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重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深刻影响,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整合教学资源,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并通过语文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采用链接的方式,能活化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扩展阅读渠道,从而变封闭的语文教学为开放的语文教学,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一、链接背景,由文知人
教材中有些文本距离学生现实生活较远,学生对文本的背景了解很少,从而妨碍对文本的深入理解,无法引起情感共鸣。这时,教师可以围绕文本链接相关的背景资料,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例如教学周敦颐的《爱莲说》,分析讲解完课文,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后,可引导学生由文知人,提问思考: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花喻人,婉曲地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用具有高洁品格的“莲”自况,表示自己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节操的生活态度。那么,周敦頤为什么独独爱莲呢?难道牡丹和菊花不好吗?由此介绍课文写作背景,让学生充分认识作者,更好地理解课文。
北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55岁的周敦颐来到南康(今为江西星子县)任南康知军。他利用业余时间遍访了庐山一带的名寺古迹。一次,在造访庐山东林寺时,正值夏末,寺内池塘里莲花盛开,满寺飘香。周敦颐顿觉心情舒畅,于是兴致勃勃即兴作诗一首:
佛爱吾亦爱,清香蝶不偷。
一般轻意味,不上美人头。
这时的周敦颐对庐山充满了赏识喜爱之情。
周敦颐回到南康后,让人在知军衙门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取名“爱莲池”。每当空闲休息时,他或独身一人,或三五好友会于池畔赏花品茶。此时的周敦颐已经受佛教影响,倾向于认为莲花是高洁的象征。
周敦颐虽身在官场,却始终未曾放弃教书治学、著书立说、教育弟子、提携青年。宋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二程(程颐、程颢),就是他一手培养出来的弟子,而一代大儒、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朱熹则是二程弟子,周敦颐的徒孙。
一年以后,周敦颐由于年迈体弱,以病辞官而去。他又来到他喜爱的庐山,在庐山西北麓的莲花峰下,筑“濂溪庄园”定居下来,并同时创办“濂溪书院”,开学讲道,宣传他的理学思想。
在书院周围,莲塘相连,遍种莲花,酷爱莲花的他还在书院内建了一座“爱莲堂”,堂前凿有一池,里面种满莲花,取名“莲池”。
在这里,周敦颐写下了那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精品《爱莲说》,以莲比喻道德高尚的人。正是文如其人,充分表达了周敦颐一生拒绝官场的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高尚品德。
通过背景资料的介绍,学生对周敦颐的理学思想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对他那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二、引用原著,加深理解
教材所选文章,都是经典美文,对其中的关键语段都应引导学生精读细研,揣摩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如果遇到文本中关键的“感悟点”,就可引导学生阅读原著中的相关内容,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体验。
如《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课文刻画了主人公杜小康因家道败落失学后跟随父亲去芦荡牧鸭过程中,战胜孤独、寂寞而逐渐成熟、坚强的成长故事。
文中有几段表现杜小康孤独的词句:“他们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他们能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为了让学生体会杜小康所面临的情感世界的那种难以忍受的孤独单调,我补充了小说原著中父子俩的一段对话:“饱了吗?”“饱了。”“你饱了吗?”“我也饱了。”“就在河里洗碗?”“就在河里洗碗。”“困吗?”“不困。”通过这段平淡的对白,学生明白了父子俩整天从事放鸭的生活,生活非常单调,所以就有了这干瘪的对话,这看似默契的对话背后反映出的是他们干巴巴的生活,这是无话可说的孤独。
这一原著片段的引用和补充,使学生对杜小康所面临的孤独处境有了更深切的了解,也就更能体会这艰辛的生活对其幼小心灵和身体的磨难,从而更好地理解主题。
三、课外延伸,开渠引水
课堂教学完成后,引导学生拓展阅读与文本相关的经典著作,可以强化他们对相关课文内容和表达形式的体会和感悟,并激发他们课外阅读原著的兴趣。
如学了冰心的《荷叶母亲》后,学生领会了作品借景写人、托物寄情、以花喻人手法的运用,也明白了作者借自家院中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情景联想到母亲对子女的呵护,赞颂伟大无私的母爱。在此基础上,我出示她的另一首哲理小诗:
成功的花,
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通过朗读理解,学生们不难明白这首哲理小诗同样比喻新颖,诗人把人生事业的成功比喻为花,把成就事业的起步阶段比喻为花的“芽儿”,把奋斗的辛劳比喻为培养花的“泪泉”,把自我牺牲比喻为滋润花的血雨,生动贴切,发人深思。
当学生对冰心的作品有了一定认识后,我再适时地引导学生去阅读《繁星》、《春水》。孩子们阅读兴趣浓厚,通过阅读,明白了作者所说其作品“零碎的思想”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二是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三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并且通过阅读,学生们领会到冰心作品善于捕捉刹那间的灵感,以三言两语抒写内心的感受和思考,形式短小而意味深长。通过这次课内外结合阅读,学生们极大地提高了课外阅读的兴趣,并且把作品中的方法运用在语文学习和作文中,在生活中多观察,多积累,多感悟,写出不少佳作来。
