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善相关论文
加强儒家"仁爱"思想的培养,是中学传统文化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儒家的性善论指明了人人具有向善的可能性,是"仁爱"价值的思想......
人性论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张岱年先生认为中国哲学有其自身的研究系统,其内容大致可分为宇宙论(或天道论)、人生论(或......
《诗》的主要功能是兴发、激励人的情志。儒家自孔子以来就非常重视诗教。孟子"长于《诗》《书》",不仅在论说过程中大量引用《......
摘 要: 本文通过对中西作品中“性善论”和“性恶论”的分析比较,展现出两部作品的人性观点的侧重点,并对两部作品的人性观的融合点进......
摘要:教育惩罚是学校道德教育中的一项重要教育方式,但在赏识教育、人文教育大行其道的今天,人们谈教育惩罚而色变。其实这是从一......
摘 要 在中国传统人性理论中,性善论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它有助于促进人们理想人格的形成,但由于其本身的理论局限性和在现实中容易造......
“委员谈性善,思考用功深。”《孟子》是全国政协“国学读书群”第二阶段研读的经典之一。陈来、梁涛两位老师进行导读。在学习中,孟......
讲学自孔子始,是儒家“一以贯之”的传统。从孔孟讲学被看做是政治失意的选择,再到宋儒讲学以“得君行道”,讲学与政治的关系往往......
儒家的性善论与基督教原罪说的比较是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焦点。通过对两种人性论所做的解释和说明,可以在表层文化差异下揭示出相......
性善性恶的讨论,古今中外都有过,难有结论。其实比较妥当的说法是人皆有善恶两面,就像人都有雅俗两面一样。人性是比较稳定的,雅俗的划......
清初理学名臣李光地在继承程朱仁学的基础上,对儒家的仁学思想作了进一步的提升与发展,使仁学的理论形态更趋完善。从内容上,他以......
摘 要 先秦儒家孟子以良心本心为本体,以发明本性,逆觉体证仁义礼智我所固有,以反身而诚获道德之乐。西方康德以纯粹理性为道德哲学确......
人性先天地善,這是孔孟以來的儒學傳統,然而現實存在的惡又從何而來?宋明理學的兩位代表人物朱熹與王陽明提供了不同的答案:朱熹把......
摘要:封闭式提问中一样有天才般想象的思想,一样有十分强烈的探究功能,一样有开放的空间,一样有振聋发聩的惊世之言。封闭式提问,可以衍......
在增进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合作过程中,应开发利用信任资源。信任的秩序功能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增强,到后工业社会发展为人类合作的......
请你准备一张纸、一支笔,画出你心中的太阳,你会把太阳画在纸上的哪个方向? A.在纸上的东方。 B.再画一座山,把太阳画在山峦中。......
“生之谓性”是告子的代表性观点,并由此引发了孟、告之间关于“羽雪玉”之白如何导向“犬牛人”之性及人物之性同异等多方面的讨......
何为人性?如何人性?这是中西学界追索了几千年的重大理论问题。在中国,先秦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就对此做出过深入而细致的探讨......
性善论是孟子道德哲学的基石,晚明大儒高攀龙一方面以孟子性善论批评王阳明的“无善无恶”;另一方面在东林书院讲学中详细诠释孟子......
风为百病之长 春夏之交,天气暖热,风气很盛。中医理论中,把导致人体疾病的外因归结为“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其中风邪排......
作为对人之所以成其为人的内在理由的追问,人性论对于人及其文化存在来说,具有始源性和本然性的前提意义.性善论和性恶论的差别,体......
张栻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湖湘学派的重要的代表人物。但是,目前学术界对张栻的研究很罕见甚至被忽略......
中国哲学虽然是围绕天人之际展开的,但是天人之际的核心不是天,而是人。而人的问题实质上就是人性问题。所以人性问题一直是中国哲学......
春天是冰雪消融、万物复苏的季节。此时人体血液正处于旺盛时期,激素水平也处于相对高峰期。此时易发生非感染性疾病,如高血压、精神......
钱穆1931年5月16日在南开大学文学会讲座,内容由学生记录,后以《儒家哲学——会通研究》为题,刊于《南开大学周刊》1931第111期.该......
“牛马年,好种田”。牛是人们熟悉而又喜爱的家畜之一,牛性善耕,憨厚聪明。俗话说:“骏马能历险,耕田不如牛。”正像鲁迅先生形容的那样......
荀子在《性恶》一篇中明确提出了“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观点.于是将性恶论作为荀子人性思想的基本论说也成为了学术界的主流观......
通常以“人性善”为儒家的根本思想之一,但本文认为,性善说的提出,实经历过一个相当长的思想发展过程。孔子首先有意地消解了“礼......
要理解性善论,须切就天而言,“善”意味着人性自身具有足够的潜能从物质欲望中超拔出来,展现自我作主、自我立法的力量而祈向超越......
戴震在充分肯定知识的基础上,揭示了由“知”通“道”的哲学思想.这种以认知为基础的理义之道,与程朱理学的“天理”意蕴大不相同.......
明末清初理学家陆世仪在反思程朱理学从"天命之性"论"性善"而从"气质之性"论"性恶"思想理路基础上,以《易传》和《太极图说》为经......
孟子私淑孔子,學問淵源于《書》、《詩》,這是人所共知的事實。"性善"是《孟子》的核心義理,但向來議論,只憑經驗泛論,甚至視爲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