貌离神合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cla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开课”与“常态课”的区别是时下讨论的热点话题。它们各自作用的发挥以及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互转化是否默契、和谐,在很大层面上维系着教学改革的命运和语文教学生态的生命力。
  公开课是语文学科研究最主要的也是最有效的形式,而部分教师对公开课不满,言辞激烈地抨击公开课,甚至建议取消公开课的呼声也不小。孰是孰非,只有通过深入认识和了解语文公开课的学科价值和基本特点以及与常态课之间的关系,才能作出科学的判断。
  
  一、貌似神合:对“公开课”与“常态课”生态的误解
  
  语文公开课产生的年代已难以考证,但肯定历史已不算短了,教师对其也是再熟悉不过。语文公开课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主推形式,一度深受教师追捧。近几年对语文公开课发出指责声音的原因是多重的。首先是新课程实施前后“公开课”性质、功能和价值以及与常态课之间的关系悄然发生了变化,而普遍不被教师认识与熟知所引起的。新课程改革前,教学大纲详细规定了教学内容和要求,严格执行教学大纲,把“教材教好”是衡量好教师最重要的标准,课堂教学的关注点更多体现在“怎么教”及教学方法的创新上,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艺术的探索就成为“公开课”关注的焦点。所以,那时公开课的主要价值是对教师常态课的总结提升和优化创新,开设优秀教师公开课的主要目的是便于教师学习、借鉴和效仿。往往一堂好的公开课能引起全国轰动,多数教师纷纷效仿,可见公开课作用之大、效率之高,教师之企盼,完全不像现在“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观点很难统一。新课程实施以来,《语文课程标准》已把注意力上移,主要规定课程的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即“是什么”,对于通过“教什么”来实现课程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则不作详细规定,这给语文课程与教学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也为“一标多本”的教科书编写提供了方便。为了实现课程目标,无论是教材编写者还是课堂实施者,必须首先考虑教学内容,因而,“教什么”自然就成了理论和实践聚焦的核心。其次是新课程贯彻“以生为本”的核心教学理念。教学要从“学情”出发,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鼓励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班级的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不同的起点、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过程、不同标准的展开教学,强化个性化教学,通过“条条道路通罗马”来实施课程目标。那种全国同一起点、同一方法、同一过程、同一标准的教学,全国教师可以仿效同一堂课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了。再次,教师的角色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换。教师从教科书的执行者转换为教材的建设者、教学资源的开发者;从学科知识的单向传授者转换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这一角色的转化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自我解读文本、开发资源、组织教学,这也是导致教师间教学差异大的原因之一。“统一”的教学要求的前提被打破了,公开课的价值与功能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原有公开课与常态课“一对一”最大的示范、效仿功能链条已被切断。公开课更多承担起语文课程与课堂教学的研究、探索、实验和启发的功能。
  教师对公开课新功能扩张的“无知”,产生误解、诟病是可以理解的。目前要设法让教师尽快从公开课是常态课的“孪生兄弟”、公开课直接服务于常态教学的误解中摆脱出来,主动适应公开课的新功能,汲取精髓指导常态课。携手公开课与常态课,发挥好在语文教学中的各自作用,在语文生态园中共生共长,让语文之树常青。
  
  二、貌异神离:是“公开课”与“常态课”的生态畸形
  
  语文教学理念的先进性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大特点之一。面对全新的理念,教师接受起来感到很困难,把它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更是难上之难。考虑到这个现实,新课程培训之初就采取两步走的办法。先听专家讲座,而后请优秀教师上课。优秀教师先行一步的课代表着新课程理念演绎的“新课程语文课”。一线教师对理念不感兴趣,认为只要听听就行,关心的是怎么教、怎么上课;至于公开课,有的是出于好奇,有的是为了效仿。由于语文学科本身无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效果的评价等都存在多元性,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具备比较和争论先决因素,语文公开课又正符合这两大特性,从而导致语文公开课的盛行,导致语文公开课走进了一个怪圈:依赖性过大,功利性太强,与常态课越走越远。
