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思考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sxiao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课堂教学高效率是广大教师一直关注并执著追求的目标。多年教学实践证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应做好三方面工作:深入解读教材、优化教学过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因为解读教材是基础,优化教学过程是关键,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本文就后面两方面问题作探讨。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教学效率 教学过程 师生关系
  一、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过程是关键
  (一)优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决定教学活动的方向,决定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选择。传统教学目标搞“一刀切”,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做不同的教学目标是不切实际的,但是制定分层目标是行得通的,可以分成下限目标、上限目标、发展目标。如在教学算法多样化时,可以要求能力较弱的学生掌握基本算法,能力好的学生则要求会运用多种算法,能力更好的学生在会运用多种算法的基础上学会择优或想出更好的方法。这样从学生的认知差异出发设计差异化的教学目标,最终“促进所有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应有的发展。”
  (二)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数学教师首先要有生成意识,宽容地接纳来自学生的生成,善于抓住和筛选有效的生成资源。我在上《分数的意义》时,请学生从8枚棋子中找出四分之一。学生回答不一,有的认为是1枚棋子是四分之一,有的认为2枚棋子是四分之一,还有的认为4枚棋子是四分之一……这时,我没有否定说错的学生,也没有用事先预设好的问题拉着学生走,而是恰如其分地灵活引导,把握好动态生成的新资源,展示出动态生成的艺术,达到了巧妙运用生成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三)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1.小组合作学习要讲究实效性
  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什么都是小组合作学习,要根据学生和教学的需要而组织进行。内容简单的不用小组合作学习,内容较难的先要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再组织小组合作。这样,每个人都能积极参与,实现人人学数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制定相应的规则。合作学习的关键是教师要科学组建学习小组,即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爱好、成绩等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合作能力为目标的。
  2.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策略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小组成员常常表现出不善于合作的状况,教师在平时要采取策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1)鼓励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对那些内向的、怕羞、不敢说的学生要多加鼓励和点拨。(2)指导学生学会倾听。首先,要树立倾听意识。教师应该告诉学生:如果你想得到别人的尊重,你自己就要先尊重别人,而倾听是你尊重他人的一种方式。其次,当众表扬那些愿意认真倾听他人的学生。最后,评一评哪些学生学会了倾听。(3)达成共识。让学生对组内的认知冲突进行有效解决,从而解决问题,理解知识,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彼此信任。
  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
  (一)充分了解学生
  1.备课从了解学生入手
  备课从了解学生入手,有利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有利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有利于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有效地解决教学难点。学习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在他们原有的知识基础上知识的同化与顺应的过程。在教学前对学生摸摸底,针对其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知识结构的建构与重组可以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要想深入了解学生一定要与他们建立互动的关系,家访可以帮助老师更完整、全面地了解学生,建立起老师、孩子和家长的友好关系。
  2.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传统的教学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现代的教学既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捕捉学生的眼神、表情、动作等。学生在课堂上想什么、说什么、探索到什么、体验到什么等成了课堂评价的重点。蔡林森说:“概念、定律、道理由教师嘴里讲出来就不值钱了,一定要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
  (二)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对教育评价所起的作用十分重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与它有密切的正相关。和谐的教学评价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更有成就感,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在课堂上我们都会使用评价,从评价主体上看,分为师生、生生、生师;从评价手段上看有口头语言和称赞的目光、亲切的微笑等体态语言。如“你的想法很独特,大家可以讨论一下。”假如学生提出的问题果真有价值,老师应该立即给予肯定:“你的问题很有价值,老师很重视。”?条件许可的话,可以组织学生一起探讨。有效的评价既能指明优缺点,又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力量。有时,我们会在课堂上听到“好的”、“不错”类似这样的评价。对教师来说很简单,可对于学生而言缺乏针对性,甚至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致学习主动性减弱。为了引导学生评价他人,有些老师会说:“你认为他说的怎样?”这样有利于学生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掌握自我评价的方法。从而对自己在知识与技能、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足及时发现并做出不断调整。
  综上所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应该是深入解读教材、优化教学过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等方面一个有机的整体组合。一线数学教师要坚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业务水平,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踏踏实实地上好每一堂数学课。
  参考文献:
  [1]郭雪冰.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设计策略研究[D].宁波大学,2012.
  [2]降伟岩.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现状及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2010.
其他文献
摘 要: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分析,积极引导学生探索,教给学生寻找真理和发现真理的手段。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学具,变抽象为直观,变被动为主动,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学具 教学方法  动手实践
该文介绍了12参数犁面的计算机设计法,它是建立在以速度为基础的犁面设计,摆脱了过去的纯经验和纯几何的设计法。该文所介绍的计算机设计、绘图一体化软件系统,能对各种耕速、耕
开放的课堂是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自主探究、主动发现、探索创新,学习知识是自身需求的表现,表现为:小组合作探究、体验性学习和个性化学习。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参与学习活动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没有学生的主动积极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组建“学习共同体”,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和探讨,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奇特的想法,暂缓批评
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主要是指通过学科教学教育和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总体目标之一。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即学生能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观察﹑分析、处理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保障。而重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正适应了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摘 要: 课前预习是学生学习过程的首要环节,从心理学角度看,预习是一种学习的心理准备过程。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做好充分准备。培养学生预习习惯和预习能力正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 预习意义 预习策略  学生一旦掌握了预习方法,就等于自主搭建起新旧知识的桥梁,同时能引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从而更深层次地获取数学学习技能。预习无疑是先学后教的一个良好载体。在这几年的数学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