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如何实现“有效探究”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在教师搭建的活动平台中,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性活动,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探究能力和应用能力、获得情感体验,从而建立塑造自我的活动。而有效的探究正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经历着不断思考、不断进取的过程,因此也是最能实现学生进步和发展这一教学效益,实现有效教学的良好途径。
  要达到有效的探究,我们教师就要为学生构建“有趣、互动”的探究情境,让学生经历妙趣横生又不断生成的探究过程,从而使学习能力得到培养。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创设探究情境、适度调控点拨两方面去实现有效探究。
  
  一、创设探究情境,实施有效探究
  
  探究情境是通过问题设计来创设的,问题是引起学生探究动机的源泉。好的问题情境将决定探究的方向,也最终引领课堂走向有效教学。只有有效的问题及有效的提问方式,才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探究动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那么我们在设计问题情境时应注意哪些情况呢?
  (一)兴趣盎然地探究问题。
  主动、积极、愉快,正是有效教学中学生的情绪特征。一堂课要像一块无形的“磁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进行深入地探究,首先老师设置的问题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否则老生常谈、缺乏新意的提问就会令人睡思昏沉,无法激发探究的欲望。
  笔者在上《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曾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杜十娘、李甲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这样的提问并未激发学生的兴趣,他们反应冷淡,以致课堂沉闷。之后,在另一个班中我换了一道问题:你觉得他们之间有没有真正的爱情,为什么?这一问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使他们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心理。他们兴味盎然地探讨小说,课堂上因为出现了不同的声音而展开思考、争辩,不断地肯定、否定而最后认定,一步一步地由表及里理解到了杜十娘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坚贞执着,李甲的怯懦与庸俗,同时对当时社会背景下女性的可怜命运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也领悟了这篇小说主题的悲剧性。
  虽然是同一内容的课,由于选题设问不同,学生课堂探究的效果迥异。因为第二问比第一问更能抓住学生的心,具有新颖性,而且也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因而也就有更大的探究价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更全面同时又有了一定的深入。
  所以我们在对文本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时,不要总是漫不经心地提问,转变提问的方式,让提问有更多新鲜的元素,更有吸引人的魅力,那么深层次的解读欲望就会被激发出来。
  (二)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
  我们进入一篇课文的切入点很多,要找到一个主问题,让大问题套小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那么很多小问题就会应运而生,这样的课必能生发无限精彩。
  江苏特级教师黄厚江在教学《阿房宫赋》时曾创新设计了这样一道牵动全篇、触及内核的问题进行课堂探究:“阿房之宫,其形可谓( )矣,其制可谓( )矣,宫中之女可谓( )矣,宫中之宝可谓()矣,其费可谓( )矣,其奢可谓( )矣。其亡亦可谓( )矣!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矣!”他先后设计了两个步骤。第一步,要求学生在空缺处填上恰当的形容词,以梳理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二步,黄老师再让学生细读课文,看文中有没有与所填词语相对应的语句。如此设计,贯穿了全文的内容,又让学生在品析、鉴赏中体会到赋的特点,从而达到本文的教学目标,同时又走出了文言文教学枯燥的灌输,可谓精妙之至。
  所以主问题的提出会使学生带着明确的问题,怀着探求的兴趣进入课文,品评咀嚼,听取反思,使他们在互动、合作、探究的课堂中有效学习,提高理解能力与阅读能力,避免教学内容的空洞浮泛,精简课堂结构,从而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三)留下思维空间的问题。
  课堂教学是一门综合艺术,恰到好处的留白,不仅有助于教师生动地“授业”,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把表达的自由交给学生,在教学中给学生以感悟、体验的过程,更有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究。同样在设计探究活动时我们也要注意留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自由空间和争辩的空间,留给学生的空间越大,学生的思维就会越开阔,探究的热情就越能被激发。因此那些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就时常出现在我们的课堂上。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是《巴黎圣母院》的节选,有老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问题组织学生探究:“编者为什么不用‘一滴水换一滴眼泪’为题?”这一问题就极具思考价值,想他人所未想,给学生以无限扩展的思考空间,也留给学生充分的实现自我、提升自我的空间。学生要进行换角度思考研讨,既要研读“一滴眼泪”、“一滴水”,又要分析“换”的意义,从而更深层地分析文本,领会爱斯美拉人性之美。正是这个留下许多空白、意想不到的探究题才使课堂精彩纷呈,新颖别致。
  有效探究往往是从有趣、新颖、启发人思考的问题开始的,这些问题的设计又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心无旁骛地深入文本,又始终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的体现。
  
