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xcun8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及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所谓创新教育就是根据有关创造性发展的原理,运用科学性、艺术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健康个性,造就创造性人才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那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呢?现就结合本人的体育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体会。
  一、激发兴趣,提高创新意识
  兴趣是小学生乐于学习、积极创造的动力。其实多问就是小学生思维主动性的表现,是其求知欲的萌芽。因此我们老师必须发现并尊重小学生的各种发问,保护和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对小学生提出的各种发问,应尽量不厌其烦的予以形象、准确、浅近的回答,也可以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让小学生悟出其中的道理,那是更好。
  (事例分析):在一次体育活动中:
  注:学校目前正在建食堂边上围挡着。
  老师问:“足球掉进边上工地里面怎么办?”
  孩子说:“进去拿出来。”
  老师又问:“边上拦住了不能进怎么办?”
  孩子说:“叫里面的人扔出来。”
  老师又为难他们说:“工地施工里面吵,听不到。”
  孩子动了动脑筋说:“……”
  老师还是不放过继续问,孩子们这下被难住了,这时有个孩子就说:“这个足球我不要了,再买一个。”当然这个孩子的回答不能说正确,但从求异思维来看,他的回答非常好,因为他突破了问题的情境,换了一个角度去看待问题。我们就要有意识的训练学生,学会灵活改变思维的角度去寻找问题的答案,久而久之,使小学生形成创造性思维的意识,甚至成为习惯。
  二、学会观察,丰富感性知识经验和技能
  观察是一个人认识世界的基本能力,人只有具备敏锐的观察力,才能正确的认识客观的事物,进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比如远足活动是丰富学生生活经验、扩大视野、陶冶情操、激励创新的有效阵地,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它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营养”。孩子在这种集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活动中,可以不受教材范围和教师倾向的束缚,独立自主地发展。这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展其内在之创造力。”
  (事例分析):我在组织学生自编《大企鹅带小企鹅》的律动时,我先让学生认识企鹅的三态(形态、动态、神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律动的创编。很多学生根据自己的记忆和感受展开想象,从自身兴趣出发,把企鹅的不同特征揉合到即兴表演中。有的学生表现企鹅在水里游、有的表现用嘴整理羽毛、有的表现企鹅在冰上一摇一摆的走路。可见,知识的积累是创新的前提。虽然知识越多并不意味着创新越多,但是却为创新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这就要求老师在平时一定要有意识地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打好创新的根基,并鼓励学生多动脑多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来活跃孩子的思路,进而出现创新的可能。
  三、诱发想象,鼓励标新立异
  想象是思维跳跃的表现,是创新的基石。因而,在体育教学中要为孩子创设想象的空间,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孩子有所思考,有所探索,进而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培养孩子自主探索、勇于创新的能力。
  (事例分析):一次体育教学《异想天开》中,讲到蟒蛇来到学校和小朋友们玩得很开心,蟒蛇一会变成长绳,和小朋友们玩跳大绳;一会变成滑滑梯,让小朋友从它身上滑下来。聊完后,我问小朋友:“你喜欢做刚刚的运动吗?你想让它变成什么和你一起玩?怎么玩?请你边做刚刚的运动边想还有什么运动。”显然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而且内容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又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要充分地想象和创造,并且在运动的过程中推陈出新,内动和外动有机地结合,创造的欲望逐步地高涨,让小学生充分享受“创造”的乐趣,拓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回归生活,激励实践创新
  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度阶段,动手操作不仅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而且符合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因此教师要创设一切条件,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践之中,课余加强体育游戏的实践性,给体育教学内容找到生活的原形,通过与生活的联系充分体现体育教学的价值,从而激励小学生更好的学习。让知识教育与生活实践互补共存,优化体育教学效益,发展创新素质。因此,要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想象能力的发展,就必须在时间、空间上给小学生一定的自由,并为其提供所需的条件。
  五、树立范典,关心、热爱“创新型”小学生
  通常具有创新才能的孩子活泼好动、自信心和探索欲望强,爱别出心裁。但这些优点又常常被他们调皮、淘气、放任的行为所掩盖,以致被老师们视为“调皮捣蛋”的“不安分”的学生。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我们的教师大多数都喜欢规规矩矩、听话的孩子,却忽视了对富有创新精神的儿童应有的爱护和赞许。因此,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师就必须从陈旧的观念中解放出来,关心、热爱创新型的孩子,正確对待他们的好问、好动,应看到在那些顽皮、淘气、越轨行动中,往往孕育着孩子天真和创造的幼芽,对他们的某些不足和缺点,应循循善诱,扬长避短,是他们的个性心理品质朝着健康、良好的方向发展。
  【作者单位:南京市江宁区东善桥小学 江苏】
