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阅读,让语文课堂张显人性的活力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tianaim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国古代也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诗无达诂”的说法。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是多元的。因此,在语文课堂中,利用文本,多角度地阅读,对于张显学生人性的活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每篇文章都有很多“看点”,但我们在处理教材时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我们在处理教材时,应善于抓住文本,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进行有效阅读。
  一、利用文本,展现多彩内容
  一篇文章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是摇曳多姿的。如一部《红楼梦》,有人喻它为一部百科全书,既涉及天文地理,又涉及琴棋书画、诗词曲赋,还涉及医药学、建筑学、美学、哲学,可谓包罗万象。所以,在语文课堂中,我们可以在让学生在整体感知文本时,先交流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情况。又如莫怀戚《散步》是一篇玲珑剔透、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讲的是一家人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和和美美、相亲相爱的故事。读这篇文章的历程,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学生在散读这一流程后,获得美好的阅读印象,完成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在交流中,学生谈到了一家人互相包容、互相体谅的精神,谈到了可贵的亲情、温馨的气氛,谈到了尊老爱幼的美德,谈到了春天美丽的景色、生命的气息……
  二、感悟文本,体味瑰丽语言
  汉语言是世界上最美丽、最丰富、最细腻、最富有人情味的语言,可说是色香味俱全。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说过,有的文本语言“如清流,描物写态,细腻动人,脉脉含情;有的如惊雷,议论风生,振聋发聩,令人警醒;有的如平沙,质朴无华,平淡实在,耐人寻味;有的如红叶,娇艳华美,色彩斑斓,灿烂迷人……”但是汉语言又是最具朦胧、模糊且多义性的特点。著名学者金岳霖先生说:“中国语言文字的特点是朦胧、模糊,它的涵盖面几乎无边无际,暗示性几乎无际无涯。”所以,在对有些具有多义性模糊性的语言进行品味揣磨时,可引导学生进行多元理解。如《我的第一本书》末句“人不能忘本”的“本”在这里指什么?可引导学生概括出:父亲的教育,父亲的希望,友情的重要,亲情的温馨,生活的艰辛等。又如《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末句“我们都是光明的孩子”如何理解?它的答案也是多样的:我们都是幸福的孩子,我们都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我们都是美丽的、品质高尚的孩子,等等。
  三、品味文本,诠释文章主旨
  文学作品主旨的诠释,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甚至可以说是作品鉴赏和阅读教学的必然归宿。它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使学生对课文达到本质性的理解,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阅读思维的健全。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提高认识水平,提高道德境界。文学作品的主题常常具有多元性,不同的读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思想方法认识到种种具有个体差异性的主题。如《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的主题可有多种理解:(1)对于像盲孩子一样孤单弱小的人,我们应该关爱他们,这样他们才会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2)在盲孩子获得光明的同时,“影子”也获得了生命,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孩子,这说明,给别人带来幸福,自己也能得到幸福;(3)只要执著追求理想,理想便会实现;(4)热爱生活的人,生活便会恩赐于他。又如《白兔和月亮》寓意有多种:(1)拥有财富是好事,却可能失去人生的许多乐趣;(2)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能强求;(3)拥有财富,不能产生患得患失之感;(4)做任何事要量力而行。
  四、依托文本,品评人物形象
  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具有立体化的特质,加之阅读活动个体化的特征,学生理解中的艺术人物理应不同,这给我们鉴赏人物提供了求异和创新的可能。我们不应也不能用一种统一的模式界定学生的理解。我们在分析文学形象时,应以一种辩证的理性面对学生有创性的思考争鸣。如《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变色”之速,难道不可能出于难言的隐衷?难道他迅速介入“狗咬人”事件,并有一番义愤填膺的言语就没有一点出于公正的动机?又如鲁迅散文《风筝》,文中的鲁迅既是一个爱护弟弟的严兄,又是一个严于自省的、做事一丝不苟、知错必改的人,小时候在管教弟弟时行为还是一个十分粗暴的人。
  五、补充文本,精彩填充“空白”
