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一曲“黄果树听瀑”的欢歌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iang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设计理念
  本案是在“童真语文”理念观照下展开的设计。“童真语文”是儿童的语文,更是真实的语文。本案设计着力体现了“童真语文”的“以童为本”“以真为先”“以语为要”的教学理念。“以童为本”追求让儿童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设计从儿童真实的学习起点出发,充分尊重儿童真实的学习需求。“以真为先”倡导“真实的,才是最好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如何让儿童经历真实的语文学习过程,经历真实的情感体验。“以语为要”提倡用语文的方式学语文,设计努力体现了略读课文教学的特点,略读课上,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儿童的略读能力。从捕捉文本的显信息、隐信息入手,让儿童充分展开略读的过程,并自然地学会迁移运用,一次又一次地让儿童获得真切的感受,真正培养儿童的略读能力、运用能力。
  二、教学目标
  1.关注学生的真实起点,降低难度,借助“助学单”,让学生通过努力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地积累描写声音的词语。
  2.通过略读课文,让学生自主地捕捉文本的显信息,在反复求证中自然地培养学生捕捉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巧妙挖掘文本隐信息,让学生自然地发现文本表达的秘妙,并试着自由表达,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真切情感。
  三、课前助学
  本篇选学课文生字、新词较多,对五年级学生来说有较大的难度,所以事先请学生在晨间学习时间借助“助学单”给自己认为的难字注音,照样子给古文断句,并根据自己的实际先读读课文。
  四、课前预热
  1.聚焦“中国好声音”。
  出示一张“中国好声音”剧照,展开谈话,引发兴趣。
  2.捕捉“自然好声音”。
  播放“鸟鸣”的声音,引导儿童捕捉 “自然好声音”。
  3.交流“自然好声音”。
  (评点:以“中国好声音”作课前铺垫,确实是很好的预热。以当下文化生活中的一个热点切入,有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过渡到“自然好声音”,既不突兀,又很生态,对今天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自然缺失症”很有教育价值。)
  五、流程预设
  (一)揭示课题,丰富信息
  1.课题入手,捕捉信息。
  师:我们今天的课也跟“好声音”有关。(指导学生读课题,并捕捉课题中的信息)课题中的哪个字直接告诉我们这篇课文与声音有关?如果文章主要写瀑布的形态,那么课题就应该改成……今天我们学的课题是……我们听的就是……
  2.补充信息,了解瀑布。
  先请学生交流自己已经知道的信息。然后教师根据交流情况再作相应的补充。
  预设补充信息:黄果树瀑布,是贵州第一胜景,它享有“中华第一瀑”之美誉,也是亚洲最大的瀑布。它高77.8米,相当于我们教学楼20层楼高,宽101.0米,相当于我们15个教室的宽度,是世界上唯一可以从上、下、前、后、左、右六个方位观赏的瀑布。
  (评点:课题是全文的“信息集成块”。在课题所包含的诸多信息中,也有最本质的信息,这便是“听”。教师抓住这个本质信息,引导学生来改课题。让学生在改课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对本质信息的真切感知。一般地说,对瀑布的观赏总是以“看”为主的,可这里为什么是“听”呢?如果教师能在这里再激发一下学生的“疑”,或许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生命活力,开展真实的学习。)
  (二)读通课文,直击“听瀑”
  1.通读古文,再解瀑布。
  出示徐霞客的描写,帮助学生读通、读懂。
  当年,明朝地理学家徐霞客这样描写道:“上溪/悬捣(dǎo),万练/飞空,溪上石/如莲叶/下覆,中剜(wān)/三门,水/由叶上/漫顶而下。”大致意思是:上面的溪水从半空中悬挂奔涌而下,(散成)千万条白色绸带飞舞空中,溪上的石头如同向下盖着的莲叶,中间挖出了三个缺口,水从莲叶形石头的上方漫过叶顶倾泻而下。
  (评点:比较阅读徐霞客描写瀑布的原文,并提前在这里展开学习,有其合理性。因为这段文字对学生来说确实是阅读的难点,没有教师的帮助,学生自己很难读通、读懂。更关键的是,徐霞客描写的是“看瀑”,侧重其外形,这样也有利于自然地转入“听瀑”的学习。)
  2.自由读文,直击“听瀑”。
  师:这篇课文比较难读,事先我们借助“助学单”已经有了预习。现在让我们再自由地、大声地读一遍课文。
  师:课文的题目是“黄果树听瀑”,那么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是直接描写“听瀑”的?请你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这几个自然段。
  师:现在请你再轻轻地读读这些自然段,边读边想,瀑声是怎么样的?你会用一个四字词语来形容吗?这个词语可以是书中的,也可以是自己平时积累的。
  边交流边请学生板书,并请学生读读黑板上的词语,随机理解“响遏行云”,发现共同点。
  (评点:将词语教学安插在“听瀑”的学习活动中,既能体现主要词语多是对“听”的表述这一客观存在,又将词语学习与课文主题“听瀑”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巧妙地积累了这类词语,感觉比较自然妥帖。)
