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示实验的改进和自制教具让课堂更精彩

来源 :中学物理·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ng5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问题的提出
  物理实验是一个重要的辅助物理教育,也是学生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物理学是一门抽象的,逻辑性很强的学科,严谨的表述、严密的体系、严格的推理验证,无一不显示这一点.加之中学生涉世不深,生活经验不足,实践经验匮乏,因此对抽象的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与掌握,往往存在着或多或少、程度不等的困难,这就必须借助教师在课堂上做好演示实验去补偿.通过演示实验,将抽象的东西形象地展示出来、描绘出来,让学生身临其境、耳闻目睹、亲自获得具体的直接的经验,得到清晰的感性认识,从而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经过分析和推理、归纳和概括、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物理概念,导出物理规律.所以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演示实验是学生认识物理规律的感性基础,是学生加深对物理概念理解的重要环节,更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探索精神以及良好的学习方法的重要途径.
  通过调查比较,笔者发现现在的物理实验教学中对实验主要出现在两大方面:器材和可操作性,或称现象不明显性.器材由于地区等一些差异,可能有一些学校一些实验器材尚未到位,现有的实验器材又不能满足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需要,导致许多实验无法进行,或现有的一些实验器材实验效果不佳、不明显.鉴于此,笔者认为提倡教师积极开展物理自制教具的制作,弥补实验仪器的不足,又能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物理的实用性等,二者优势互补.演示实验尚存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有些实验的方法缺乏科学性.如我们熟悉的牛顿管,实验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以下的缺点:将玻璃管倒立的过程中,筒内重物具有了初速度;重物在运动过程中除了受重力以外,还受到器壁的作用力,这三点都与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不吻合.(2)有些实验操作烦琐、不易成功.如显示微小电流方法;(3)还有一些装置看似简单的实验,实际操作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4)有些实验器材在运往课堂的途中,容易产生误差,再进行调节浪费大量课堂时间,而江苏高考制度的改革,导致物理课堂时间有限.如气垫导轨测速度等.
  2 实验改进
  现针对以上几种情况,选取了一些效果不理想的演示实验进行改进或进行器材自制,以期通过改进、自制,使现象明显,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
  2.1 给斜面加一块海绵
  在做实验“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时发现带滑轮一端虽有弹簧,但减速效果不佳,有时会造成翻车现象,一次试验过后,小车往往损坏严重,实验数据不准确.针对此情况,对轨道进行改进,装置较简单,就是在带有定滑轮的轨道那一端加一块海绵,这样减速效果较理想.小车损坏情况基本消除,实验成功率加大.
  2.2 自由落体牛顿管实验
  把羽毛粘上微小铁屑,玻璃管的顶端按上可以自由取放磁铁装置,在玻璃管下端装有抽气嘴.这样改进后,铁片和羽毛就可以被磁铁吸在玻璃管的顶部,演示时只要移开顶部的磁铁,不必翻转玻璃管就可实现铁片和羽毛同时自由下落,克服了用老式牛顿管演示时所产生的缺点,并可以控制开始下落的时间,老师演示起来轻松,学生观察起来也从容,增强了实验的科学性、可控性、可见度,通过对比演示,学生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当玻璃管内有空气时,铁片比羽毛下落的要快,抽掉空气后,羽毛和铁片同时下落,演示效果直观清晰.
  2.3 “超重和失重” 演示实验的两个改进方案
  采用简易趣味的特殊教具来演示“超重和失重”,形象独特美妙,其实验效果远非教材上介绍的几则演示实验可比.
  方案1 找一根钢锯条(或折一根富有弹性的竹条,鲜桑条、柳条均可)在其一端系挂一重物(如砝码、摆球、螺母等).演示时,手握锯条另一端,向上或者向下加速平动锯条,则见锯条与静止时弯曲度的对比变化明显,“超重和失重”现象显见.
  方案2 用一矿泉水瓶,在其底部开一个直径2cm的小孔(用来通气和注水),把一块橡皮膜扎在瓶口上,瓶内注入适量的水,实验时,通过观察水球大小的变化来研究水的超重、失重现象.通过瓶底的小孔向瓶内注入半瓶水,使扎在瓶口的橡皮膜尚未形成水球,并让学生观察水球的大小(几乎无水球),手提瓶子加速上升,可看到橡皮膜突然增大成水球.加速度大的话,橡皮膜将会破裂,这说明瓶内水对橡皮膜的作用力增大了,水在这种状态时,就是超重现象.向瓶内注入半瓶多水,使瓶内装入适量水后,使扎在瓶口处的橡皮膜形成一个较大的水球,让学生观察水球的大小.然后,让瓶子从高处自由下落,可观察到水球消失,这说明瓶内的水在自由下落过程中对橡皮膜没有压力,水在这种状态下就是失重.
  此两套装置制作简单、材料易找,实验现象明显、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欲望.
