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口语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000c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口语交际是信息时代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当今社会许多部门对人才的需求,已由原来的专业人才,变成现在需求既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又要能说、能写的专业技术人才。然而,虽然口语交际训练纳入中小学的语文教材,但并非所有的语文教师对此都十分重视。口语训练还只是当作一种形式,导致学生不会运用口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我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中,对这个问题不断思考和探索,在此谈一些想法。
  一、加强口语训练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1.从语文教学的目标看,口语训练不容忽视。
  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然而长期以来,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部分教师往往重读、写,轻听、说。他并非不知道口语交际能力对于学生将来踏上社会后的再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迫于应试教育的压力,不得不违心地引导学生抠字句背解释,而把许多能力的训练挤出了语文教学的课堂。现在,在语文教学改革中,我们必须认识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性,提高学生“说”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学主要目标任务之一,必须在语文课中给它以应有的一席之地。
  2.从社会发展的要求看,口语训练非常必要。
  社会发展到今天,早已进入了大协作时代,人际间的横向联系大大加强,在社会工作与社会交往中,许多时候需要谈判、辩论、宣传、演讲……学生不论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都需要有一定的社会交际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从学生的基础看,加强口语训练十分迫切。
  在农村初中,生源相对较差,许多学生从小到大从无机会登台亮相当众发言,整天埋头于练习卷,语文课上忙于听分析记答案做试卷,久而久之便形成不良循环:越不会说锻炼机会越少,锻炼机会越少越不会说。
  那么,如何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呢?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二、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方法
  1.鼓励学生大胆回答问题,摒除自卑心理。
  学生不踊跃回答问题,不主动参与交流,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心理方面因素,相当的学生都有较大的压力感,怕回答问题有错难堪,特别是九年级学生更甚。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积极鼓励他们大胆回答问题,只有让他们大胆“说话”,才能发现其中的不足之处,才便于“对症下药”,便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充分认识回答提问的重要性。我在教学中曾遇到此类情况,七年级时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性比较高涨,八年级上学期锐气减弱,九年级后几乎“鸦雀无声”,尽管反复强调和课后谈话但仍不见效。为了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我增设奖励卡,如:回答较好的打给红卡,回答一般的给蓝卡。其目的是让学生懂得教师对这方面的重视。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顿时高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这只是短时间发生的效应,教师更重要的是及时鼓励、表扬、肯定学生,培养学生积极回答教师提问的良好习惯。只要学生大胆“说话”,教师就应该积极肯定他们的勇气,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及时表扬他们的点滴进步。
  2.引导学生讨论,把问题补充完整。
  有些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学生把握不住或短暂时间不能圆满回答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相互修正和补充,让学生在别人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启示和提高,以吸收他人的经验和拓展自己的思路,达到发问者预期的目的。如我在教学《范进中举》一课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范举人先走,屠户和邻居跟在后面。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这是为什么?”一位学生没有思考好便举手回答:“因为范进是他的女婿,衣襟皱了不好看,没面子,所以胡屠户替他扯平衣襟。”惹得满堂哄笑,他也满脸通红,自觉难堪。我没有立即纠正他,而是让他坐下与同桌讨论,结果这位同学再次举手回答:“范进中举后,胡屠户的态度来了180°的大转弯,与他先前无端地教训、咒骂女婿到现在主动替女婿扯平衣襟、无耻地夸奖女婿如何了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无情地暴露了胡屠户爱富欺贫的丑恶灵魂。”话刚说完便赢得了全班的掌声,该生得到了鼓舞,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其效果是明显的。
  3.努力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学生不积极回答教师的提问,不主动参与交流,不仅与学生的课堂语言表达能力有关,与教师创设的课堂情境也有很大的关系。教师不能一味埋怨责怪学生,还应从自身的授课艺术上去找原因。教师不能只顾自己教学而无视学生的情绪,把学生当作“容器”去“填充”,而应用温和的语气、和蔼的态度、期待的目光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努力为学生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特别是语文老师要学会煽情,善于煽情,想方设法把学生喜问乐答的天性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处于一种跃跃欲试的氛围之中。如我在教学朱自清《春》一课时,这样创设课堂气氛,那天我特地穿着充满活力的绿色运动服装,兴致勃勃地小跑上了讲台,做了半小节广播操后兴致勃勃对同学们说:“春天多好啊,万物复苏,空气清新,人多有精神呐,在作家朱自清笔下的春天究竟又是怎样的一番天地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欣赏好吗?”然后开始讲课,让学生感受到春天的气息,较好地协调课堂氛围,从而给我分析课文,调动学生的答问积极性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4.注重教师示范性作用。
