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情达理与合情合理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mboo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准确深入文本解读,乃当下语文教师之热门话题。什么是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
  语文教学文本是语文学科的重要载体,体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特点。文本解读的基本要求是对人文内涵把握准确、适度,对语言特点的研究深透、丰满,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在文学理论中,关于阅读的两个方面,分别是价值阅读和品质阅读。所谓“价值阅读”,表示阅读者“试图尽可能敏锐和准确地描述出他在作品中所发现的价值”。这里所说的价值,是文本的情,是人文性的体现。“品质阅读”是指“试图尽可能完全地把握作品的肌质,关注文本的语言文字、描写叙述、篇章结构等,进一步延伸到情节、结构和细节的理解、品味”。这里所说的品质,是文本的理,是语文工具性的体现。因此,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既要通情达理,又要合情合理。
  
  一、通文本之情——准确把握文本的人文内涵,进行价值阅读
  
  文本解读的入门之法,就是要在阅读后,准确地描述出自己在作品中所感受的情感价值,即文本的人文内涵,此为通情。这需要教师正确把握和反复拿捏。
  
  1 整体把握文本价值方向,主导明确
  从价值阅读的视角审视当前语文教学文本,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价值取向——。
  一是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口口问人的生存价值;二是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延伸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处世价值;三是憧憬人类的未来,获得人类的发展价值。这三方面简单地说就是人和社会、人和自然、人和自我。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标教材第十册为例,体现了这几个方面的人文价值(见右上表)。
  综观整册教材,均能全面体现以上三个基本文化价值。这是教材作为文学作品,其文化内涵的基本体现。只有把握了这一大方向,在解读教材时,才不会出现歪曲、偏颇的错误,更不会出现南辕北辙、似是而非的尴尬。
  
  2 细致拿捏文本价值内涵,程度适恰
  解读文本的价值,要做到不偏不倚,程度适恰,实非易事。
  试看《搭石》一课中,“走搭石的协调之美”片段教学:
  师:这段是写人们干什么?(板书:走)人们走搭石这段的确很美,你能说说,它具体美在哪儿吗?
  生:我觉得它的声音很美。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
  生:我觉得它的景色很美。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生:我觉得人们走的动作也很美。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
  师:景色美、动作美、声音美,这么美的画面,你能动情地读一读吗?请同學们先自己练一练,一会老师找人配乐朗读。
  (生自由读、个别读)
  师:一行人走搭石的画面实在太美了!老师也想读读,行么刊多媒体播放音乐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想象这美好的画面。(教师范读)
  
  教师常常会抓住这些画面进行教学,将搭石之美细化为具体的画面,摆搭石,美在热爱家乡;走搭石,美在协调一致;过搭石,美在助人为乐……原本朴素真切的情感,被刻意提升为崇高的人文精神。看似情感程度高了,其实内涵更低了,这种美似乎是虚高的,空洞的。正所谓过犹不及也!
  捧读《搭石》,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便会映入跟帘:人们精心挑选平整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赶路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充满诗情画意;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若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齣生活气息。搭石的美,是生活的、朴素的、自然的……
  这种朴实的美,从文中“理所当然”一词可见一斑。背老人过搭石是理所当然的;将不稳的搭石摆平整,是理所当然的;协调一致过搭石也是理所当然的……
   这种真切的美,从文中最后一句话“一排排搭石任人踩、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更能辩证感受——搭石美得默默无闻,美得理所当然。
  解读情感价值,要做到朴素真切,贴切文本内涵,教师需要细致拿捏,在明确大方向的基础上,还要注意程度的适恰。这称为——通文本之情。
  
  二、达成章之理——深入研读语言的优美品质,进行品质阅读
  价值阅读明确了情感方向,怎样才能更深入地解读文本呢?这需要在价值阅读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品质阅读。
  构成文学作品的三个要素——情节、结构、细节,分别是文本逻辑品质、形式品质和艺术品质的表现。这三个品质,是文本的内在品质,也是文本的成章之理。这需要我们对语言的品质进行梳理、发现和揣摩。正所谓,顺理方能成章,只有深入把握文本的内在品质,才能更深入地感受文本的又文内涵。
  