  依赖性太大。首先,表现在每次教研活动几乎都离不开公开课,否则参加教研活动的成员就像丢了魂,缺少趣味;其次,每当碰到新难题,总是试图由公开课找到根源,试图通过公开课寻找突破。事实尽管没这么简单,但公开课已成为语文教学的“晴雨表”是一个事实。
  功利性太强。公开课被空前重视,一批教师借此捷径,成长轨迹走的是通过琢磨公开课起家,通过上公开课成名,又通过巡回上公开课获利。上公开课需要教师的综合素养,热衷于公开课本身无可非议,但不能在“热衷”中丢失了教学的本质。听说有这样一位优秀教师,公开课上得很出色,但是他却很少用自己任教的班级上公开课。因为他的学生都已适应了他常态的教学思路,而他在公开课中却总是喜欢采取一些反常态的做法,这样一来,孩子们反倒跟不上他的节奏了,教学效果自然也就不理想。随之公开课“专业户”的诞生,出现了公开课很成功的教师所任班级教不好;公开课后要给学生“炒冷饭”;甚至执教者公开说“这种课是玩玩的,学生考试是不行”,一语道破天机,多数教师也都心知肚明。更何况被商业化炒作的各级各类“公开教学”。
  与常态课距离越走越远。一是公开课被热捧,常态课遭冷落。公开课跑得太快,走得太远,常态课被晾在一边,出现了公开课“一头热”,貌似神离,两者发展失去了平衡。二是公开课过分追求“观赏性”。为了追求观赏性,或一味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或一味设计出流畅的几乎没有任何瑕疵的教学过程;或忽略某些必须的但是单调的训练,以保证课堂教学精彩迭出……更有甚者,少数教师竟然为此弄虚作假!在一片赞美声中,语文公开课离我们的日常教学渐行渐远,表面的热闹难以掩饰教学本质的缺失!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推进与深化,公开课功能的拓展和丰富,如课程发展的研究功能,课程改革的实验功能,课程理念的演绎功能等不能矮化;公开课对常态课的服务功能、领先功能、指导功能、效仿功能照样不能丢失。否则会因语文公开课“信度”的丧失,而失去语文教学的“效度”,这无疑是对语文教学的一种犯罪。尤其要从阻止语文公开课观赏性扩大入手,一是从私人角度,为了早日“成名”,故意卖弄噱头;二是为了集体和个人得利,迎合商业炒作的需要。少数教师,甚至特级教师,某些教研部门已经被商业炒作者“收买”,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任其发展必然出现公开课与常态课貌异神离的两张皮。因此,要尽快消除公开课与常态课畸形发展的内耗,促进良性发展。
  
  三、貌离神合:是“公开课”与“常态课”的生态愿景
  
  公开课与常态课“貌似神合”已不合时宜,“貌异 神离”是畸形发展。“貌离神合”是公开课与常态教学的生态愿景。
  “貌离神合”的“貌离”,主要是指公开课与常态课的表现形式、主攻方向、研究步伐等之间是有差异、有距离的。公开课要优先于常态课,涉及的范围要广,常态课出现的问题可以通过公开课来研究解决,常态课将要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率先由公开课研究尝试,公开课的研究成果用于指导常态课的教学。这犹如一个生态系统中的两个小生态部分系统区别表现。所以,公开课显得超前、时髦、靓丽,常态课显得适时、常态、朴实。所谓“神合”,主要是指最终目标是一致的,改进语文教学,达成课程目标。它们之间的分工之只是为了更好地满足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互为前提、完成共同目标的需要。“貌离神合”是由公开课与常态课之间的规律所决定的。
  对于常态课,教师们都比较熟悉,这里不想多赘述,重点阐述公开课的价值功能和特性,,便于形成教师们的共识。公开课的价值和功能是一致,一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沃土。教师成长从课堂开始,这是一个基本规律。公开课更能促进教师快速成长,教师在执教公开课过程中会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对课程的思考,对教材的研究,对课堂的推敲,必然会更深入。会在反复实践和讨论的过程中,获得极为有意义的经历和体验。无论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是宝贵财富,经过一定时期的研究和积累,就能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甚至形成自己关于语文教学的独到见解。同时对于听公开课的教师,也同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每次听课都会对探索语文教学规律有所收获。
  二是课程发展研究的必要环节。每一门课程都是不断发展的,课程发展都要经过不断深入的研究。课程研究有集体研究、个体研究、专业研究和一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的研究。公开课是推进语文课程改革、落实新课程精神的最重要形式。公开课是通过课堂来演绎新课程理念,对一线教师来说是最有意义的。很多讲不清楚的东西,通过课堂就能使教师有切实的感受和比较清晰的理解。