  (三)略读课文,捕捉信息
  1.静心默读,捕捉信息。
  师:瀑声非常响亮,刚才我们在这些词语中已经有了初步的体会。现在让我们再静静地默读课文,请你从语言文字中捕捉更多的信息来体会瀑声的特点。等会儿请你选择感受最深的一处和大家交流。
  2.交流信息,丰富认识。
  根据学情随机展开,教师引导学生梳理信息、处理信息。
  3.欣赏瀑布,深化印象。
  课件展现:聆听瀑声,观赏瀑形,最后一张定格在“季老师游览黄果树瀑布”的照片,带给学生最亲切的感觉。
  (评点:教学的整体设计较好地体现了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儿童捕捉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的能力。在略读课文教学普遍忽视略读能力培养的这个现状下,本案更具有探究价值。)   (四)挖掘信息,迁移运用
  1.合作朗读,发现秘妙。
  分类集中呈现,师生合作朗读,发现写作的秘妙。
  第一类:
  车到黄果树风景区,便闻一阵“哗哗”之声自远处飘来,若微风拂过树梢,渐近渐响,最后潮水般涌漫过来,盖过了人喧马啸,天地间只存下一片奔泻的水声了。
  ……那“哗哗”水声合成了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响遏行云。
  ……“哗哗”的瀑布声,在山谷间震荡着、回响着,似千百架低音提琴在奏鸣、在轰响。
  师生合作读。引导发现:这三个句子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
  第二类:
  瀑布如雷轰鸣,山回谷应,我们仿佛置身于圆形乐池中,四周乐声奏鸣,人若浮身于一片声浪,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让人真正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与恢宏。
  我们聆听着訇然作响的瀑声,只觉得自己的胸臆在扩展,似张开的山谷,那瀑布便直跃而进,挟来大自然生生不息的活力,回荡着大自然纯正清脆的音响。
  分组比赛读。引导发现:这两个句子在写法上又有什么共同点?
  (评点:两处归纳的匠心独运可圈可点。如果说前面的学习主要培养的是学生发现显信息的能力,那么在这里教师的要求更进了一步,引导学生去挖掘文本的隐信息。教师通过归类呈现,为学生降低了发现的难度,让学生在朗读中、在比较中能够自然地发现写作的秘妙。通过展开联想让声音显得更加的真切;通过联想,通过写自己的感觉让声音显得更加有活力。但我认为这里还可以展开进一步的叩问:为什么作者的联想和内心感受都生发于“听”其声,而不是“看”其形呢?这正可以说明“听”是不是比“看”更能触发人的心绪,作者观赏黄果树瀑布的艺术水准,于此可见。)
  2.迁移运用,展开写作。
  再次播放课前“鸟鸣”的声音,引导学生选择运用上述写法把声音写下来。
  3.真实交流,点拨提升。
  (评点:读写一体,注重运用。听鸟鸣,促联想,写感受,要求适度,前后连贯,运用恰到好处。)
  (五)朗读抒情,回归自然
  师:听着大自然里的“好声音”,难怪徐霞客……此时此地此刻,我们也……
  难怪作者发出了这样的赞叹:黄果树瀑布,一部大自然的杰作!(请学生朗读结课)
  (总评:本案能根据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比较生动地展开儿童真实的学习活动,较好地达成了本课教学目标。其特色鲜明地表现为能从儿童现实的文化生活“中国好声音”切入,自然地过渡到“自然好声音”,由“听鸟鸣”到“听瀑”。教学的展开能坚守以儿童为主体,步步深入地抓住课文的重要信息,有效培养和提升儿童的略读能力。从“听瀑”到归纳两处写法的共同点,无疑是教学全程中的“点睛之笔”。因为正是由“听”才触发了作者丰富的联想和真切的感受,从而在这里深刻地说明“听”的丰富的艺术欣赏内涵。总观整堂课所体现的正是一种儿童真实的学习状态,奏响的是一曲“黄果树听瀑”的欢歌,堪称教者季科平所奉行的“童真语文”之代表课。
  为什么是“听瀑”而不是“观瀑”,这是本课最具有质疑价值与美学意义之所在,教师若能由此引发学生质疑,并引领帮助学生自主展开解疑活动,定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这不妨在以后的教学中作一尝试。)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秋瑾小学 312000
  浙江省绍兴市鲁迅小学教育集团和畅堂校区 312000)
其他文献
关注学生课堂学习方法的掌握和运用,已逐渐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在越来越多的课堂中,将学法作为教学的主线,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美丽转身”,这无可厚非,可如果就方法讲方法,把方法指导和课文内容学习人为地分裂开来,使语文课堂变成方法“练兵场”,这无疑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如何把方法学习和内容品悟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窦桂梅在教学《珍珠鸟》时就很好地处理了这一问题,能带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蜜蜂》是人教版教材三上中的一篇说明性文本,作者法布尔以叙事的形式讲述了他针对“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究竟靠的是什么”而展开实验的全过程。初见文本,平淡无奇。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说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带一点风趣。”可见,“情趣性”是提高说明文教学有效性的核心。尽管课标中没有对中年级说明文教学的目标做出具体明示,但笔者认为,其教学重点具体来讲应是:通过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释疑,