  1 梳理来龙去脉,审情节之美——解读文本的逻辑品质
  什么是情节?简单地说,情节是指叙事作品中人物生活和斗争的变比过程,是揭示人物性格的历史,是表现人物间关系一组连续的生活事件。从文学欣赏理论看,情节的基础不在干事件本身的转折变幻,而在于情节逻辑是否鲜明突出。
  例如《将相和》一文,在解读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理解:研读“秦宫护玉”这部分内容,因为蔺相如知秦王爱玉之心,所以以身护玉、理直气壮,实乃有勇有谋。研读蔺相如“典礼送玉”的这番豪言时,也认为蔺相如正是料到了秦王不可能杀他,才如此大大方方说话撮后得出结论;蔺相如真乃智勇双全。
   细细想来,这样的解读,似乎并环完全符合“智勇双全”的内涵,倒让人有蔺相如足智多谋之感。查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对于蔺相如的评价是“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可见,历史中的蔺相如是智勇双全的,且着重推崇了为国而勇的精神。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解读局限?关键是忽略了情节的内部逻辑——
  蔺相如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其个性,当缽现在情节和内容的前后联系上。“完璧归赵”一则,分三个情节:“临危受命”“秦宫护玉”“典礼送玉”。重点解读的是蔺相如“秦宫护玉”和“典礼送玉”这两个情节,但必须联系事情的起因“临危受命”这一来龙去脉,才能把人物的个性研读得更加深入。
  解读蔺相如“秦宫护玉、理直气壮”这一情节时,联系起因“临危受命”可以发现,人物的语言上似乎有矛盾:“如果他不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可见,蔺相如与玉同归于尽是假。而完璧归赵是真。此时蔺相如的有勇有谋,是谋过于勇。
  解读蔺相如“典礼送玉、大大方方”这一情节时,我们需要思考:秦宫护玉,蔺相如有玉在手,可以理直气壮,看似以身护玉,实为以玉护身。如今玉已经送回去了,还如此大大方方,这背后是什么原因?
  这就更需要联系起因,“临危受命”了,前后语言上有密切的逻辑:“如果他不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壁送回来。”“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一句是对赵王的承诺,临别之言; 另一句是对秦王的交待,临危之言。可见,蔺相如是做好了赴死的准备的。蔺相如在生死悬于一刻之际,如此大大方方,并不是料到秦王不会杀他,而是他完成了一个使者的使命后,置生死于度外的豁达和践行了对赵王的承诺后,知死必勇的气节。这才印证了《史记》中“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的原文。此时的蔺相如也当是智勇双全,但勇过于智。这样去解读文本中蔺相如的智勇双全才是生动丰满的,是经得起推敲和验证的。
  因此,理清了事件的来龙去脉,才能使文本的解读更有逻辑性和条理性,才能更准确、更合理地解读文本的价值内涵。
  
  2 掂量轻重详略,审结构之美——解读文本的形式品质
  语文教材不乏优美之句、生动之言,但是,仅仅对一句词语、一个句段的解读是不够的,是有局限的,要感受文本的整体价值,还必须关注文本的整体结构。作品的结构,就是要把作品中众多的人物、复杂的事件、变化的环境,经过精心的组织、恰当的安排,使之成为彼此统一的形象化画卷。
  例如,安徒生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妇孺皆知。文本的核心价值,是对小女孩残酷的现实生活的同情和对其美好的幻想的寄托。这份鲜明对比和热切期盼,在小女孩四次擦完火柴后的美好幻想的解读中就能够感受到,但是,如果仅仅对四次幻想做同一层面的阅读,而不进行结构上的联系,就会使阅读显得分散和肤浅。
  文本描写的这四次幻想,在结构安排上,有详略轻重之分。作者详写的是第一次和第二次幻想,即幻想美丽大火炉和喷香的烤鹅。这是为什么?联系文本的第三自然段:“可怜的小女孩!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因为又冷又饿,所以安徒生赋予了小女孩这两处美好的幻想。温饱,这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生活要求,而小女孩连这样的生活都没有!抓住结构上的详略,细细读来,凄楚之情、同情之心油然而生。
  文本语言结构的疏密、错落之间,常常蕴含着耐人寻味的品质,值得教师为之一解。只有解读了作品的形式结构,才能更全面、更广泛地体现文本的价值内涵。
  
