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多媒体唱响“DO、Re、Mi”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t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师范毕业的实习期间,恰缝全市的小学音乐评优课比赛活动,那次听课活动,让我第一次目睹了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魅力,上课教师合理地运用多媒体,师生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了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多媒体唱响“Do、Re、Mi,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创设情境,激发热情
  
  情境,又称教学情境或学习情境,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的现实环境。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指创设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主题意义进行理解的情境,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播放有助于理解教学内容的录像、录音,参与社会实践,向学生提供网络的丰富的学习资源等等,凡是有助于学习者理解掌握学习内容的情境,都属于情境创设的范畴。
  教学情境的创设在教学、学习中有重要的作用,情境创设不仅有助于反映新旧知识的联系,便于学生对知识进行重组与改造,而且易帮助学生知识的同化与顺应,有助于促进学生进行思维联想,能提高教学效果与学习效率。
  在学唱《美丽的黄昏》这首新歌时,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黄昏日落的美景,伴着优美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到黄昏的宁静和美丽。在教学《雪绒花》的时候,先播放美国电影《音乐之声》的片段,结合画面教师讲故事:《音乐之声》的故事发生在70多年前的奥地利。一座古老的修道院中,有一位叫玛丽亚的年轻修女。她活泼漂亮,会弹吉他,喜欢唱歌。有一天,玛丽亚来到一个上校家当家庭教师,在上校外出工作期间,玛丽亚教上校家几个没有了妈妈的孩子学会了很多歌曲,《Do—Re—Mi》便是其中的一首,她还给孩子们排练了合唱。当上校回家时,玛丽亚和孩子们用甜美的歌声迎接他,上校很高兴,他也边弹吉他边演唱了一首歌,这首歌的歌名就叫《雪绒花》。这是一首古老的奥地利民间歌曲,上校借这首赞美雪花的歌曲来表达自己对祖国幸福、安宁生活的热爱之情。后来,玛丽亚成了那几个孩子的妈妈。在他们全家外出旅游回家时,不幸的事发生了,德国法西斯侵占了上校的祖国和家乡,并要上校去当海军。上校是个热爱祖国的军人,他不肯为敌人工作。他和玛丽亚决定带着孩子们逃往国外,就在他们准备逃跑时却被敌人发现了,上校便假称是去参加音乐节的演出,敌人不大相信,便派人跟踪了他们。上校的家庭合唱团在音乐节上表演的第一个节目便是《雪绒花》。当《雪绒花》这首象征着祖国幸福、安宁生活的歌曲回荡在剧场时,观看的听众非常激动,因为他们现在的祖国已经失去了往日幸福、安宁的生活。听众们怀着对祖国必胜的信心,一齐高唱起来,歌声使敌人胆战心惊。《雪绒花》在影片中完整地出现了两次,第二次比第一次更激动人心。让学生随着电影的故事情节,多次感受歌曲,学生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就得心应手,而且更能表达好歌曲的情绪,学生在演唱的时候也就表现得更好,更加激发了学习的热情。
  利用多媒体,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激发求知欲,使学生在“乐”学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各类教学情境不是彼此割裂而是相互联系,在现实的教与学中,根据教与学的实际需求选择、创设、利用各种情境,将会取得教与学的最优效果。
  
  二、化静为动,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往往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因。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能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学习《云》这首歌曲的时候,可以用多媒体简单演示云的形成:海洋、湖面、植物表面、土壤里的水分,每时每刻都在蒸发,变成水汽,进入大气层。那些多余的水汽依附在空气里悬浮的凝结核上,成为小水滴或冰晶。它们集中在一起,漂浮在空中,就形成了我们看见的云朵。当小水点或小冰晶相互碰撞、合并,变得越来越大,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便会形成小雨点降落下来。边演示边配合着音乐讲解,让学生边欣赏音乐边看,既融合了自然知识,又增强了学习的兴趣,也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即“学科的综合”。
  书本上静态的云可以像动画一样移动,学生在音乐教室里也看到了“飘动的云朵”,看到了“下雨”,学生在动画的刺激下,被紧紧地吸引着。它那奇妙的变化,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兴趣盎然与积极参与的情绪高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寓教于乐,其乐融融
  
