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思维和能力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li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历史材料是历史教学的核心资源,利用历史材料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历史真相,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意识及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本文首先分析了历史材料在历史教学中的意义,其次用实际教学案例展示了材料教学的多重影响,最后提出了历史教学不能仅局限于让学生知道历史真相,更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意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从而学好历史。
  关键词: 历史材料 历史教学 学科思维 学科能力
  任何学科最终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和学科应用能力,历史也不例外。历史学科的基本思维就是联系、比较和辨证,历史学科能力是通过对历史材料的分析,认识历史问题,还原历史真实。学习历史除要了解一些历史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本质、懂得从中得到一些教训外,更重要的是使学生通过对历史材料的分析,发现历史的发展规律,并根据规律把握好自己的发展方向。
  一、历史材料在历史教学中的意义
  历史材料在历史教学中的意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
  1.历史材料是形成历史课本和历史观点的依据。现在课本中的历史观点和一些结论都是对历史材料的分析得来的。历史材料包括:考古文物、时人对当时社会现象的观察记录。这种记录是非常生动的,记录的形式有文字、绘画、文学作品及其他艺术创作,近代以后还有再现历史的影像资料等。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以诗来演绎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实际上也反映了安史之乱和唐玄宗的迷色误国的历史。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绘画演绎卞京经济的繁荣。最为珍贵可信的是考古发现,青铜器出土,就诉说一段商周辉煌的冶炼史,南海一号的发现,使沉寂了一千多年的海上交往景象复现,唐宋元明清瓷器造型和用料的变化,见证着中外交流的历史,等等。
  历史就是通过这些最基本的史证对历史进行复原和研究,在复原和研究中理解历史。可以说,没有这些史证材料就无法清楚地说明历史是怎么回事,无法了解历史真相。
  2.高考的现实。现在高考由于不同学校所用的版本不同,以哪个版本为考试依据都是对其他考生不公。考试只能以课标、考试大纲只是命题依据,最公平的考试内容只能通过材料来体现。现在的试题也基本体现了这点,选择题用材料,文字表述题也用材料。所以,在教学中,特别是在学生以自主学习为核心的“自主与展示”课堂教学模式中,用材料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因为材料是引导学生思考的依据,能分析历史材料从中得到应有的历史观点和结论,就是学生学科能力的反映。同时,材料题最能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材料考查的是学生的历史学科综合能力,因此历史材料把握得好坏关系着高考成绩的好坏。
  二、有材料问题才能培养学生把握历史的能力
  历史材料是一个历史时期留下来的见证当时历史的材料,这些材料是最接近当时历史的,没有經过后人的加工,少了许多误导。学生能通过对这材料的分析,了解历史的现象和本质,得出相应的观点和结论,就是历史的教育的成功。
  我曾用过《明夷待访录·置相》两段材料引导学生理解明末清初思想家的思想:
  材料一:“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
  材料二:“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不亦并传子之意而失者乎!”
  根据这段材料我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材料一表达了什么观点?又是如何说明其观点的?第二,这个观点表现出黄宗羲对君主的什么态度?
  材料一提出明朝废丞相后“无善治”的观点,通过材料二说明其观点,即丞相的存在是对君主不贤的“统治”的一种补救,有时是制约。黄宗羲的态度是反对君主专制,通过对第一个问题的解决已清晰了这个观点。
  但材料解释如果只点到这里,教学任务并没有完成,还应该向学生阐明,材料一中“无善治”的观点,不仅反映出明朝的现实,而且反映出中国古代社会的走向,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有所拓展。
  下面是一个运用历史资源激活学生历史思维的案例:
  《辛亥革命》一课学习完之后,我并没有要求学生总结,也没有给学生总结,而是让学生看一副对联,这是我在看电视在播连续剧《恰同学少年》中抄下来的:“袁世凯千古,‘中华民国’万岁。”我把它从右到左竖着写在黑板。
  学生一看,发现不对劲了,纷纷议论了:这不是对联,对联首先是字数相同的,词性相对呀。可他们又不敢明说,生怕说错似的。
  我说:大家观察得没错,可我写的也没错呀。现在有两个问题给大家:第一个问题,大家留意我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吗?第二个问题,请大家说一下,这错在谁?也就是说,这副对联是什么意思?