  “接受美学”认为,作品的意义是读者通过阅读活动发掘出来的,在作品未经阅读前,只是向读者提供了一个多层次的结构框架,其间匿藏着许许多多的“空白”,有待于读者去发现、填补和阐析。而这些“空白”的填补能够驱遣读者的想象,激活读者的思维,从而建立起与作品和作者沟通的桥梁,使读者对作品的意义达到个性鲜明的深刻理解。在中学语文课堂上,学生对作品“空白”带有个性色彩的填补,更是开启学生的思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最后: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以后遇到于勒了吗?遇到后又发生了什么?学生在一段紧张的思索后争先恐后地回答,有的说:当再次遇到于勒叔叔时,于勒叔叔变得更加富有了,并对抛弃他的哥哥嫂子以不顾,对心存善念的侄子予以关照;有的说:穷困潦倒的于勒的形象是于勒精心表演的结果,目的在于考验自己的亲人;有的说他们在船上看到的并非真正的于勒,而真正的于勒就在他们同行的那艘船上……学生们的回答精彩纷呈,他们也在经历人性的检验:面对金钱和亲情,一个人应该如何取舍。
  阅读过程是阅读个体的感悟和体验建构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在进行创造性阅读感悟时,虽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总还是莎士比亚所描写的哈姆雷特的反映,在基本性格上还是那个哈姆雷特,而不可能成为堂吉诃德。所以,在阅读鉴赏过程中既要依托文本,展现语文的特点,又要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极大空间,张显人性的活力。
其他文献
摘 要: 被称为“细微派”大师的菲力普·德莱姆因《第一口啤酒的滋味》而声名鹊起,仔细审视这部小说会发现作者偏爱于描述生活琐事,就像生活本身,它强调关注日常生活,并从中积极探寻一种“简单”的幸福。本文主要以德莱姆《第一口啤酒的滋味》中的选段《帮人剥青豆》为例,论述细微主义文学的特色,作者的写作风格,以及其推崇的简单幸福观。  关键词: 《帮人剥青豆》 细微主义 写作风格    法国作家菲力普·德莱姆
摘 要: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图书馆要与时俱进,立于不败之地,并得到不断的发展,就必须确立自己的竞争优势,即要打造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与创新服务。只有追求图书馆核心竞争力与创新服务,才是图书馆谋求长期竞争优势的根本战略。  关键词: 图书馆 核心竞争力 创新服务    1.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涵义与特点  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是指通过整合图书馆各种资源(包括物质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知识资源、
摘 要: 在近代中日两国的文化关系中,近代中国东北与日本之间的关系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在中国近代这个特殊时期,中国东北和日本的文化交流关系变得更加复杂,侵略与反侵略无疑是这一时期的主流。文化所包含的內容是非常宽泛的,本文仅从教育层面作以考察,通过对近代中国东北与日本的教育交流状况研究,以揭示这一时期教育交流所具有的特殊的时代特征。  关键词: 近代 中国 日本 文化 关系    中国和日本的文化交
摘 要: 礼仪是人际关系中和个人实现社会文明价值的行为中所体现的道德行为准则的总和。文化之间的情景因素和社会规范存在差异,语言使用规则自然因文化和社会不同而存在差异,差异的存在不仅是普遍的,而且往往是巨大的。中国人受集体主义思想影响,法国人追求个人主义思想,因此在跨文化交往中,要了解差异的存在,面对差异,既要欣赏,又要学习、了解和尊重。  关键词: 中法礼仪 打招呼 文化对比    礼仪在人类摆脱
摘 要: 凤翔泥塑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明快的设色、独特的造型、质朴的寓意成为中国民间艺术中的一绝,学习、继承和传承这一艺术瑰宝能使其开出更加灿烂的民族艺术之花。  关键词: 民间美术 凤翔泥塑 民间艺术    民间美术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代表,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物质和精神相结合的区域内的文化传统的标志,也就是说,中国传统的民间美术是实实在在的民族艺术之花的一种类型。在凤翔农村以虎头挂片为代表的虎头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千古绝唱道尽了志者追求真理的艰辛与执着,也激励了很多人不屈不挠地奋斗拼搏。教育的长河中何尝不是如此呢?杜威的“学生为主体、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马卡连柯的“创造性教育实践”、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实验”、黄炎培的“职业教育实验”、雷沛鸿的“国民教育整体改革实验”等无一不是教育改革的雄浑乐章,如今的“尝试教学试验”、“愉快教学法”
摘 要: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经验的重要途径”。如何更科学高效地开展阅读教学,值得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深思。  关键词: 新课标 阅读 习惯 能力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忽视阅读教学,存在“阅读只是手段,写作才是目的”的误区,导致相当一部分教师将阅读课上成写作辅导课。但阅读教学有着相对的独立性,为使阅读教学更科学高效,我们必须让阅读教学独立起来。那么,在新课标的指导
摘 要: 高中生的阅读现状令人担忧,但近年来的高考越来越重视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不能只是一味地在课堂上教,而应该更多地让学生亲自去阅读、去体味,所以高中生仍要重视课外阅读。  关键词: 高中生 课外阅读 素质教育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人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就是虽然从整体上来看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不尽如人意,但每个学校、班级总有少数语文尖子生,问他们经验,大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