  3 揣摩文中之言,审细节之美——解读文本的艺术品质
  文学艺术作品的细胞就是语言细节。细节是具体地描写环境、刻画性格、展示情节的最小组成单位。任何一部作品,都要借助于具体的、细致的细节描写,从而使作品中反映的生活变得栩栩如生。教材作为被教育功能化和学科化了的文学作品,这种语言文字的细节性体现得更加典型。
  例如《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有这样一个自然段: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地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细读文本,我们会发现,这一段是围绕圆明园是万园之园这一主题来描绘的。但是,教师常常只顾“漫游、饱览”这样的关键词语,却忽略了相关的语句。文本是怎样具体描绘了万园之园这一内涵呢?那就需要我们围绕主题进行逐字逐句的揣摩,使圆明园的风貌得以再现。让我们来解读这段语言文字:
  有金碧辉煌的殿堂——宏伟;
  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精致;
  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热闹;
  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幽静;
  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实景;
  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虚景;
  不仅有民族建筑——中国;
  还有西洋景观——外国。
  真是大小、虚实、动静、中外,——齐全,呼应了“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地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这一重点句。
  教师研读文本的品质,除了关注情节、结构,还应当关注文本的细节,这样才能更深入、更丰满地诠释文本价值内涵。
  只有将语言文字的枝枝叶叶进行梳理、发现、揣摩,才能更深入地把握文本的整体情节布设、宏观结构安排和微观细节描写,这称为——明成章之理。
  
  三、合情并合理——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进行系统解读
  
  解读文本,启开了情感之门,明白了成章之理,还要进一步把握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特点,进行系统解读,方能掌握门道和道理,文本解读才能更有效地为教学服务。
  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系统解读,便是要在价值阅读的基础上,提炼文本的品质内涵,通过情理相通的阅读过程,真切感悟品质内涵,方能使价值的解读饱满而有力。
  例如,《船长》一文,情节感人、内容真切、人物生动。上网粗一搜索,《船长》的教学设计达7200条之多,可见广大教师对它的偏爱程度。
  受到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价值“指引”,很多教师在解读文本中,会将阅读重点聚焦在文章的最后一段以及船长与船员的对话中,这样的解读,方向是正确的。
  但是在课堂呈现中,却常常只能通过音乐的烘托、画面的渲染和教师语言的刺激,一划而过、一蹴而就,虽然热热闹闹、轰轰烈烈,但是总觉得不够深入。究其原因,在于解读文本时,只有整体的情感体验,而没有具体的文意解读,缺乏语言文字的深入感悟。可以说,课堂上多有情绪,而少有情感。
  作为一名船长,哈尔威的个性品质和人格魅力,应当体现在对全船成员的生死决策上。对于船长决策时简短有力的对话,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层次进行文意解读:
  (1)决定弃船:面对灾难,船长要做出决策,弃或保?逃或留?完全取决于当时的情况。船长首先问机械师,了解船的情况,为船长弃船逃生的决策提供了基础。问题无一多余,可见船长的果断和沉着。
  (2)是否可行:接着问大副,了解整个船的实际情况,“还能坚持多久?”一个“够了”,为船长弃船逃生的方式提供了可行性。20分钟,全船600余位乘客的逃生可能,这不是来自于船长精确的计算,而是来自于船长几十年的丰富经验。
  (3)怎样逃生:没有一二三的条例,也没有首先、然后、最后的规则陈述,一句简短有力的话——“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振聋发聩。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我们值得对这一语言进行推理: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哪个船员敢走在乘客前面,你就可以开枪打死他!——如果我船长走在船员前面,你就开枪打死我!其实,决策的一刹那,船长毅然决然地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了!
  船长的恪尽职守、船长的果断沉着,通过这一形象生动的语言,展现得淋漓尽致。价值与品质的统一,对于强化人物性格,深化文本价值和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只有将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方能在文本解读过程中,合情合理,落实基础阅读,成为有效的文本解读。
  教师的文本解读,只有投入文本,方能感文本之情;只有立足语言,方能明成章之理;只有归宿于学科特点,方能循和谐之道!相信,只要教师能够潜心会文本,文本定将不负有心人!
  