  二、适度调控点拨,促使有效探究
  
  如果说探究的开始就在于问题的设计,功夫在教师的课外心血,那么有效探究顺利开展重要保障还在于课堂上老师的适度调控点拨,在于老师的教学智慧。
  (一)把握恰到好处的探究时间。
  语文课堂上的探究式教学理念已深入人心,几乎每节课我们都会安排一定时间的探究活动。那么哪个时间段出现探究才合理有效呢?
  在一些篇幅很长的小说或文言文的课堂中,老师在上课之初,大约两分钟的自主阅读之后,就迫不及待地开展小组谈论探究,以期达到一鸣惊人的效果,殊不知合作的基础是自我的思考,没有自我的思考,难有合作;没有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感知、充分地阅读又怎能有自主地探究?因此,不要急于在上课开始就呈现所谓的“探究”,一堂课并不是越早出现探究活动就越成功,也不是说每堂课都需要探究,毕竟并不是所有问题都必须凭借合作探究才能得以解决,有时课堂上探究的高潮更是可遇不可求的欣然相逢。但是在探究之前,我们一定要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感知材料,做到“胸中有文”,然后独立思考;有时也可以让学生在预习时通过上网或查阅资料,搜寻和积累与课文相关的作者介绍、写作背景、历史典故等材料,为进一步学习课文铺平道路。有时虽然课堂结束了,但并不意味着探究活动的结束,通过布置课后作业,学生的探究活动仍在课后继续,因为新课程背景下的作业就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广延性,适合用探究性学习方式去解决。
  在恰到好处的时间段进行探究活动,就如水到渠成自然流畅,又如百川归海,点点滴滴都流向学生心田,最终促使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二)点拨提升,适时调控。
  自主探究不等于学生自己学习,虽然有效教学注重学生的进步、发展与收获,但也决不意味着老师无用功的作用。教师的点拨引导,其实是师生人格对等基础上的心灵交流,也是教学相长情境中的切磋研讨,更是相互信赖氛围里的心智启迪。
  老师的智力优势和言语优势在探究性学习的课堂交流中,应当转化成为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促进教学相长的催化剂,而老师及时调控与提升是绝对必要的,收放自如的有效合理的课堂调控也必然是达到有效探究的重要保证。■
其他文献
支玉恒老师曾说:“在所有的学科里,除语文外其他的学科,都是要学习语言的内容,只有语文课是学习语言形式——语言本身的。因此,语文教材不是语文的知识体系,而是一篇篇的选文。每一篇选文只是一个学习语言的例子。学生就是要凭借这一个个例子,来学习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规范并使自己的语言得到积累。”  从这段话中,我们起码可以得到两点启示:一、语文课本是非常好的语文资源,一定要用好这一资源;二、语言的学习
艺术是美的感性传达的工具,是人类最高的追求美的活动。马克思认为,艺术是通过物质的形式来表现人的主观审美感受,是具备美的魅力的内容,是能够给人以“艺术享受”的存在物。失去了美,艺术将黯然失色,甚至衰败凋零。  课堂教学也是一种艺术,因此,现代教学艺术须自觉地去建立美的原则之间的广泛而普遍的联系,换而言之,真正的现代教学艺术应是那种在教学领域的一切方面都表现丰富的、具有创造的审美性的教学。只有这样的实
一、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学生说话兴趣    良好的教学氛围,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当学生在一种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时,心情舒畅,学习状态最佳。给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尤为重要。因此,教师要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上课时态度要和蔼可亲,话语热情而富有童趣。例如,我给一年级学生上第一节语文课时,为了启发和培养孩子们的口语交际意识,我先向学生作自我介绍,孩子们听了老师的介绍后,初
一、教学要抓住根本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无非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但近几年,由于理解的不同,语文教学的这个根本被不同程度地扭曲,阅读教学重人文轻工具,重感悟轻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有所削弱,语文整体水平有所下降。如写字教学、写字质量和写字习惯是识字教学的重要内容,虽经努力,但效果不尽人意,许久未见到学生书写工整而优美的字了。我们也常思考,老师未让学生养成良好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教师对课堂提问的把握上。好的提问,犹如一条导火线,点燃学生学习探究的热情;又如一把金钥匙,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让学生积极思索之后有所感悟,获得成功的体验。  下面就课堂提问中问题的设计及合理安排提问等待时间两个方面,谈谈个人粗浅的认识。    一、精心设计问题    1.设计问题要新颖。所谓“新颖”,就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新意,出乎学生的意料,能激起学生探究问题的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们经常遇见这样一些让老师头疼的学生:作业潦草或很难完成;不善言谈,语言表达能力也较差……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这些学生不仅写字潦草、而且写字姿势也不正确;课文朗读、记忆能力差,课堂表现不积极;在日常生活中,不能恰当、准确、自然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及看法等等,好像他们具备了后进生身上的一切缺点。在帮助这些学生时,老师心思没少用,时间没少花,可就是作用不大。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我们常
通过《美狄亚》中美狄亚的形象和《氓》等作品中塑造的女主人公进行对比,观察中西方女性在面对爱情和被抛弃命运时的不同表现,进而反射出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传统对女性造成
作文的写作一直困扰着中小学生,尤其是在农村的中小学,由于地域、经济、教学等各方面的局限,使其教学效果与城市中小学有很大的差距。但是虽然存在许多的不足与局限,教师仍然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对作者情况、写作时代背景的合理介绍,忽略对课文写作特点的详尽剖析。笔者认为,讲授好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深层把握课文中心,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同时也增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从而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现就三方面作用简析如下:    一、作者情况    郁达夫是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但由于中学课本中选用郁达夫的作品不多,当代中学生对其了解甚
我曾参加一次由学校组织的有关“学习新课标, 走进新课程”语文教学观摩活动,听了一堂由于停电而无法正常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课。就是因为停电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新课程带来了教改的清风,多媒体课件这个随着课改而走红的“时代骄子”,在语文课堂中尽显风彩。可忽然缺了多媒体,教师仿佛不会上课了,文章本身、文字语言的本源特色也因此丧失怠尽。“时代骄子”的优势不言而喻,可当我们连“泉眼”都找不到时,却注意到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