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引领 深度思考 落实素养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peng19860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运用问题来引领学生展开学习和思考。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认识线段》为例,设计了以统领教学的大问题为主线,帮助学生有层次、有结构、有深度地认识线段的特征。另外,通过让学生三次画线段,正确处理好“动手”与“动脑”的关系,使学生学会更清晰、更深入、更全面、更合理的思考,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品质,深度教学以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
   小学数学;动手动脑;数学素养
  【教材分析】线段是几何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这里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这个概念。由于学生年龄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比较低,所以教材用直观、描述的方式来说明什么是线段。教材在教学线段时,直接给出几条线段的直观图,告诉学生这些都是线段。并通过让学生量这几条线段的长度,让学生了解到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然后教材通过线段与曲线的对比,帮助学生认识线段“直”的特征。
  【学情分析】线段对学生来讲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教材先通过学生的体验活动来初步认识线段并用图表示,再通过学生画线段的活动,让学生直观认识线段的特征。教学线段时,要把握好教学要求,只要求学生直观了解什么是线段,并通过与曲线的对比知道“直”的特征。
  【教学目标】①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②了解线段的特征,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③能从生活中找到线段,能够数出一些简单图形中的线段,会画线段。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能借助工具画线段。
  【教学难点】几点能确定线段的条数。
  【教学准备】一根绳子,每人3张白纸,水彩笔,课件
  一、初步感知,具象描述,让学生第一次尝试画线段
  师:同学们,跳绳运动时,绳子是什么形状的,你能把它画下来吗?
  师:这是一根(示范学生画图)——
  生:弯弯的线!
  师:对,這样的线在数学中叫曲线。
  师:用这根绳子还可以做什么运动呢?
  生:拔河……
  师:至少需要几个人?怎么拔?
  生:需要2个人,一个人抓住这头,另一个人抓住那头。
  师:在拔河的时候,绳子是什么形状的?
  生:直直的……
  师:如果把绳子拉直,这两个人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
  师:王老师也想把弯曲的绳子拉直,可是膀子不够长。谁能帮帮我?
  生:把绳子对折一下……
  师:你的意思就是取其中的一部分,用两只手把其这部分拉直,它是线段吗?
  生:线段就在两个手之间。(学生摸线段)
  师:(一高一低)这样叫线段吗?斜一点呢?
  生:都是线段,因为它们都是直直的。
  师:不管它是横着、竖着还是斜着,都是线段!那再看绳子垂下的这部分是线段吗?为什么?
  生:垂下来的部分是弯的,所以不是线段。
  (思考:在教学中,我们一直强调要动手操作。课堂上让孩子跳绳、拔河,都可以理解为“动手”。动手只是一些具体的操作,教师要通过适当的引导将学生的注意力由单纯的“动手”引向“动脑”。)
  师:摸一摸数学书的边,课桌的边,这些都是线段。谁能找找还有哪些物体的边也是线段?
  生1:门的边是线段。
  生2:盒子的边是线段。
  生3:直尺的边也是线段。
  ……
  师:看,我们的身边到处都藏着线段!那数学中的线段是什么样的图形呢?你能用刚才找到的工具把它画出来吗?
  (思考:从学生的实际生活起点出发,带领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线段,再让学生自己去找,初步感知线段在生活中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想要找数学中线段的图形的欲望。)
  学生用各种不同的工具尝试画线段。
  师:刚才王老师选了一些代表性的作品贴在了黑板上,我们一起来看看。
  师:请同学们介绍一下,你是用什么画的?有什么特点?
  生1:我用的工具是直尺。我画出来的线段比较直!
  生2:我是用长方体画的。我画出来的线段也是直的!
  生3:我是用橡皮画的!
  师:最后这个同学画的跟其他小朋友画的有什么不同?
  生:我画的比别人多了两条短杠杠。
  师:关于这两条点,你知道些什么?
  生4:有一个点的叫做射线,没有点的叫直线!
  师:同学们,数学中的线段的确有这两个小点,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1:这两个点有什么用?
  生2:为什么要有这两个点?
  生3:这两个点应该画在线段的哪里?
  师:根据大家的提问,我们一起来探讨这样几个问题:1.这两个点有没有名字?2.这两个点有什么作用?3.这两个点的位置有什么要求?4.这两个点应该怎么画?5.物体中线段的两个点在哪里?
  师:同学们,结合书上56页小组合作讨论。
  生1:我们小组知道了两个点的作用,它能让我们知道物体的长度……
  师:那这两个点有什么作用呢?
  生1:我们小组觉得加上这两个点就能表示物体有多长!
  生2:我们小组解决的是生活中物体的两个点在哪?
  师:那请你到黑板上来指一指!(学生依次指出生活中物体的两个点)
  生:我们小组解决的是两个点的位置,两个点要画在线段的开头和结尾。
  师:第一个问题谁能解决?这两个点叫什么?
  生4:端点!
