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链接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jd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重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深刻影响,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整合教学资源,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并通过语文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采用链接的方式,能活化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扩展阅读渠道,从而变封闭的语文教学为开放的语文教学,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一、链接背景,由文知人
  教材中有些文本距离学生现实生活较远,学生对文本的背景了解很少,从而妨碍对文本的深入理解,无法引起情感共鸣。这时,教师可以围绕文本链接相关的背景资料,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例如教学周敦颐的《爱莲说》,分析讲解完课文,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后,可引导学生由文知人,提问思考: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花喻人,婉曲地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用具有高洁品格的“莲”自况,表示自己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节操的生活态度。那么,周敦頤为什么独独爱莲呢?难道牡丹和菊花不好吗?由此介绍课文写作背景,让学生充分认识作者,更好地理解课文。
  北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55岁的周敦颐来到南康(今为江西星子县)任南康知军。他利用业余时间遍访了庐山一带的名寺古迹。一次,在造访庐山东林寺时,正值夏末,寺内池塘里莲花盛开,满寺飘香。周敦颐顿觉心情舒畅,于是兴致勃勃即兴作诗一首:
   佛爱吾亦爱,清香蝶不偷。
  一般轻意味,不上美人头。
  这时的周敦颐对庐山充满了赏识喜爱之情。
  周敦颐回到南康后,让人在知军衙门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取名“爱莲池”。每当空闲休息时,他或独身一人,或三五好友会于池畔赏花品茶。此时的周敦颐已经受佛教影响,倾向于认为莲花是高洁的象征。
  周敦颐虽身在官场,却始终未曾放弃教书治学、著书立说、教育弟子、提携青年。宋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二程(程颐、程颢),就是他一手培养出来的弟子,而一代大儒、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朱熹则是二程弟子,周敦颐的徒孙。
  一年以后,周敦颐由于年迈体弱,以病辞官而去。他又来到他喜爱的庐山,在庐山西北麓的莲花峰下,筑“濂溪庄园”定居下来,并同时创办“濂溪书院”,开学讲道,宣传他的理学思想。
  在书院周围,莲塘相连,遍种莲花,酷爱莲花的他还在书院内建了一座“爱莲堂”,堂前凿有一池,里面种满莲花,取名“莲池”。
  在这里,周敦颐写下了那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精品《爱莲说》,以莲比喻道德高尚的人。正是文如其人,充分表达了周敦颐一生拒绝官场的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高尚品德。
  通过背景资料的介绍,学生对周敦颐的理学思想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对他那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二、引用原著,加深理解
  教材所选文章,都是经典美文,对其中的关键语段都应引导学生精读细研,揣摩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如果遇到文本中关键的“感悟点”,就可引导学生阅读原著中的相关内容,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体验。
  如《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课文刻画了主人公杜小康因家道败落失学后跟随父亲去芦荡牧鸭过程中,战胜孤独、寂寞而逐渐成熟、坚强的成长故事。
  文中有几段表现杜小康孤独的词句:“他们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他们能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为了让学生体会杜小康所面临的情感世界的那种难以忍受的孤独单调,我补充了小说原著中父子俩的一段对话:“饱了吗?”“饱了。”“你饱了吗?”“我也饱了。”“就在河里洗碗?”“就在河里洗碗。”“困吗?”“不困。”通过这段平淡的对白,学生明白了父子俩整天从事放鸭的生活,生活非常单调,所以就有了这干瘪的对话,这看似默契的对话背后反映出的是他们干巴巴的生活,这是无话可说的孤独。
  这一原著片段的引用和补充,使学生对杜小康所面临的孤独处境有了更深切的了解,也就更能体会这艰辛的生活对其幼小心灵和身体的磨难,从而更好地理解主题。
  三、课外延伸,开渠引水
  课堂教学完成后,引导学生拓展阅读与文本相关的经典著作,可以强化他们对相关课文内容和表达形式的体会和感悟,并激发他们课外阅读原著的兴趣。
  如学了冰心的《荷叶母亲》后,学生领会了作品借景写人、托物寄情、以花喻人手法的运用,也明白了作者借自家院中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情景联想到母亲对子女的呵护,赞颂伟大无私的母爱。在此基础上,我出示她的另一首哲理小诗:
   成功的花,
   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通过朗读理解,学生们不难明白这首哲理小诗同样比喻新颖,诗人把人生事业的成功比喻为花,把成就事业的起步阶段比喻为花的“芽儿”,把奋斗的辛劳比喻为培养花的“泪泉”,把自我牺牲比喻为滋润花的血雨,生动贴切,发人深思。
