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衬”“对比”,各臻其妙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c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职学生对“修辞”方法不能给予高度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他们写作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对学生加以积极的引导,使之认识“修辞”的作用,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是有帮助的。同行间民主、自由地认真探讨、研究,力争掌握“映衬 ”、“对比”两种“修辞”方法的本质及其尽可能多的表现形式,这对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
  关键词: 修辞 “映衬” “对比”
  
  碧野的《天山景物记》作为写景状物的记叙文选入了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职《语文·第三册》,编选者是有眼光的,不说字里行间充溢着作家对祖国山水的一股浓情蜜意,也不说写景状物的语言的生动形象,单是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极为恰当的修辞手法,就值得学者、教者去研究、去探讨。
  有一段经历让我至今难以忘怀:2009—2010学年开学初,在教授这篇课文时,用到了与教材配套的《学习指导与训练》。在“课堂训练”中设计了一个阅读训练,在题干中“天鹅的洁白增添了湖水的明净,天鹅的叫声增添了湖面的幽静”两句的下面画了线,并把前句标示为①,后句标示为②。其问题是这样设计的:对画线部分分析正确的是(?摇)
  A.①与②都是对比?摇?摇 ?摇B.①是映衬,②是对比
  C.①是对比,②是映衬?摇?摇D.①和②都是映衬”
  “参考答案”给出的答案是D,两句都是“映衬”。
  教研组其他老师对答案的正确性产生了质疑,对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方法为映衬是赞同的,关键说第②句也是“映衬”他们认为不当,应该是“对比”。当时我也这样认为,并“修正”了所谓的“答案”,即答案是“B.①是映衬,②是对比”,事情到此似乎应该结束了。
  冷静下来,我陷入了深思之中,对自己的“修正”行为产生了怀疑。当然,答案的不准确在现行的学习资料中随处可见,不足为奇,这反映了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即浮躁的心理,尤其是现代科技手段——电脑的应用,使复习资料中的错误率问题成了严重的问题,不容忽视。但要真正对具体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还是应该反复斟酌,力争找到确凿的证据,以免误人。为此,我认真查阅了张涤华、胡裕树主编的《汉语语法修辞词典》和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基本弄清了两种修辞方法的区别及其容易混淆的原因,并推翻了原来的看法,得出《学习指导与训练》的答案是正确的,两句采用的修辞方法都是映衬的结论。
  关于“映衬”,《汉语语法修辞词典》如此解释:“映衬,修辞格。又称‘衬托’。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相对立的方面放在一起说,让它们相互衬托、相互对比、相得益彰。”《现代汉语》的解释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的辞格,叫衬托。”我是赞同《现代汉语》的解释的,尤其是其中的一句“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确是抓住了“映衬”这种修辞手法的“牛鼻子”,而《汉语语法修辞词典》的解释偏偏缺少了这至关重要的一句。“映衬”可分两种:一是“旁衬”又叫“正衬”,一是“反衬”。“旁衬”列举了鲁迅《故乡》中的有关海边沙地的美丽夜景:“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副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下册》(P523)以此衬托少年闰土热爱生活、勇敢顽强、充满活力的形象。“旁衬”在《天山景物记》中有几处显现:一是“骑马穿行林中,只听见马蹄溅起在岩石上漫流的水的声音,更增添了密林的幽静”;二是“当你下马坐在一块岩石上吸烟休息时,虽然林外是阳光灿烂,但在这遮住了天日的密林中却闪着烟头的红火光”。“反衬”又列举了鲁迅的《祝福》的结尾处鲁镇除夕“祝福”的气氛和声响,衬托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含有对封建社会的极度愤慨和辛辣讽刺。关于“对比”,《汉语语法修辞词典》解释为“又称‘映衬’”。由此可见,《汉语语法修辞词典》并未把“映衬”和“对比”二者区别开来。《现代汉语》解释为“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并紧接着指出了对比的修辞效果是“可以使事物的性质、状态、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对比分为两种,一种是“两体对比”,即把两种根本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大的显得更大,小的显得更小,等等。如鲁迅先生著名的杂文名篇《战士和苍蝇》中的“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将“战士”和“苍蝇”拿来对比,尖锐地讽刺了当时某些诬蔑革命者的奴才们,坚决地支持了坚持革命的勇敢的战士。另一种是“一体两面对比”,这是把同一事物中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来说,能把事物说得更透彻、更全面。例如:“革命战争年代,我们把充满敬意的红花献给红梅树下就义的勇士,雪山草地长征的英雄,南泥湾中开荒的好汉,太行山下参军的儿郎,沂蒙山区支前的模范……而把仇恨的子弹射向石头城里的魔鬼,蹂躏中华的倭贼,三月租界蛆虫和从狗洞里爬出的幽灵!”《现代汉语·下册》(P522)此例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我们对待敌人和对待自己人的鲜明立场,表现了爱憎分明的阶级感情。又如:“对人民,他像春风,融冰化雪;对敌人,他像步枪,弹雨无情。”(《现代汉语·下册》P522)此句通过比喻进行对比,说明了周总理对人民的满腔热情、爱护备至,对敌人恨之入骨、势不两立,鲜明形象地表现了周恩来立场坚定、爱憎分明的伟大品格。
  回到课文《天山景物记》,训练中的第一句“天鹅的洁白增添了湖水的明净”运用的是映衬中的“旁衬”,这是没有疑义的。“白”与“明净”二者无论是从色彩还是意境上都是有机统一的。第二句“天鹅的叫声增添了湖面的幽静”运用的是映衬中的“反衬”,这是非常容易混淆成“对比”的。唐诗中脍炙人口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同样也是反衬的修辞方法。
  怎样区别这两种修辞方法呢?
