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so2009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学生本身有创造、发现的愿望,他们渴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数学学习不仅意味着模仿和记忆,更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即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通过思考与交流,构建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留给学生充分的探索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真正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创造”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
  G.波利亚指出,学习解题的最好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此,在问题解决数学中,首先要尽量通过问题的选择、提法和安排来唤起学生的好胜心和内在动机。例如,教学“升和毫升”,如果采用传统的引入法,很难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于是,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拿出一大、一小装有水的瓶子,大瓶中的水面低,小瓶中的水面高。问哪个瓶里装的水多?这时学生产生了探究的欲望,即我们经常提到的内在动机,有的说:“把它们分别倒入大小完全相同的杯子中,看谁的水面高?”有的说:“先喝掉小瓶中的水,再把大瓶里的水倒进小瓶里,看大瓶里的水能不能把小瓶装满。”教师肯定了每个同学的回答,这时有一位学生说:“我有尺,可以用尺量水面高度。”这是一个令人惊喜的回答,学生的思维已进入了“读量”阶段。这时教师说:“画有刻度的尺是测量长度的工具,画有刻度的容器就是量水的工具,叫量筒或量杯,用的统一的单位叫升和毫升。”在时隔不久的秋游活动中,教师看到学生在相互交流各自所带的饮料瓶容量。这是个令人欣喜的场面,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在其周围世界中的作用,切实感受到了数学的实用性。
  二、让大问题引领课堂,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为教之道在于导,为学之道在于悟。学会思考是送给学生的最好礼物。然而思考是需要时间的,课堂上那些细细碎碎的“花费较短时间的即时思考型问题”并不能带给学生深刻的思考。“没有长期思考型训练的人,是不会深刻思考问题的……无论怎样训练即时性思考,也不会掌握智慧深度。”(日本数学家广中平佑语)正因为如此,我们倡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大问题”。所谓“大问题”是指那些直指本质的、涵盖教学重难点的、具有高水平的、以探究为主的问题。它是课堂的“课眼”,文本的“文眼”,是课堂教学的主线。提“大问题”,能够给学生的独立思考与主动探究留下充分的空间,给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供机会,从而使得学生逐渐学会思考分析解决问题。
  如《三角形的认识》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两个大问题贯穿全课:(1)给你三根小棒,你能围出一个三角形吗?该问题是在简单回顾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顺势提出的,学生先是不假思索地回答,再在老师的反问声中引发思考,进而产生质疑,于是产生用实验来验证的心理需求,迅速将课堂引向实验验证阶段。学生通过实验得到第一手数据,发现了其中存在的问题,任选的三根小棒,有的能围成三角形,有的却不能,这是为什么呢?于是进入第二个大问题的研究阶段。(2)为什么有的组合就能围成三角形,有的组合就不能?第二个问题更具挑战性,直接驱动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思考,归类、讨论、总结,进而发现其中的规律,只有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才能围成三角形,达到教学目标。两个问题的提出,层层递进,紧紧相扣,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的实践活动、思考交流成为本课的中心,也成为支撑整个教学活动的支架。
  回顾教学实践的过程,大问题的引领能使教学环节紧扣核心内容,突出重点,课堂结构也更趋开放。学生围绕大问题进行思考的时间与空间更充分,能更好地放飞思想,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也能更加关注学生的表述与表述背后的思维,更加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达到教学目标,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三、让自主探究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你知道鹰是怎么学会飞翔的吗?在很久很久以前,鹰妈妈每天都亲自捉虫子回来给小鹰吃,小鹰就在家里舒服地等待着。有一天,鹰妈妈生病了,小鹰哭闹着说肚子饿了没东西吃。这时,老鹰意识到这样是不行的。于是把自己的小鹰带到高高的山崖顶上,要教它飞翔。老鹰不顾小鹰的哭闹,用自己的双爪抓起自己的孩子,飞上了高高的天空。飞到了高空,母亲把爪子松开,小鹰就落了下来,看到孩子快到地面了,老鹰再一次抓起来,再放下去。几个反复之后,那小鹰它不用功啊,还在哈哈大笑,觉得很好玩。这时老鹰才意识到这种教育模式是不行的,于是决定让小鹰快坠落到谷底的时候,自己扭头就飞走。这时小鹰害怕了,用尽全身力气自己用力飞起来。它成功了,如妈妈期望的那样……
  在教学中,许多老师何尝不是像鹰妈妈一样,事事都为学生准备得那么周全?其实这样就是把孩子培养成像“机器”一样的操作工,永远剥夺了他们的探索欲望和创造精神。
  我听过这样一节课。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教师先指示学生把一个锐角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撕下来,拼在一起;再指示看一看是否是平角;接着,又令学生用量角器量一量锐角、钝角、直角三角形的内角,算一算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从而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结论。