  三是先进教学思想呈现的有效平台。语文教师队伍中有许多有志于语文教学改革和语文教学探索的先行者。他们的教学思想和实践,对于解决语文教学现状中的一些问题,对于引领教师走向语文教学的理想境地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传播他们的先进教学思想,推广他们成功的教学实践,最好的方式是公开课。因为教学和教育归根到底是一种实践的行为,通过实践的方式来展示,必然是最好的方式。
  四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实验田。语文学科特点决定了区别于自然学科的实验。公开课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最佳实验田。公开课的实验形式可以是教学操作者集中精力于教学实验的操作,如针对某一个问题,某一种假设。而听课者和评课者可以以旁观者的身份用心于实验观察,评价实验过程,提出个人观点。实验者与评价者共同参与的实验,过程观察更仔细,评价更公正,实验结论更科学、更深刻。
  五是学科研究样本的珍贵资料。语文课堂教学研究同样必须采集大量的课堂样本供研究者解剖分析,不同主题、不同层次教师开设的不同类型公开课,是极其宝贵的课堂研究样本。流传不衰、教师喜爱、被人效仿的经典公开课,说明或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规律,或展示了语文课堂魅力,或对语文教学和研究富有启发性,或使人们在课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或引发了人们对课堂的深入思考。除此之外,语文公开课的公开性、规定性、观赏性和浓缩性等特点,教师也要了如指掌。
  就语文公开课的现状来说,需要增强常态课意识。一是常态的教学更加关注学生成长的过程,它更加真实,更加具有可行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总要经历从不理解到理解、从不熟练到熟练、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即使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差错,那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教师应该尊重客观事实,并将这种“差错”转化为教学资源,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突破重点、理解难点。二是常态的教学更加需要智慧的浇灌。常态的教学并不意味着平淡无奇,也不会与精品课相排斥。常态的教学犹如田间的劳作,只有在智慧与汗水的共同浇灌下,幼苗才会茁壮成长。其实,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并不神秘,只要静下心来,悉心关注学生语言发展的每一个环节,多给学生几缕爱的阳光,并不失时机地加以引领,便会发现在常态的教学中照样可以不时地闪现出智慧与情趣的火花。要想把常态的课上成精品课,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但只有上成常态课的精品课才是真正的精品课。回顾常态的教学,其实是一种境界,它蕴含着“大道至简”的道理,追求常态的教学意味着要抛弃那些表面的热闹,抛弃教者的自我表现欲望,全身心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与终身发展着想,让语文课真正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家园。
  公开课既有常态课的萃取、浓缩、片段剪切,又有自选项目。公开课与常态课打的是组合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我不同”。它们就好比是一场把两个人的各一条腿绑在一起的赛跑游戏,可以性别不同,个儿不同,胖瘦不一,但只有合拍、谦让、配合默契,才能尽早到达终点。
其他文献
准确深入文本解读,乃当下语文教师之热门话题。什么是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  语文教学文本是语文学科的重要载体,体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特点。文本解读的基本要求是对人文内涵把握准确、适度,对语言特点的研究深透、丰满,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在文学理论中,关于阅读的两个方面,分别是价值阅读和品质阅读。所谓“价值阅读”,表示阅读者“试图尽可能敏锐和准确地描述出他在作品中所发现的价值”。
《可爱的草塘》是对应人教版四下第六单元“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主题的选读课文。文章通过对北大荒草塘美景趣事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草塘、对北大荒特有的情感。因此,教学这组教材,主要是引导学生感受田园诗情,欣赏作者细腻、灵动而抒情的描写,积累精彩句段,并开展综合性学习。而《可爱的草塘》的教学,要依托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努力使本课的教学与单元训练重点一脉相承,充分发挥学课文的作用。  课文对于草塘美景的描
