动物图像可划分为胎生动物图像、卵生动物图像和神异动物图像,每类动物图像都有若干个典型代表。敦煌石窟动物图像有着不同的功能特点,或是象征,或是反映现实,或是代表祥瑞等,即使相同的动物在不同的故事画或石窟中,表达的含义也不完全相同。其产生不同含义的原因较多,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时代的变化,不同时代的动物图像特点,也
本文是基于《语言进化》(The Evolution of Language)文本中第十三、十四章节的翻译实践而完成的一篇论文。《语言进化》是由圣安德鲁斯大学心理学院的W.Tecumseh Fitch博士一大力作。本论文结合翻译实践中的典型案例,在奈达、纽马克、赫维和希金斯等语言学家的交际翻译理论指导下,从形式、表意、修辞功能和状语功能四个方面对关系分句进行分析,并在上述四方面的基础上分别探讨了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