  第一个问题学生很快就回答上来了:是竖着写的,顺序从右到左。我表扬了学生的仔细观察,并告诉学生:我们古代人书写就是从右到左的,贴对联也是先右后左。如果大家要竖着写,就要按这个规矩,要不然就显得没有“历史文化”的味道了。学生发出了会心的笑。
  学生还对第一个问题嘀咕着,也许是想更彻底了解对联吧!因为有的学生看过贴对联,或者也接触过对联的形式,可能是忘记了还有什么,所以学生的表情是不太肯定的。可我不想再说第一个问题了,毕竟我不是上对联课。
  我引着学生思考第二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大家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学生在“沉默”中议论着。后来听到有一个大胆学生小声地说:袁世凯与‘中华民国’的字数不对。
  我接过了话:这位同学说对了,袁世凯就是对不起‘中华民国’。我再加重语气再重复:“袁世凯就是对不起‘中华民国’”。
  也许学生并不是真的理解“袁世凯”对不起“中华民国”的含义,但这句话是可以利用的。我写出这对联的目的,不是真的上对联课,而是关注它的历史寓意。所以,继续问:大家听明白我刚刚说的“袁世凯就是对不起中华民国”吗?   学生的议论这才真正开始。议论中,有的学生似乎感觉到了一点什么,但又说不好,欲言又止,更多学生是一副渴望得到谜底的样子看着我。这时,课堂疲惫之态也少了许多,我想,这时应该启疑了。我知道学生在初中没怎么学历史,于是就和他们说了一段辛亥革命的故事。接着就和学生对话了:
  我问:辛亥革命建立了一个什么政府?
  学生:“中华民国”政府。
  我问:“中华民国”是个什么性质的政府?
  学生: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我问:辛亥革命的革命果实被谁拿去了?
  学生回答:袁世凯。
  我再问:孙中山让保举袁世凯当上临时大总统有什么条件?
  学生回答:是要袁世凯保证拥护民主共和国,让清帝退位,袁世凯答应了。
  我接着问:袁世凯当上临时大总统后,是不是像他保证的哪样做?
  学生回答说:不是,他后来进行独裁,再复辟帝制。
  我加重语气:那么他对得起“中华民国”吗?
  学生想了一下,又一次哈哈大笑起来了:对对对,袁世凯是“对不起”“中华民国”。
  我想,这时他们是真的理解袁世凯是“对不起”“中华民国”了。其实,这副“不对”的对联寓意或者说是精髓就是“袁世凯”搞独裁,搞复辟,“对不起”“中华民国”。
  尽管用的并不是第一手材料,但这材料却充满“智慧”,让学生从许多方面解读,如语文方面的对联常识、对联中的隐喻、历史信息等。学生对这些对联的分析得到的不仅仅是历史,不仅仅是获得语文常识,他们得到的是一种智慧,从隐喻中得到的智慧。学生有了应有的拓展思维,那么在自主学习中就可以慢慢形成历史思维、历史把握能力。
  三、教学永远都包含教育
  在历史教学中,有兩个问题是我们要思考的:第一,教学是一个启智的活动,更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毕竟学生不是一个容器,他们有思想、会思考。我们常说培养学生的思维很重要,可我们在教学中给了学生思维的空间了吗?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我们的课堂提出了能让学生思维的问题了吗?如果老师都没有提出任何问题让学生思考,却怪学生不懂思考问题,公平吗?第二,启智也可以是很有趣的,老师真的从学生的年龄特征角度考虑自己的课堂了吗?如果一味强调课堂的知识化,忽略学生的兴趣,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吗?教学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需要每位老师去发现、去创造。
  历史课堂比其他学科有一个更大的优势,那就是有丰富的历史素材,这些历史材料不仅能帮助我们和学生一起复原历史的真相,还能拓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意识,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这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学史使人明智”。
  尽管历史学科不乏启发学生智慧的教学素材,但我们更需要的是树立教学资源意识。如果说素材性课程资源是指教学的素材或直接来源,是学生学习获取或内化的对象,那教师持有的资源意识则是学生获取知识和内化知识的催化剂,更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历史观的重要保证。历史就是让人思考的,是让人在思考中得到自己需要的东西的,只有学生思考了,他们才能得到真正需要的东西。也许学好历史是容易的,可写好自己的历史就不是容易的事了。学生学习历史,就是要更好地写好自己的历史。
其他文献
摘 要: 中西跨文化交际存在事实上的不平等现象,如文化霸权主义、欧洲中心论等,其根源是西方的人类中心主义。要消除这些弊端,使中西文化站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必须用中国的和谐主义图式指导跨文化交际教学,指导学生建构起和谐的跨文化交际图式。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教学 和谐主义图式 人类中心主义图式  一、引言  在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举办的“多元之美”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法国比较文学
摘 要: 本文从小班化视角阐述了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模块式开发构想,对小班化教学、模块式课程的背景、意义进行了介绍,说明了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模块式开发的深层意义,突出描绘了英语语言学习过程的育人目的性,构建了简便易行的课程实践框架。  关键词: 小班化 模块式 英语课程开发 义务教育阶段  近年来随着英语教育的普及程度迅速提升,人们对英语学习已不再停留于应付考试的初级现实需求。特别是近两年各地