如何写成一篇优秀的教学论文是时下让很多教师困惑的问题,为给大家一定指引,本刊特开辟专栏,与浙江省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分会合作,邀请相关人员对优秀论文进行点评,以飨读者。    语文课包罗万象,听说读写,字词句篇,天文地理,人文大千,生活有多广,语文就有多深。这使得语文课堂的学习错误具有极强的突发性、繁杂性和不可复制性。错误的匡正,也就成了一个极富挑战性的话题。  我们试着透视一组组课堂镜头,捕捉教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的一部寓言故事集,它通过简短而精练的寓言小故事来展示人世间的真实与善良,批判人世间的残暴与愚昧。在不经意的一笑后,你就获得了一个永恒的真理。因此,虽然历经两千年的洗礼,它仍闪耀着夺目的光辉。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材中选取了三则伊索寓言,教材中也安排了阅读《伊索寓言》的读书活动。作为教材规定的必读书目,我们如何引导学生乐读、爱读、会读这本书呢?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设计了三个相关
王崧舟老师执教的《普罗米修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下)一课,前前后后看过录像、实录、点评好多次,再次细看是在《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一书。王老师艺术品般的课堂教学、丰厚底蕴的文化诉求、深刻独特的思想探索、干净慈悲的情怀境界令人叹为观止。但仔细仰望大师课例,吹毛求疵,发现一些细节值得斟酌,现在此斗胆向同行前辈们请教,以求甚解。  一、关于阅读成本:残忍是否定要撕开来看?  作为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生疑”,不但是学生产生学习的诱因,而且是促使学生发奋学习的动力。有了“疑”,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就会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追求,从而进入“愤”“悱”的境界。所以,问题是学习的动力,是学习的载体,应当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其二,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知识、新方法、新思想的种子,是创造性学习
参与浙江省第九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活动的十一节课,充分呈现了“心中所念皆语文”的语文本质特征,标志着我省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脉动所在。这十一节课倡导轻负高质主旨,充分落实《教学建议》,一改过去语文课堂“君子动口不动手”的状况,普遍重视课内的书面训练,听写、默写、写字、填空、摘录、迁移练笔等在课中多样体现。特别是“迁移练笔”这一训练形式在多堂课中得以呈现:毛芳芳老师执教的《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准确深入文本解读,乃当下语文教师之热门话题。什么是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  语文教学文本是语文学科的重要载体,体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特点。文本解读的基本要求是对人文内涵把握准确、适度,对语言特点的研究深透、丰满,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在文学理论中,关于阅读的两个方面,分别是价值阅读和品质阅读。所谓“价值阅读”,表示阅读者“试图尽可能敏锐和准确地描述出他在作品中所发现的价值”。
《可爱的草塘》是对应人教版四下第六单元“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主题的选读课文。文章通过对北大荒草塘美景趣事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草塘、对北大荒特有的情感。因此,教学这组教材,主要是引导学生感受田园诗情,欣赏作者细腻、灵动而抒情的描写,积累精彩句段,并开展综合性学习。而《可爱的草塘》的教学,要依托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努力使本课的教学与单元训练重点一脉相承,充分发挥学课文的作用。  课文对于草塘美景的描
摘要: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离我们越来越近,冰雪运动进校园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本文提出以下具体策略:因地制宜让“冰雪运动种子”生根发茅;科学评估学校的综合实力,打造特色冰雪项目;以点带面,多校携手共同发展冰雪运动;长远规划,推进学校冰雪运动持续发展。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让“冰雪之花”在农村小学绽放,以期让学生在冰雪运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关键词:农村小学;冰雪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