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不能忽视的几个问题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f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对作者情况、写作时代背景的合理介绍,忽略对课文写作特点的详尽剖析。笔者认为,讲授好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深层把握课文中心,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同时也增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从而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现就三方面作用简析如下:
  
  一、作者情况
  
  郁达夫是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但由于中学课本中选用郁达夫的作品不多,当代中学生对其了解甚少,其实这是一个才华横溢却又命运不济的作家。在教学《故都的秋》时,学生第一遍读了之后,一头雾水,其笔下的北国之秋,和我们北方同学所见到的秋天大不一样,这样的文章怎么能成为经典呢?于是我给同学们介绍了郁达夫的一生:郁达夫3岁丧父,16岁考入之江大学预科,因学潮被学校开除,少年的心头就留下了阴影;1913年赴日学习,时间长达10年,其间饱受奴役,尝尽了东亚病夫的辛酸;1927年因与创造社发生争论而退出;1930年发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却遭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被迫隐居;抗战爆发后出走南洋,继续参加抗日,却在1945年日本已经投降后,被日本宪兵杀害。这样一种经历,在他眼中看到的秋天,怎么可能是满脸喜悦,万类霜天,层林尽染呢?只能是以情寓景,写出了故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教师对课文作者情况,除向学生作出概括性的生平、著述介绍之外,更要作出较为详尽的与课文写作相关的阶段性介绍,使学生对写作意图、原因等有充分的了解,从而加深、加速对课文的理解。
  
  二、时代背景
  
  写作的时代背景是课文生成的土壤,作者是在当时整个社会这一大环境之中来写作的,因此课文必然表现出对时代状况整体、侧面或间接的反映,明显或隐晦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通过对课文时代背景的合理介绍,使学生能很好地把握课文中的人物性格特征和事件的内涵,从而深刻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如《阿Q正传》的时代背景是辛亥革命时期我国农村社会的状况,辛亥革命没有砸碎地主阶级的国家机器,没有动摇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经济基础,没有发动民众,不敢以解决土地问题来唤起农民参加革命,封建势力利用资产阶级的妥协性投机革命。篡夺了政权,镇压群众和革命党人,小说中的未庄就是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缩影,阿Q、赵太爷、假洋鬼子等人物就是当时各阶层的代表。通过这一背景介绍,学生就能顺利地把握课文中的环境、人物,从而深刻理解主题。
  
  三、写作特点
  
  写作特点是课文在写作上表现出的独特的艺术手法,教师不应以简单的几句话一说了之,应该就课文体现出的突出特点进行精辟分析,使学生从篇章结构、语言运用、材料选取等方面掌握课文,以达到从不同角度透彻地体会、理解课文。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由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构成,百草园中的景物和三味书屋里学生们厌学的表现都被天真纯洁、热爱自由的童心所紧密地勾连在一起,因而尽管两部分内容截然不同,但却构成一个完美的有机整体。
  当然,语文教学也应具体文章具体对待,不可凡文章都要讲出点时代背景,例如一些科普类的说明文基本上就没有什么背景,作者的情况也不复杂,就没必要大肆收罗资料;语文教学是由诸多元素构成的,教学中千万不可厚此薄彼,决不能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就占了大部分,抢了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作者、时代背景和写作特点只有与课文内容有机结合,把握一个恰当的度,才能使语文教学锦上添花。■
其他文献
习作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于儿童的内心灵性,形成于对生活的生动体验。探索儿童习作心理,对有效指导儿童习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牵手生活,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儿童观察生活,记录生活;鼓励儿童写出真情实感,感受写作价值,让习作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    一、创设生活化的习作环境    教材中的习作,内容上虽尽力体现生活化,但大多仍是命题习作的形式。平时习作训练过程中,教师指定习作题目,甚至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作文的全过程,引导学生自觉地经历作文的全过程,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并逐步养成习惯,形成能力,进而提高学生作文的整体水平。在“作文批改”的课题研究中,笔者进行了“学生自改作文”的尝试。    一、激发兴趣,提高认识    教学中我常以小故事的形式给学生讲一些中外文学家修改文章的例子。如: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曾易七稿;我国“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对“春风
支玉恒老师曾说:“在所有的学科里,除语文外其他的学科,都是要学习语言的内容,只有语文课是学习语言形式——语言本身的。因此,语文教材不是语文的知识体系,而是一篇篇的选文。每一篇选文只是一个学习语言的例子。学生就是要凭借这一个个例子,来学习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规范并使自己的语言得到积累。”  从这段话中,我们起码可以得到两点启示:一、语文课本是非常好的语文资源,一定要用好这一资源;二、语言的学习
艺术是美的感性传达的工具,是人类最高的追求美的活动。马克思认为,艺术是通过物质的形式来表现人的主观审美感受,是具备美的魅力的内容,是能够给人以“艺术享受”的存在物。失去了美,艺术将黯然失色,甚至衰败凋零。  课堂教学也是一种艺术,因此,现代教学艺术须自觉地去建立美的原则之间的广泛而普遍的联系,换而言之,真正的现代教学艺术应是那种在教学领域的一切方面都表现丰富的、具有创造的审美性的教学。只有这样的实
一、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学生说话兴趣    良好的教学氛围,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当学生在一种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时,心情舒畅,学习状态最佳。给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尤为重要。因此,教师要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上课时态度要和蔼可亲,话语热情而富有童趣。例如,我给一年级学生上第一节语文课时,为了启发和培养孩子们的口语交际意识,我先向学生作自我介绍,孩子们听了老师的介绍后,初
一、教学要抓住根本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无非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但近几年,由于理解的不同,语文教学的这个根本被不同程度地扭曲,阅读教学重人文轻工具,重感悟轻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有所削弱,语文整体水平有所下降。如写字教学、写字质量和写字习惯是识字教学的重要内容,虽经努力,但效果不尽人意,许久未见到学生书写工整而优美的字了。我们也常思考,老师未让学生养成良好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教师对课堂提问的把握上。好的提问,犹如一条导火线,点燃学生学习探究的热情;又如一把金钥匙,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让学生积极思索之后有所感悟,获得成功的体验。  下面就课堂提问中问题的设计及合理安排提问等待时间两个方面,谈谈个人粗浅的认识。    一、精心设计问题    1.设计问题要新颖。所谓“新颖”,就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新意,出乎学生的意料,能激起学生探究问题的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们经常遇见这样一些让老师头疼的学生:作业潦草或很难完成;不善言谈,语言表达能力也较差……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这些学生不仅写字潦草、而且写字姿势也不正确;课文朗读、记忆能力差,课堂表现不积极;在日常生活中,不能恰当、准确、自然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及看法等等,好像他们具备了后进生身上的一切缺点。在帮助这些学生时,老师心思没少用,时间没少花,可就是作用不大。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我们常
通过《美狄亚》中美狄亚的形象和《氓》等作品中塑造的女主人公进行对比,观察中西方女性在面对爱情和被抛弃命运时的不同表现,进而反射出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传统对女性造成
作文的写作一直困扰着中小学生,尤其是在农村的中小学,由于地域、经济、教学等各方面的局限,使其教学效果与城市中小学有很大的差距。但是虽然存在许多的不足与局限,教师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