一、教材简介  《我们的奇思妙想》是鲁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一个口语话题,旨在通过实践加想象启迪学生想象,发散思维,放飞梦想。  二、学习目标  1.通过口语交际练习,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2.展开奇特而又合理的想象,主动参与口语交际,交流自己的想法,并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3.在交流中提出意见,展开讨论,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摘要: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改变了过去的传授式学习方式,把学生看做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也要备学,这就是预习。预习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前提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要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必须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预习自学能力    一、预习的重要性  九年义务教育小语教材将“预习”编入课例
摘 要: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推进,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极大重视,要想培养出新时期国家需要的人才,教师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如何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经验和情感,显得非常重要。作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以情激情”谈谈认识。  关键词: 历史教学 以情激情 教学方法  历史课堂教学应该是知识教育、感情教育的统一,是德育、智育、情育的统一。没有感情教育的历史课是“有理无情”的——只剩下“知”、“理”的躯壳,必定是
摘 要: 《服装CAD》是服装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服装CAD》的教学软硬件环境均有较大的发展与提升,但由于一些客观原因和局限性,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文章就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策略。  关键词: 服装CAD 教学 现状 问题 对策  一、背景  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服装外贸加工业在国内迅速发展壮大起来,由于加工业务的需要,服装CAD也在中国服装企业迅速普及起来。由于服装CAD对
摘 要: PBL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西方医学教育领域内的改革,巴罗斯教授制定的“三年规划”标志着PBL的诞生。PBL有三个主要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实用主义和反思教学,它们在不同方面为PBL的完善作出了贡献。  关键词: 建构主义 实用主义 反思教学  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安大略湖麦克马斯特医学院发现医学院的教学与学生未来在工作场所中面临的真实情境和复杂问题之间的连接并不紧密。1966年医学
摘 要: 秣陵成人学校在街道及上级相关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大力开展草莓栽培技术培训,增加了农民收入,推动了秣陵高效设施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建设。做法和经验主要有:一是高度重视,做到层层落实;二是统筹协调,做到分工明确;三是科学规划,做到安排合理;四是加强管理,做到奖罚分明。  关键词: 草莓栽培 技术培训 农民增收  一、培训背景  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实现农村产业转型和生产发展,关键在于打造一支
摘 要: 英语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除了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因素外,还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本文分析了中职学生英语学习中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及情感因素等在中职校英语教学中的作用,探讨了如何处理好这些因素同英语教学的关系问题。  关键词: 中职学生 英语教学活动 教学策略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全球化正在日益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创新知识
摘 要: 随着新课程的推广和实施,美术课程正以全新的姿态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的生活。针对如何上好美术课,作者结合教学实践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初中美术课堂教学 结合实际 教学要点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民族素质的一项重要举措。随着新课程的推广和实施,美术课程正以全新的姿态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的生活。新课程标准从全新的角度出发,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在这个前提下,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