  2.4 温度对扩散的影响演示器
  取两只50mL的一次性塑料注射器(未经医药用过的),把教材中的“滴墨法”改成“吸墨法”进行实验,消除了滴墨法中重力所起的作用.吸墨法中墨水在温度高的热水中心呈塔形扩散,墨水在冷水中成柱形扩散现象,可说明分子的热运动是吸墨法实验里清水变色的主要因素.用吸墨法做“温度对扩散的影响”实验,其实验原理科学、正确,现象明显.
  3 演示实验的改进和自制教具的规律小结
  演示实验的改进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1)寻求替代,用新器材玩具代替旧的实验仪器,提高演示效果;(2)改进实验思想,改变演示实验的呈现方式,增加实验的趣味性;(3)根据需求增设新实验,突破教学难点;(4)罗列旧实验旧仪器的缺点,寻求改进的方案,呈现最佳演示方案.
  合理改进、活用自制教具可以使教师用新实验来更好地说明一些抽象的物理规律,疑难的知识点,有效地创设问题情景,使物理实验与教学实际更紧密地结合,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从而使老师教得更轻松;同时又增强了实验的趣味性、直观性、形象性和科学性,使学生学得更有劲.
其他文献
作业应该是教师精心准备送给孩子的一个礼物.作业练习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因而也是促进学生认知、能力、情感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改善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不仅要落实在课堂教学中,还必须贯彻于作业练习等各项课外学习活动中.寒暑假作业质量往往不高,不少学生在开学前短短的几天时间里赶完“拖欠”的假期作业,使假期作业彻底失去了它的意义.时间较长的寒暑假是学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是以学生为中心,师生互动学习的一种教学形态.在课堂前,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学生完成知识的预学习;在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形成互动,包括答疑解惑、对知识重点难点的运用等,并完成作业.  1 “翻转”课堂的内涵  1.1 教育理念的“翻转”1.2 教学目标的“翻转”目标更加细化,分阶段,分层次,更加明确,更加符合学生的学情
高中物理学教学是为我国培养理学人才的重要阶段,高中物理知识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并且高中物理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物理课程中主要涉及的电磁学以及机械运动等知识,对于高中生的思维能力与观察能力的要求比较高,这些高中物理知识是为了物理继续教育做铺垫,需要高中学生熟练的掌握物理的解题技巧,这就需要在进行教学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物理解题能力.  1 高中物理的学习特点  1.1 高中物理课程特点  高中物理具有
生态课堂,指的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力求使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以及诸要素与教学环境之间始终处于一种协调、平衡的状态,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有效的发展,实现教学与学生的发展统一
功能关系和能量守恒定律是高考物理的必考内容,多对象、多过程问题一直都是高考的重难点和热点,具有非常强的综合性,题目类型以计算题为主,大部分试题都与牛顿运动定律、圆周运动、平抛运动知识及电磁学知识相联系,试题过程复杂、灵活性强、难度较大.本文通过对下面的一个典例分析将动力学和能量观点解决多过程问题程序化、具体化,并结合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与原则:“注重能力考查,体现课改理念,力求平稳推进,有利于科学选
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物体的运动》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材设计了一个活动“比较课桌的长、宽、高”.设计该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后知道:要比较物体的长短,需要制定一个标准;而要与他人交流测量结果,则需要进一步找到公认的标准——单位.。  为此,教材为该活动安排了两个环节。  1.目测课桌的长、宽、高,并比较它们的长度。  2.不用尺,你如何证实自己目测的结果?写出你的
1 中学物理教材中常见的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1.1 用塑料吸盘测量大气压的值种方法引导学生实验,测出的大气压误差较大,测量结果不精确.  1.2 用注射器测量大气压的值FS=GV/L=GLV。  由于活塞与注射器之间还存在较大的摩擦力,此测量方法将其忽略了,从而导致了实验结果误差也较大。  为了使测得的实验结果更加精确,我们对上述的第二种测量方法进行了新的设计,改进的测量仪器可使大气压测量结果更加精
高中物理家庭作业设计的本质在于通过课后练习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已学过的物理知识、体验物理在生活中的乐趣和能够客观地认识世界.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高中阶段的物理教学任务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1 高中家庭作业设计现状  1.1 以获取高分为目的  通过对多所学校的物理家庭作业的分类汇总分析可以看出,目前高中物理家庭作业设计的主要目的
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偏远地区、贫困地区等地方都存在着学校及其分散,同头学科教师人数极少,教师备课无人研讨、无人商量,教研活动难以进行,特别是同头学科研究更是无法进行
在高中物理实验中,对于图1的装置大家都不陌生,那么这样的装置到底可以做多少种实验呢?每个实验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又有什么不同呢?笔者结合教材和考题对设计此类装置的实验进行总结如下:根据教材顺序此类装置可涉及以下实验《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探究加速度、合外力、质量之间的关系》 《探究合外力做的功与动能之间的关系》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根据实验目的不同,对实验装置的要求又略有不同,这也经常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