  黄伯荣、廖序东在《现代汉语》中是如此阐述的:“衬托与对比不同。衬托有主次之分,陪衬事物是说明被陪衬事物的,是用来突出被陪衬事物的。对比是表明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并无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依存的。”花《天山景物记》设计的训练中,无论是写“天鹅的洁白”还是写“天鹅的叫声”,其目的都是表现“湖水的明净”和“湖面的幽静”。即“明净”“幽静”是“主”,“洁白”“叫声”是次。“天鹅的洁白”和“天鹅的叫声”是陪衬事物,是用来说明和突出被陪衬事物“湖水”、“湖面”的。
  不独是对“对比”、“映衬”这两种“修辞”的研究,对所有修辞方法的研究、认识,对任何事物的正确的认识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次完成。学习、研究、探讨,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熟练掌握和有效运用各种各样的修辞方法,“对比”、“映衬”,扩展到各种修辞方法各得其所,各臻其妙。“存乎一心,運用之妙”,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来,才是研究“修辞”的终极目标。
其他文献
摘 要: 礼仪是人际关系中和个人实现社会文明价值的行为中所体现的道德行为准则的总和。文化之间的情景因素和社会规范存在差异,语言使用规则自然因文化和社会不同而存在差异,差异的存在不仅是普遍的,而且往往是巨大的。中国人受集体主义思想影响,法国人追求个人主义思想,因此在跨文化交往中,要了解差异的存在,面对差异,既要欣赏,又要学习、了解和尊重。  关键词: 中法礼仪 打招呼 文化对比    礼仪在人类摆脱
摘 要: 凤翔泥塑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明快的设色、独特的造型、质朴的寓意成为中国民间艺术中的一绝,学习、继承和传承这一艺术瑰宝能使其开出更加灿烂的民族艺术之花。  关键词: 民间美术 凤翔泥塑 民间艺术    民间美术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代表,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物质和精神相结合的区域内的文化传统的标志,也就是说,中国传统的民间美术是实实在在的民族艺术之花的一种类型。在凤翔农村以虎头挂片为代表的虎头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千古绝唱道尽了志者追求真理的艰辛与执着,也激励了很多人不屈不挠地奋斗拼搏。教育的长河中何尝不是如此呢?杜威的“学生为主体、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马卡连柯的“创造性教育实践”、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实验”、黄炎培的“职业教育实验”、雷沛鸿的“国民教育整体改革实验”等无一不是教育改革的雄浑乐章,如今的“尝试教学试验”、“愉快教学法”
摘 要: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经验的重要途径”。如何更科学高效地开展阅读教学,值得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深思。  关键词: 新课标 阅读 习惯 能力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忽视阅读教学,存在“阅读只是手段,写作才是目的”的误区,导致相当一部分教师将阅读课上成写作辅导课。但阅读教学有着相对的独立性,为使阅读教学更科学高效,我们必须让阅读教学独立起来。那么,在新课标的指导
摘 要: 高中生的阅读现状令人担忧,但近年来的高考越来越重视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不能只是一味地在课堂上教,而应该更多地让学生亲自去阅读、去体味,所以高中生仍要重视课外阅读。  关键词: 高中生 课外阅读 素质教育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人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就是虽然从整体上来看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不尽如人意,但每个学校、班级总有少数语文尖子生,问他们经验,大多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国古代也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诗无达诂”的说法。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是多元的。因此,在语文课堂中,利用文本,多角度地阅读,对于张显学生人性的活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每篇文章都有很多“看点”,但我们在处理教材时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我们在处理教材时,应善于抓住文本,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进行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重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深刻影响,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整合教学资源,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并通过语文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采用链接的方式,能活化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扩展阅读渠道,从而变封闭的语文教学为开放的语文教学,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
职业高中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在国家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职业中学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因为职教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大批具有一定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合格劳动者。语文属于人文科学,它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更应以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教育己任,所以语文课是不可或缺的人文教育阵地。同时语文又是职高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知识,培养实践能力的基础。但是据调查,当前职高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