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学具,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pei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分析,积极引导学生探索,教给学生寻找真理和发现真理的手段。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学具,变抽象为直观,变被动为主动,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学具 教学方法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可见数学实验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而学具的使用是进行数学实验的一个重要环节。合理地使用学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笔者就教学中指导学生勤用数学学具,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所起的作用谈谈体会。
  一、以学生自身特点使用学具
  小学生年龄小,比较爱玩,好动。俗话说:“眼过百遍,不如动手做一遍。”合理运用学具进行各类教学活动,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大胆尝试,大胆实践,让眼、口、手、脑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让学生“动”起来,不仅能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更能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方法有很多种,而学具以它设计独特、构思巧妙,携带方便等特征深深吸引着学生。我们呈现学具的时候要抓住学生的这些特征。
  如在教授一年级教材“时间”这一节课之前,可以另外安排一节课——制作钟面,主要是为学生在数学课上认识时间做准备。为学生在数学学习上提供学具支持,有利于学生在今后学习相关内容时更好地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一年级的学生对钟表的种类了解比较多,对钟表的结构了解较少,通过这节课的学具制作,学生对钟表的结构有了很好的了解。对自己制作的学具——钟面,学生倍感珍惜,学习时间的兴趣大大提高。在后面几节课中要求学生根据时间拨出相应的钟面,以及根据拨出的钟面汇报出时间,由于学生都有自己的钟面,动手能力得到了充分发挥。在学具的帮助下,学生的兴趣大大提高,亲身经历整个动手过程。结合学具的使用,学生很快认识了时间,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二、在新旧知识的联结处运用学具
  数学的一些新概念往往是旧概念的发展和延伸,教师在讲新知识之前总是先创设情境,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操作,引发学生思维,促进知识的迁移。如在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首先复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回顾了用割补法推导计算面积公式过程后,提出:你们能用割补法把圆割补成我们已学过的平面图形,求出面积吗?此时,学生欲求解而不能,处于自我需求的兴奋状态。教师把握这个时机,引导学生操作,从而顺利地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如果教师忽视了学具的操作,而只是一味地在电脑上操作,让学生饱个眼福,学生就不能很好地掌握。
  三、联系生活实际,选择学具
  选择教具、学具要结合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才能使教具学具既为学生所喜爱,又能让学生在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中为新的数学认知铺路搭桥。例如,教学《认识立体图形》时,我在教具的礼品袋里装进孩子们喜爱的魔方(正方体)、糖果盒(长方体)、小皮球(球)、金箍棒(圆柱)等各种立体物品。上课时我对学生说:“同学们,老师带来了圣诞老人的礼品袋,它能变出很多东西,你们想知道里面都有些什么吗?”学生的好奇心、注意力被充分吸引到礼品袋上,随后我让学生挨个从中掏出各个物品。这时,学生喜爱的糖果盒(长方体)、魔方(正方体)、小皮球(球)、金箍棒(圆柱)一个个出现,带给学生一个又一个惊喜,而且具体形象地让学生兴趣盎然地逐个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为了进一步区分它们的特征,我拿起一个糖果盒(长方体)边看边摸,边故意作出神秘的样子说:“这个长方体藏着很多秘密,看谁能把它们找出来。”学生学老师的样子,兴高采烈地摆弄着他们喜爱的糖果盒(长方体),上下左右仔细翻弄,认真观察,很快就找到了长方体的特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孩子们最喜爱,最感兴趣而又熟悉的物品作为教具、学具,孩子们就能在学习过程中结合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进行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探索、学习,从中获得新的数学知识。
  四、在复习准备中运用学具
  复习准备的目的是要通过对知识的回忆、加工,形成学习新知识所必备的知识基础。在复习准备中运用学具,可以使学生亲自获得感性的具体材料,为学生学习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做好必要的准备。
  (一)铺垫性操作。所谓铺垫性操作,是指为了学生学习新知识而进行的操作。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小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是呈螺旋式上升的。因此,许多知识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往往需要以与之有关的旧知识作为基础。在复习准备中,通过操作学具,可以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知识基础及操作技能,为学习新知铺平道路。
  (二)引入性操作。所谓引入性操作,是指学生在动手中发现新问题,从而引出新知的操作。它既是一种操作学具的方法,又是一种引入新知的方法。古语云“思源于疑”,也就是说有了疑问,才会引发思考。引入性操作正是可以引导学生找到思之源,并促使学生积极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良好品质。
  总之,动手操作为学生积累了宝贵的感性材料,它是学生进行抽象思维的“根”与“源”。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特点,决定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正确恰当地运用学具,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发展,从而真正实现由“教数学”到“做数学”的转变,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发展,适应学生终身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帆.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具的有效运用.广西教育,2013(45).
  [2]杨玉先.浅谈如何运用学具进行有效的数学学习.新校园(理论版),2010(5).
其他文献
摘 要: 高中数学较初中数学难度大大增加,因此在高中数学学习中,预习尤为重要。只有学生做好预习,教学过程才会顺利,课堂实效才会提高。本文就如何打造和谐课堂,充分利用预习提高教学实效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高中数学教学 预习方法 教学效率  引言  随着科技文化知识的飞速发展,数学在当今社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理科的学习都要以数学为基础,数学学习中培养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维有助于文科的学习。高中
会议
会议
新课程理论为初中数学数学提供了一个教学改革的新视角,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发展现状进行教与学的策略设计,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1.精心创设数学情境  数学情境是一种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为价值取向的刺激性的数据材料和背景信息,是从事数学活动的环境,产生数学行为的条件。  情境性问题是指教师按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学生的认知规律,以教材内容为载体,有目的、有意识地添加能给认识带来一定情绪
随着现代社会在不断发展,要求数学教育培养出高级和具有更强的学习数学潜能的数学人才。这就促使广大教师积极探索培养各层次学生学习数学潜能这一重大课题。为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采取多种手段,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开放式学习,不断培养各层次学生思维能力。下面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对如何巧妙运用策略,开发学习潜能谈谈认识,以供读者参考。  一、引导自主探索,培养学习能力  所谓自主学习就是不受
该文讨论了在IBMPC/XT机上开发的一个微机辅助结构设计集成系统(框架部分)——MASD/F。该系统采用开放式系统的设计思想,可以完成平面框架的结构分析、结构设计、施工图绘制及材料
摘 要: 新课程的实施,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教师要深刻“钻研”教材,转变角色,创设情境,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新课程 初中数学教学 教学思考  新课程的最大特点是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为主线,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