其他文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现代自然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数学显得既抽象又枯燥,在小学数学课上,教师如何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让学生自觉地学习数学,继而敲开学生数学智慧的大门,是至关重要的。  中年级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转折期,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一方面,相对低年级学生而言,中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知识储备,思维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另一方面,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还未形成,学
随着数学思想、方法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数学的语言也日益成为人们交流的科学语言。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就提出了“数学交流”的要求:“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  在数学教学中,数学课堂交流有利于学习主体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有利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有利于教学信息的及时反溃,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对于农村小学的
《2011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下来。这就要求学生善于主动挖掘生活、乐于积极表达思想、勤于自觉动笔习作。那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解放学生的头脑、眼睛、双手,激活习作的源泉,在习作中描绘出生活本真呢?我认为,要想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关键在于教师应该有效地挖掘文本资源,赐予学生一些习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崭新内容,经作为语文学习五种能力单列一项而受到人们的重视。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主题要广泛化、灵活化,活动的任务要明确化、激趣化,活动的体验要亲历化、程序化,活动的收获要多元化、立体化。从而充分发挥它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价值功能。为此,我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探索了一点应用综合性学习的做法。  一、确立活动主题,激发学生求知内趋力  1、利用教材资源,确立活动主题。在新课
“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只有在人际交往中才能真正掌握”。口语训练是英语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英语教学义不容辞的职责。口语教学是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需要教师花大力气的难点,学生往往都有不同程度的怕开口,羞于开口的现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乐说,会说,善说.作为英语教师,应当寻求对策,加强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如何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教学艺术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中班幼儿对初步的数学知识,数、量、形、时空等都有所掌握,但是如果把它们拿到具体的生活中就不是那么尽入人意,课程中的数学内容,虽然有些关注幼儿生活中碰到的数学知识,在教材中却出现了空白和遗漏。传统的数学学习相对比较枯燥,而充满数学元素的绘本,能让孩子在潜
新课程提倡教师开发教学资源,教师是科学课程资源的利用者和实质上的开发者,学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和学习主人。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利用身边现有资源,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农村小学也可以上好科学课。  我自己设计的一节科学课——《显微镜下的世界》使我深深的体会到了上面所说的道理。  一、课前准备不为难学生  星期三上完科学课后我给学生布置了星期四科学课上需要学生准备的实验物品:白
小学阶段,独立意识尚未形成的小学生非常看重教师的评价,所以在课堂中教师的评价语言会直接影响到小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及思想感情的发展。一节好课,要有一种内隐的 “魔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形成这种魔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师精当的课堂评价语言。  廖老师执教的《爱写诗的小螃蟹》,就让我们感到了精彩的评价语言中所绽放出来的智慧与爱,看到了孩子在语文课堂成长的幸福。让我们随手采撷几个片
科学学科所教的知识真可谓是包罗万象,其内容涉及到动物、植物、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等多方面的知识。对于科学教师来说,真的是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才行。但人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教学中有时被学生提出的那些千奇百怪的问题弄得很是尴尬。还好现在网络技术非常发达,很多知识都可以从网上查到。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育的一种媒体,与科学学科整合是一种需要,更是一种必然的趋势。随着科技的发展,小学课堂变得丰富而生动。从过去
探究式教学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作为载体,让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有目的地相对独立地进行探索研究,从而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从中感悟到科学研究的基本策略和方法,为培养创新精神、创造思维打好基础。  策略一、深挖掘,开发教材资源助高效  课堂教学离不开教材,教材中处处含有探究的内容,它需要教师认真去挖掘教材并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发教材资源,组织学生探究,培养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