  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对多媒体课的极大兴趣。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性、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丰富性等特点,图、文、声、像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画面,标准逼真的情境悦耳的音乐,妙趣横生的游戏,把学生带入了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探索,积极进取,使学生会学、愿学和乐学。
  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他们对一些卡通人物、神话故事里的人物非常感兴趣,而现在网络上伴有音乐的动漫也非常吸引学生。我就发动中、高年级的同学,通过网络查找一些适合小学生的、健康的歌曲,让他们把自己找到的音乐放在“资料库”里,在课堂上再与大家一起分享,边看边唱,其乐融融!
  小学生对于“游玩”都是非常感兴趣的一件事情,而在音乐课上由老师带去游山玩水,孩子们就甭提有多高兴了。在上《侗族山水大歌情》这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侗族风光、歌舞、服饰及独具特色的村落居、鼓楼、风雨桥等建筑。由老师做导游带领学生一起欣赏,在观察事物与听赏侗族歌舞的同时,感受侗乡文化的无穷魅力。还跟学生们一起亲身体验颇具特色的侗族体育活动“抢花炮”游戏。让学生在感受音乐的同时,体验到音乐课的乐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乐!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理论要求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多媒体的运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传授知识和发展智能与素质培养统一起来。在音乐课上,应该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让多媒体唱响“Do、Re、Mi”,让我们的音乐课堂充满乐趣!
其他文献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近年来不少专家学者和有识之士呼吁阅读教学要返璞归真,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悟语。这都充分地强调阅读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读的方法很多,而就学生的悟感体验和提高感情朗读能力而言,我认为品读是
活动目标  1. 观察并感受“飞檐”“灰瓦白墙”等老门东建筑特点。  2. 学会自选分组,尝试用芝麻、油画棒等综合材料进行造型。  3. 享受综合材料创作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在建构区中,已用积木、纸砖建构完成老门东的造型。  物质准备:牛皮纸、油画棒、记号笔、芝麻、彩色纸。  活动过程  一、欣赏老门东亲子游照片,简单讲述所见所闻所感  师:这里是什么地方?  师:你们去玩的时候
教学设计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师要匠心独运,“为有好设计,捻断数茎须”。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教学设计的新策略有以下几种:    一、找准切入点    (1)以课文中提纲挈领的句子为切入点  如教学《可爱的草塘》,我抓住教材最能体现重点难点的一句话——“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切人课文。听写“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既能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也便于发现学生中
李吉林老师曾说过:“倘若语文教学舍弃了情感,那么就失去了语文教学的灵魂,没有灵魂的教学,必然走进繁琐、机械、无效的死胡同。”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让学生深入体验文章的情感,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幸福地成长。    一、创设情境,入境生情    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想
体育课堂语言运用是一个多种表达技巧综合运用的过程,它的表达技巧是体育教师鲜明地表达思想感情的有效途径,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在课堂上,教师应合理、灵活而综合地运用这种技巧。从这种范畴意义上来说,体育课堂语言艺术就是恰当、巧妙而有效地选择和运用表达技巧的艺术。  1 声势变化技巧  这种技巧应该包括语势变化技巧、强调音变化技巧和降调技巧,就是运用不同的声调表达不同的教学效果。如:“这节体育课你们班
在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能创造出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同时能有效地唤醒学生潜在的学习意识,激发学习兴趣,真正改变传统教育单调模式,使“活学”、“乐学”落到实处。然而,我们在感受多媒体技术带来融融春意时。不可忽略有不少教师由于受种种因素的制约,对多媒体教学的理解、设计或是使用都还存在着误区。概括起来讲,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画蛇添足
对学生进行汉字形象美的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对汉字书写、探究、欣赏的兴趣,还能让学生感受汉字文化的神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感情。  一、趣猜字谜,认识汉字的形象美  1.一猜字谜,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字谜吗?请大家看屏幕,试着猜一猜。  课件出示:“山上还有山”、“天上双雁飞”、“客满”、“鸡到村里,鸟飞走”……  (学生思考片刻,小组比赛抢答。)  师:你能出一个字谜,请同学猜一
古希腊哲人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根需要点燃的火把。”学生在学习中并不是被动地接受和索取,而是联系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积极主动地发现和建构意义,乃至创造意义。教师的职责便是挖掘学生思维的潜能,使他们的灵光得以闪现。  本学年,当我接下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任务。过去我教的都是中、高年级,对那个年龄段的孩子我得心应手。可面对这群天真活泼的儿童,我困惑了。对于该如何去点燃他们智慧的火把
不久前笔者有幸聆听了特级教师窦桂梅执教的《牛郎织女》,窦老师激情奔放的教学状态、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巧妙灵动的教材把握、精湛高深的教学艺术令人拍案叫绝,感想颇多。    一、巧设情境,着力补白,流淌语言美    片断一:  师:下面我们集中精力体会牛郎和织女之间的爱情。  生(齐读):织女见牛郎心眼好,又能吃苦,便决心留在人间,做牛郎的妻子。  师(拉住一女生的手):“决心”是对自我眼前事情的重大
近日,当我讲到“乘法的估算”这部分内容时,遇到了这样一道题:“公园的养鱼池放养红金鱼290条,放养的花金鱼大约是红金鱼的4倍。放养的花金鱼大约多少条?”  这道题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第六册中练习五的第9题。做完题后,我认真思考了很长时间,我觉得第一个“大约”放在此处有很多不妥之处。    一、解法中出现的矛盾    这部分内容是在讲解了“求近似数,四舍五入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乘法估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