  师:你知道它为什么叫端点吗?   生4:因为它在线段的两端!
  师:现在两个点的名字也知道了,那这两个点怎么画啊?
  生5:就是画两个短短的竖线。
  师:通过大家刚才的交流,我们现在知道线段有什么特点?
  生1:线段是直的。
  生2:线段有两个端点。
  师:有两个端点恰好也解释“段”这个字。“段”就是某一节、某一部分的意思,你把两个点放在这里就表示线的某一部分。所以线段的特征就是——
  生: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师:你能判断下面的图形是线段吗?为什么?
  
其他文献
一个教师的成长需要经历很多的步骤,写教案是教师必须做好的一件事,原以为教案只要按照书中的思路结合自己的设计轻松写出来就可以了,可在经历一次心的洗礼后,笔者发现,原来教师和教案是可以一起成长的,同时也发现这成长是艰难的,需要太多的坚持和不懈的努力。以下是笔者备课《认识100万》的经历过程。  教学目标  ①使学生借助自己熟悉的事物,从不同角度对100万进行感受,发展数感。  ②能用计算器处理较复杂的
[摘 要]    科学探究能力是中考化学试题考查的重要目标,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不能脱离具体的内容主题进行。站在核心素养的视域下,如何开展初中化学科学探究复习课教学,提升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是值得研究的课题。以“探究过氧化氢溶液反应速率影响因素”教学为例,对如何设计、组织和实施初中化学科学探究复习课进行了实践探索,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    初中化学;核心素养;科学探究  《福建省初中
[摘 要]  通过问卷调查研究,了解该地区化学作业存在的问题,针对其中作业目标不明确、形式单一、完成质量不高和反馈少等问题提出了基于生本理念的校本作业模式的问题解决方法。具体采用的策略有明确目标、分层、形式多样和反思等作业设计方法。  [关键词]  校本作业;作业教学;作业问题;问题及对策  在全局观的教学系统下,教师必须重视作业的设计,统筹安排好课堂教学与课外作业的关系。现阶段多数教师在教学设计
[摘 要]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和心理学家赞科夫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操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其高度的有效作用。”有效的学习来自于情感的深入参与,而参与的程度决定了学生认知的高下。因而,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知识因素,更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这样,才能使知识通过情感更好地为学生接纳和内化。  [关键词]  情感体验;浸润课堂;内化  【教学设想】
摘要: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写作教学和阅读教学相对独立,无形中造成读和写一定程度的分离。就写作训练与阅读教学结合而言,可以从续写、仿写、补写、扩写等方面入手,寻找写作教学和阅读教学的契合点,在把握人物性格的基础上续写,以续写促进对文本的进一步解读,寻找写作教学和阅读教学的契合点,以读激写,以写促读。   关键词: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续写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写作教学和阅读教学各统半壁江山,各领风
摘要:人教版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教材中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教育特色,本文在分析信息技术内容在该册化学教材中具体分布的基础上。提出相关运用策略。  关键词:物质结构与性质;信息技术教育;网络    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在不断深入的教改中逐渐付诸实践。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教材《物质结构与性质》在一些章节的习题、活动中特别设置了多处与计算机软件、网络相关的开放式作业,尝试性地引导教材的使用
[摘 要] 基于学科哲学的“1245”课堂教学模式是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深度思维、高度参与的教育教学模式。“金属的化学性质”的课堂教学将“一指导、两基点、四价值、五步法”的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实践,该模式的使用,有效地提升了初中化学教学的深度、高度和品质,创建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新路径。  [关键词] 初中化学;学科哲学;教学模式;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问题的提出  2019年教育部《关于加强初
[摘 要] 核心素养是在教学活动中感悟和提升的,是以知识、技能、方法、能力为载体,通过解决问题的活动形成的。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单元设计,是基于一定目标与主题而开展探究活动,整体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创造优质的教学。  [关键词] 初中化学;化学核心素养;教学单元设计;活动元  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入了向“内涵发展”的阶段,核心素养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解读与具体化,是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一个关
[摘 要] 教学改革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留给学生,把机会让给学生。在曾经实践的“快乐课堂”中,尝试把“课文范读”让给学生,通过实践,自觉甚好。学生通过研究学习,把文本读“通”,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知此,还会知彼,在完成文字朗读的同时,促进阅读理解,为读“懂”、读“美”提供保障,这种学生的探究学习是“磨刀不误砍柴工”的聪明之举。“学生范读”较“教师范读”更有益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新课程理念相符
[摘 要]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中,近几年来大量涌现“课程化”一词,进而出现了“课程泛化”现象。为消解课程泛化的危害,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建立科学的学校课程体系,有必要在厘清课程概念的基础上,确立“课程化”的合理规范和合法地位。课程化既为一个过程,依据课程理论和课程要素,规划课程方案的研制过程、以及不断优化的持续改进过程,也是一种课程形态,一种适度符合课程规范和要求、属于活动课程范畴的准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