可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相关知识进行有效链接,能活化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的阅读渠道,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一、链接背景,由文知人
教材中有些文本距离学生现实生活较远,学生对文本的背景了解很少,从而妨碍对文本的深入理解,无法引起情感共鸣。这时,教师可以围绕文本链接相关的背景资料,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例如教学周敦颐的《爱莲说》,分析讲解完课文,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后,可引导学生由文知人,提问思考: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花喻人,婉曲地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用具有高洁品格的“莲”自况,表示自己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节操的生活态度。那么,周敦頤为什么独独爱莲呢?难道牡丹和菊花不好吗?由此介绍课文写作背景,让学生充分认识作者,更好地理解课文。
北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55岁的周敦颐来到南康(今为江西星子县)任南康知军。他利用业余时间遍访了庐山一带的名寺古迹。一次,在造访庐山东林寺时,正值夏末,寺内池塘里莲花盛开,满寺飘香。周敦颐顿觉心情舒畅,于是兴致勃勃即兴作诗一首:
佛爱吾亦爱,清香蝶不偷。
一般轻意味,不上美人头。
这时的周敦颐对庐山充满了赏识喜爱之情。
周敦颐回到南康后,让人在知军衙门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取名“爱莲池”。每当空闲休息时,他或独身一人,或三五好友会于池畔赏花品茶。此时的周敦颐已经受佛教影响,倾向于认为莲花是高洁的象征。
周敦颐虽身在官场,却始终未曾放弃教书治学、著书立说、教育弟子、提携青年。宋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二程(程颐、程颢),就是他一手培养出来的弟子,而一代大儒、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朱熹则是二程弟子,周敦颐的徒孙。
一年以后,周敦颐由于年迈体弱,以病辞官而去。他又来到他喜爱的庐山,在庐山西北麓的莲花峰下,筑“濂溪庄园”定居下来,并同时创办“濂溪书院”,开学讲道,宣传他的理学思想。
在书院周围,莲塘相连,遍种莲花,酷爱莲花的他还在书院内建了一座“爱莲堂”,堂前凿有一池,里面种满莲花,取名“莲池”。
在这里,周敦颐写下了那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精品《爱莲说》,以莲比喻道德高尚的人。正是文如其人,充分表达了周敦颐一生拒绝官场的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高尚品德。
通过背景资料的介绍,学生对周敦颐的理学思想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对他那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二、引用原著,加深理解
教材所选文章,都是经典美文,对其中的关键语段都应引导学生精读细研,揣摩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如果遇到文本中关键的“感悟点”,就可引导学生阅读原著中的相关内容,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体验。
如《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课文刻画了主人公杜小康因家道败落失学后跟随父亲去芦荡牧鸭过程中,战胜孤独、寂寞而逐渐成熟、坚强的成长故事。
文中有几段表现杜小康孤独的词句:“他们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他们能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为了让学生体会杜小康所面临的情感世界的那种难以忍受的孤独单调,我补充了小说原著中父子俩的一段对话:“饱了吗?”“饱了。”“你饱了吗?”“我也饱了。”“就在河里洗碗?”“就在河里洗碗。”“困吗?”“不困。”通过这段平淡的对白,学生明白了父子俩整天从事放鸭的生活,生活非常单调,所以就有了这干瘪的对话,这看似默契的对话背后反映出的是他们干巴巴的生活,这是无话可说的孤独。
这一原著片段的引用和补充,使学生对杜小康所面临的孤独处境有了更深切的了解,也就更能体会这艰辛的生活对其幼小心灵和身体的磨难,从而更好地理解主题。
三、课外延伸,开渠引水
课堂教学完成后,引导学生拓展阅读与文本相关的经典著作,可以强化他们对相关课文内容和表达形式的体会和感悟,并激发他们课外阅读原著的兴趣。
如学了冰心的《荷叶母亲》后,学生领会了作品借景写人、托物寄情、以花喻人手法的运用,也明白了作者借自家院中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情景联想到母亲对子女的呵护,赞颂伟大无私的母爱。在此基础上,我出示她的另一首哲理小诗:
成功的花,
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通过朗读理解,学生们不难明白这首哲理小诗同样比喻新颖,诗人把人生事业的成功比喻为花,把成就事业的起步阶段比喻为花的“芽儿”,把奋斗的辛劳比喻为培养花的“泪泉”,把自我牺牲比喻为滋润花的血雨,生动贴切,发人深思。
当学生对冰心的作品有了一定认识后,我再适时地引导学生去阅读《繁星》、《春水》。孩子们阅读兴趣浓厚,通过阅读,明白了作者所说其作品“零碎的思想”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二是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三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并且通过阅读,学生们领会到冰心作品善于捕捉刹那间的灵感,以三言两语抒写内心的感受和思考,形式短小而意味深长。通过这次课内外结合阅读,学生们极大地提高了课外阅读的兴趣,并且把作品中的方法运用在语文学习和作文中,在生活中多观察,多积累,多感悟,写出不少佳作来。
可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相关知识进行有效链接,能活化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的阅读渠道,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提高语文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