  培養中学生的课堂语言表达能力,教师的示范无疑是重要的一环,特别要求语文教师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并在语言的规范性上作出表率。平时我们所说的学生语言表达如何差,与我们的指导有着很大的关系。比如,从哪些角度回答问题,如何组织语言,问题的内在联系等都需要认真的指导与训练。总之,学生的课堂语言表达的训练,教师的示范作用影响是深远的,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初中学生课堂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中学语文教师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做得好,不仅能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对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促进社会的文明和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交际等有积极的影响。语文教师必须在此方面下功夫,以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
其他文献
摘 要: 高中生的阅读现状令人担忧,但近年来的高考越来越重视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不能只是一味地在课堂上教,而应该更多地让学生亲自去阅读、去体味,所以高中生仍要重视课外阅读。  关键词: 高中生 课外阅读 素质教育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人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就是虽然从整体上来看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不尽如人意,但每个学校、班级总有少数语文尖子生,问他们经验,大多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国古代也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诗无达诂”的说法。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是多元的。因此,在语文课堂中,利用文本,多角度地阅读,对于张显学生人性的活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每篇文章都有很多“看点”,但我们在处理教材时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我们在处理教材时,应善于抓住文本,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进行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重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深刻影响,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整合教学资源,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并通过语文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采用链接的方式,能活化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扩展阅读渠道,从而变封闭的语文教学为开放的语文教学,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
职业高中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在国家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职业中学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因为职教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大批具有一定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合格劳动者。语文属于人文科学,它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更应以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教育己任,所以语文课是不可或缺的人文教育阵地。同时语文又是职高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知识,培养实践能力的基础。但是据调查,当前职高学
摘 要: 高职学生对“修辞”方法不能给予高度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他们写作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对学生加以积极的引导,使之认识“修辞”的作用,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是有帮助的。同行间民主、自由地认真探讨、研究,力争掌握“映衬 ”、“对比”两种“修辞”方法的本质及其尽可能多的表现形式,这对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  关键词: 修辞 “映衬” “对比”    碧野的《天山景物记》作为写景状物的
摘 要: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永恒主题。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有多丰富,语文就有多丰富。以语文教学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在学习语文中享受语文、感受世界、感受生命,让课堂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土。  关键词: 语文课堂 课余时间 学习兴趣 生长规律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生活的地方。课堂教学的过程,既是生命潜能的开发过程,又
摘 要: 问题探究法是一种自我探究的学习过程,本文主要论述问题探究法在小说《项链》一文中的运用,具体探究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小说主题等。  关键词: 问题探究法 《项链》 人物性格 小说主题    一、问题探究法的内涵  《基础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
摘 要: 语文作业的实效性应该早就被关注到,因为作业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瓶颈。本文对语文作业的布置和批改环节进行了分析,旨在找出提高语文作业实效的办法。  关键词: 实效性 语文作业 布置作业 批改作业    布置作业是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语文老师的一个常规工作,我结合教学实践及其他老师的一些感慨,发觉语文作业时常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鸡肋”。原因就在于,语文作业的实效性不大,往往是老师布置了
江泽民同志号召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时代,必须是知识不断创新、新事物新业绩的时代.”因此,中华民族要赢得21世纪的胜利,创造性的培养应当成为教育的普遍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教学要遵循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本质,在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上突出两点:一是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二是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要使学生掌握语言交际的规范和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