  当学生对冰心的作品有了一定认识后,我再适时地引导学生去阅读《繁星》、《春水》。孩子们阅读兴趣浓厚,通过阅读,明白了作者所说其作品“零碎的思想”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二是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三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并且通过阅读,学生们领会到冰心作品善于捕捉刹那间的灵感,以三言两语抒写内心的感受和思考,形式短小而意味深长。通过这次课内外结合阅读,学生们极大地提高了课外阅读的兴趣,并且把作品中的方法运用在语文学习和作文中,在生活中多观察,多积累,多感悟,写出不少佳作来。
  可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相关知识进行有效链接,能活化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的阅读渠道,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其他文献
摘 要: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图书馆要与时俱进,立于不败之地,并得到不断的发展,就必须确立自己的竞争优势,即要打造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与创新服务。只有追求图书馆核心竞争力与创新服务,才是图书馆谋求长期竞争优势的根本战略。  关键词: 图书馆 核心竞争力 创新服务    1.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涵义与特点  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是指通过整合图书馆各种资源(包括物质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知识资源、
摘 要: 在近代中日两国的文化关系中,近代中国东北与日本之间的关系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在中国近代这个特殊时期,中国东北和日本的文化交流关系变得更加复杂,侵略与反侵略无疑是这一时期的主流。文化所包含的內容是非常宽泛的,本文仅从教育层面作以考察,通过对近代中国东北与日本的教育交流状况研究,以揭示这一时期教育交流所具有的特殊的时代特征。  关键词: 近代 中国 日本 文化 关系    中国和日本的文化交
摘 要: 礼仪是人际关系中和个人实现社会文明价值的行为中所体现的道德行为准则的总和。文化之间的情景因素和社会规范存在差异,语言使用规则自然因文化和社会不同而存在差异,差异的存在不仅是普遍的,而且往往是巨大的。中国人受集体主义思想影响,法国人追求个人主义思想,因此在跨文化交往中,要了解差异的存在,面对差异,既要欣赏,又要学习、了解和尊重。  关键词: 中法礼仪 打招呼 文化对比    礼仪在人类摆脱
摘 要: 凤翔泥塑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明快的设色、独特的造型、质朴的寓意成为中国民间艺术中的一绝,学习、继承和传承这一艺术瑰宝能使其开出更加灿烂的民族艺术之花。  关键词: 民间美术 凤翔泥塑 民间艺术    民间美术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代表,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物质和精神相结合的区域内的文化传统的标志,也就是说,中国传统的民间美术是实实在在的民族艺术之花的一种类型。在凤翔农村以虎头挂片为代表的虎头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千古绝唱道尽了志者追求真理的艰辛与执着,也激励了很多人不屈不挠地奋斗拼搏。教育的长河中何尝不是如此呢?杜威的“学生为主体、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马卡连柯的“创造性教育实践”、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实验”、黄炎培的“职业教育实验”、雷沛鸿的“国民教育整体改革实验”等无一不是教育改革的雄浑乐章,如今的“尝试教学试验”、“愉快教学法”
摘 要: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经验的重要途径”。如何更科学高效地开展阅读教学,值得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深思。  关键词: 新课标 阅读 习惯 能力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忽视阅读教学,存在“阅读只是手段,写作才是目的”的误区,导致相当一部分教师将阅读课上成写作辅导课。但阅读教学有着相对的独立性,为使阅读教学更科学高效,我们必须让阅读教学独立起来。那么,在新课标的指导
摘 要: 高中生的阅读现状令人担忧,但近年来的高考越来越重视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不能只是一味地在课堂上教,而应该更多地让学生亲自去阅读、去体味,所以高中生仍要重视课外阅读。  关键词: 高中生 课外阅读 素质教育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人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就是虽然从整体上来看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不尽如人意,但每个学校、班级总有少数语文尖子生,问他们经验,大多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国古代也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诗无达诂”的说法。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是多元的。因此,在语文课堂中,利用文本,多角度地阅读,对于张显学生人性的活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每篇文章都有很多“看点”,但我们在处理教材时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我们在处理教材时,应善于抓住文本,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