  当时我们就在思考,这节课学生有两次动手实践的机会:一次是撕一撕,拼一拼;一次是量一量。显然这比传统教学中教师示范、学生作答有了改善——教师认识到了动手实践在学习中的重要性。然而这种“实践”看似人人动手,实则缺少主动性、探索性,充其量是让学生扮演“操作工”的角色。这种指令式的操作和“满堂灌”、“满堂问”一样,依然是学生围着教师转,依然是学生未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知识的探索中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不过是一颗颗没有生命的棋子,他们的每一个举动,每一个决定都任人摆布、操纵和安排。学生严格按照教师设定好的步骤一步一步地往前走,最终实现教学目标,思维活动没有半点“旁逸斜出”的机会。
  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缺少了自主探究,也就缺少了灵魂。要使动手实践成为自主探索的途径和方法,关键是实施探究性学习,即让学生经过对教师给出的数学材料的观察、研究,自主地得出数学知识的结论。如前面的教学内容,课前准备好各种三角形,量角器、剪刀,学生先进行猜想,然后独立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为多少度,再小组内讨论方法和结果,然后师生共同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这样设计教学,老师的指令没有了,而是为学生创造了“猜想—验证”的活动机会。在“真枪实战”中,学生的灵感会如泉源源不断地喷发;亲自探索使学生能有更深刻的感悟,更积极地参与。在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的时候,学生为主体的乐曲铿然奏响。
其他文献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学生的数学才能的获得不仅来自于课堂学习,还来自于现实生活。所以,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感悟、理解数学知识,而且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客观世界,化抽象的数学为生动、有趣、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一、运用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数学概念
我国数学教育正向全面素质教育推进,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数学应用能力的强弱是衡量素质教育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将数学应用题的教学落到实处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应结合正常的教学内容切入,以教材为载体,以改革教学方法为突破口,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科学加工、处理和再创造达到“在学中用,在用中学”,让学生学习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对应用题的设计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从课本中的数学问题出
沈平科技攻关组宽膜植棉获高产一二八团场一连上岗青年沈平,在5年的上岗务农实践中,成长为一名既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知识,又会管理的植棉能手。1995年,他带领8名团员、青年,在废耕多年、经
高中数学探究教学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引导学生对文本本身的一些数学问题进行讨论,从中找到规律或答案。另一方面是对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的某些研究问题用数学的眼光去解读。高中数学探究性教学活动,能让学生主动建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所以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探究性教学意义重大。  一、创建良好环境,激发探究情感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建良好的探究环境,探究性教学强调的是
(1)导语写法西方新闻界认为,导语是新闻报道最重要的部分。新闻写作训练的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写作好导语的能力。导语一旦完成,报道即可一挥而就。新闻导语有两项任务:它须包
优质教学资源光盘的推广使用,是一线的名、特、优师为我们呈献的一道教学大餐。各层次的教师可从中领略到他们精湛的教学艺术与个性化的教材处理手法。集思广益.丰厚自己的内涵
近些年来,OBE和微课成为了比较受欢迎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而且通过研究发现两者有着诸多的相同点,即都极其注重教学的目的性和实效性.传统的俄语教学模式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不能
对于全社会而言,将优秀艺术作品作为人类文化实证传承给未来,从来就不是一件可以轻描淡写的事情。中国油画自明万历年间由西方传教士引入的西方绘画为发端,历经较为漫长的“
摘 要: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很多问题都需要学生亲自动手去操作,去获取知识。教师如果灵活运用一些直观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一定能够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思维能力 直观操作 巧妙引导 比较归纳  新课标指出,教学过程不仅仅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更应该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这其中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从整个小学数学教学
本文对三网融合的理解、发展现状和现实意义做了较为全面的探讨与叙述。在分析了对三网融合两种理解的基础上,阐述了目前推动中国三网融合的五种推动力量,引申出三网融合的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