  (浙江省杭州市彭埠第二小学 310021)
其他文献
[案例]  (一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槐花开放的美之后,带领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槐花开放时的香)  师:老师把这段文字改编成一首小诗,请同学们读的时候体会小蜜蜂的心情和孩子的快乐。   (出示:嗡嗡嗡……  小蜜蜂飞来了,  采走香的粉,  酿出甜的蜜。  啪啪啪……  孩子们跑来了,  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  心中装着喜盈盈的满足。)  师: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高兴。  生:开心。  生:可以采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阅读材料。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一首首朗朗上口的儿歌,为学生的语言实践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我们每一个低段语文教师都应该切实地运用教材,善于发现训练点,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加强阅读实践,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捕获语言信息,从而感受语言、积累语言、学会表达。  一、聚焦重点段落,采集文本信息  低段学生的课内阅读首先要经历一个角色的转换,就是从原来听教师讲故事,变成
一、一次测试引发的思考    三年级下学期末,笔者为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自己教学的两个班进行了一次解决问题能力非正式前测,以作为复习的依据。  问题1:爸爸买了两盒一样的巧克力豆,明明和媛嫒每人一盒。媛媛每天吃9颗,可以吃4天;明明每天吃18颗,可以吃几天?  问题2:明明在东京旅游,妈妈给了他525日元零用,他买了4张纪念卡,这时他发现自己只剩下25日元了。纪念卡的单价是多少日元?  问题
关注学生课堂学习方法的掌握和运用,已逐渐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在越来越多的课堂中,将学法作为教学的主线,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美丽转身”,这无可厚非,可如果就方法讲方法,把方法指导和课文内容学习人为地分裂开来,使语文课堂变成方法“练兵场”,这无疑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如何把方法学习和内容品悟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窦桂梅在教学《珍珠鸟》时就很好地处理了这一问题,能带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蜜蜂》是人教版教材三上中的一篇说明性文本,作者法布尔以叙事的形式讲述了他针对“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究竟靠的是什么”而展开实验的全过程。初见文本,平淡无奇。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说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带一点风趣。”可见,“情趣性”是提高说明文教学有效性的核心。尽管课标中没有对中年级说明文教学的目标做出具体明示,但笔者认为,其教学重点具体来讲应是:通过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释疑,
如何写成一篇优秀的教学论文是时下让很多教师困惑的问题,为给大家一定指引,本刊特开辟专栏,与浙江省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分会合作,邀请相关人员对优秀论文进行点评,以飨读者。    语文课包罗万象,听说读写,字词句篇,天文地理,人文大千,生活有多广,语文就有多深。这使得语文课堂的学习错误具有极强的突发性、繁杂性和不可复制性。错误的匡正,也就成了一个极富挑战性的话题。  我们试着透视一组组课堂镜头,捕捉教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的一部寓言故事集,它通过简短而精练的寓言小故事来展示人世间的真实与善良,批判人世间的残暴与愚昧。在不经意的一笑后,你就获得了一个永恒的真理。因此,虽然历经两千年的洗礼,它仍闪耀着夺目的光辉。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材中选取了三则伊索寓言,教材中也安排了阅读《伊索寓言》的读书活动。作为教材规定的必读书目,我们如何引导学生乐读、爱读、会读这本书呢?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设计了三个相关
王崧舟老师执教的《普罗米修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下)一课,前前后后看过录像、实录、点评好多次,再次细看是在《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一书。王老师艺术品般的课堂教学、丰厚底蕴的文化诉求、深刻独特的思想探索、干净慈悲的情怀境界令人叹为观止。但仔细仰望大师课例,吹毛求疵,发现一些细节值得斟酌,现在此斗胆向同行前辈们请教,以求甚解。  一、关于阅读成本:残忍是否定要撕开来看?  作为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生疑”,不但是学生产生学习的诱因,而且是促使学生发奋学习的动力。有了“疑”,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就会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追求,从而进入“愤”“悱”的境界。所以,问题是学习的动力,是学习的载体,应当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其二,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知识、新方法、新思想的种子,是创造性学习
参与浙江省第九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活动的十一节课,充分呈现了“心中所念皆语文”的语文本质特征,标志着我省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脉动所在。这十一节课倡导轻负高质主旨,充分落实《教学建议》,一改过去语文课堂“君子动口不动手”的状况,普遍重视课内的书面训练,听写、默写、写字、填空、摘录、迁移练笔等在课中多样体现。特别是“迁移练笔”这一训练形式在多堂课中得以呈现:毛芳芳老师执教的《这片土地是神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