摘要: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离我们越来越近,冰雪运动进校园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本文提出以下具体策略:因地制宜让“冰雪运动种子”生根发茅;科学评估学校的综合实力,打造特色冰雪项目;以点带面,多校携手共同发展冰雪运动;长远规划,推进学校冰雪运动持续发展。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让“冰雪之花”在农村小学绽放,以期让学生在冰雪运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关键词:农村小学;冰雪运动;
一、设计理念  本案是在“童真语文”理念观照下展开的设计。“童真语文”是儿童的语文,更是真实的语文。本案设计着力体现了“童真语文”的“以童为本”“以真为先”“以语为要”的教学理念。“以童为本”追求让儿童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设计从儿童真实的学习起点出发,充分尊重儿童真实的学习需求。“以真为先”倡导“真实的,才是最好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如何让儿童经历真实的语文学习过程,经历真实的情感体验。“以语为要”
摘 要:新课标下体育选项课教学的有效性不仅要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还要教师通过改变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同时通过保护与帮助,来达到立德树人,培养学生勇敢自信、机智果断和超越自我的拼搏精神。  关键词:新课标;体育选项教学;防身术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2019)06-0038-01  在新课标下如何提高体育选项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规定的
【编者按:】为顺应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的迫切需要,探索落实新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实践路径,积极推进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教学改革,教育部课程教材中心、课程教材研究所启动普通高中阶段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教学是抵达结果的方法,这个结果即学生学习。有效教学的最终检验是学生的学习是否发生了真实变化,本专题为高中体育与健康学科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摘 要:深度
【教材解读】  本课是《写字》(《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课本人教版新课标》)第八册第二课《左中右结构(一)》的内容。教材列举了长短、宽窄不同的“衍、澈、辩、倒、游、谢”6个左中右结构形式汉字,要求学生识读范字掌握其特点和写法。把“例、滩、彻、树、嘲”5字补写完整,书写“道谢、例外、关键、沙滩、旅游、健康”6个词语,挑选自己喜欢的字练习,本课共计练习51个汉字,多种练习,从模仿到自主练习,达到熟练程度。 
摘 要: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让学生喜欢上体育课才能够主动参与到其中,从而达成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最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持久发展。本文将从体育器材的创新、游戏手段的多样和学练强度的递进三个方面探讨小学体育兴趣化课堂的构建与实施,同时有针对性地提出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旨在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体育;兴趣化;教学效果: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G63
在作文教学中,如果教师能把学生引向多彩生活的细处实处,有意识地让家长成为孩子活动的玩伴,把简短的习作训练拉长成为好玩有趣的实践活动,以驱散潜伏在学生心灵深处对作文的恐惧和不安,这样就能进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那么,怎样的教学才能使一次习作变成有趣好玩的体验过程,最后让学生兴奋地在纸上宣泄自己的快乐呢?本文以三年级上册的一次习作为例来谈几点做法。  一、 送一面放大镜反复把玩,
很多同行认为,教材中有了作文训练体系,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就有了靠得住的抓手。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马正平教授谈到作文能力时说,作文能力必须依附在某些因素上,才能成为能力。主要依附在哪些因素上呢?第一是“写作兴趣”,第二是“写作意志”,第三是“写作人格”,第四才是“写作技能”。因此,作为一线的语文老师,我们要点燃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写作意志保驾护航,推动学生的习作内驱力,这才是有效的作文教学。下面,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