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和内在力量。孔子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还对学生的智力起着促进作用,是开发智力的钥匙。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呢?
一、上好第一节课,开启兴趣的大门
上好第一节课,可以成功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如: 1、结合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生物》,让学生从身边谈起,了解到地球上的植物大约有30多万种,动物的种类大约有150多万种。生物的形态各异,趣味无穷。自然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结合目前世界上面临的几大社会问题——环境、能源、粮食及人口问题与生物学的密切关系,了解生物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沙尘暴到水体的富营养化,从艾滋病到“非典”,从克隆羊到转基因生物。自然能使学生产生关心周围的生物,关注生物学的兴趣。 3、结合课本上列举的生物科学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的例子。如人类基因组计划,让学生了解此项计划的重要意义——揭开人类自身生、老、病、死的奥秘。促使他们带着兴趣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加强师生情感交融,唤起学习兴趣 。
作为初中学生,对待学习,特别是像生物这样的副科,没有分数的压力,大多是凭自己的喜好进行学习,因此,要想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就充分说明了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学生常常是从喜欢上某位教师的课开始,而后才开始喜欢上一门课程的,学生喜欢教师,对教师所教的学科感兴趣,学习成绩自然会提高到—个新高度。作为教师,一定要了解每位学生的个性特点、生活习惯、心理素质等因素,爱护学生,关心其学习与生活,切实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的困难,并以朋友般的态度去关心、爱护、感化学生。这对于心理发育还不成熟的初中学生,更能起到“爱屋及乌”之效。长期坚持和学生进行情感沟通,才能做到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知根知底,随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才能及时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语言生动、风趣、幽默,提高兴趣
生物课专业性强,生物基本概念、理论及生物用语比较多,尤其是象我们农村中学来说,受条件限制,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语言乏味、抽象,就会变成陈述课文,是一种催眠剂,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生物教师应让语言在情感的推动下,产生飞跃,成为艺术语言,增强其感染力。文艺晚会上相声小品的语言之所以能博得广大观众的喜爱,其优点之一就是趣味性强。如果我们的教师在上课中能深入浅出地运用富有情趣的比喻和笑话,把生物知识变抽象为具体,把枯燥无味变为津津有味,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内分泌激素时,我说了个笑话,平时提一桶水走几步都要歇一歇的一个大胖子,在一次火灾中却扛起重达几倍的大木箱,这就是内分泌激素在起作用。又如在讲表情肌的时候,由于它的收缩可改变口、眼形状,使面部出现各种表情,我找学生表演各种表情,学生不但感到愉快,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当然,要引以为戒的是,不要为了迎合学生的兴趣,而用庸俗的笑料来取悦学生,教师切不可脱离主题,随心所欲地创造所谓的兴趣。
四、巧妙设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教学设计上,从学生熟悉的场景、熟悉的事物入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励学生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及合作意识。
中学生的好奇心是非常强,一个好的问题就能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奥秘。比如我在讲《人体的呼吸》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可是我们为什么能呼吸呢?有哪位同学能说说看?同学们听了问题以后觉得这不是很简单吗?所以他们就根据自己的经验七嘴八舌的抢着回答,可是答案却难免有些片面。我这时并不急着评价他们的回答,而是接着问:同学们,他们谁说的最好、最接近正确答案呢?学生们开始关心最终的标准答案了。这时我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并以小组其他成员为观察对象,认真观察人的呼吸运动,并自我感受呼吸的真谛,然后进行小组讨论、 总结 和交流。学生在“到底谁说的对?”的好奇心的驱使下,认真自学、认真观察、认真总结,较好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五、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在实践中再现直接经验
人的认识遵循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辩证统一的规律。初中生具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和经验基础,只要教师加以引导和利用,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达到教师的教育目的有重要的作用。
教育学上有这样一句话,“儿童实践经验是理解和运用书本知识的源泉。”初中生虽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和经验基础,但受年龄的影响,大部分初中生对事物的认识水平还比较低。哪怕是课本上最简单的理论知识,对他们而言,教师的讲授有时仍像“纸上谈兵”。怎样把书本知识这种间接经验变为学生的直接经验呢?在生物教学中教师结合相关内容进行恰当的实验演示(这种实验演示是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整合点),有了这个整合点,学生学起知识来才不至于枯燥无味。
如:“植物无性生殖在农业上的运用”这节中对于嫁接的知识,无论课堂上怎样讲都不如亲自给学生演示效果好。讲到类似的内容,笔者都采用演示法进行教学,课后布置学生实践,让他们体会知识的价值所在。经过学习和实践,学生自然而然地对生物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所以,教师要注重实验教学,让学生通过实验来增加感性认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验材料要就地取材,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做实验、做好实验。包括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和探究实验。对于一些实在不能做的实验,有条件的学校就可以引入多媒体技术,设计虚拟实验。
如: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一课中的三个演示实验等,笔者都是利用多媒体动画模拟,学生既观察到了整个实验的全过程,又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信息。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实验,实验过程比较长,笔者也是通过课件演示的。
六、联系实践生活,寻求兴趣
“兴趣的基础是需要”,激发培养学生的兴趣,未必能使学生的兴趣坚持持久,现代社会处处离不开生物,作为生物教师,只有使学生认识到生物课在当前的学习和今后的实践运用中是必不可少的,学习的兴趣才是自然的。我们要充分利用周围的环境,所见所闻,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之后,要经常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如利用电视、录像、电化教学等使学生开阔视野,谈谈生物与生活,参加实践、组织学生到农田进行土壤的酸碱度的实地调查、测试,以及对学校的绿化进行综合评价,通过田间、校园等实验调查,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知五彩缤纷的生物世界。
七、利用科学热点,激发兴趣
让学生熟悉当今世界生物学成果,告诉他们未来生物学的发展趋势,并穿插有趣味性的内容。例如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把从兔子身上分离到的角蛋白转入棉花,于1998年育成“兔子棉花”,部分棉花朵为美国棉花博物馆收藏,其余的被加工成500件T恤套衫,这是人类第一次用基因对棉花纤维改造。“兔棉花”的诞生标志着纺织品已由天然纤维、化学纤维时代转入基因纤维时代,将对人类服装面料行业产生深远影响。这样学生面前展现了一个充满奥秘的千姿百态生物世界,对学生产生极大吸引力,扩大学生学习生物视野,产生浓厚兴趣。
平时注意收集报纸、杂志、电视等报道的新闻、消息,加以筛选整理,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又增加了学生对这些问题的了解。例如:“克隆”动物、“艾滋病流行传播途径”、“炭疽杆菌”、“口蹄疫”等。学生听后,会想起一系列的问题:何谓基因工程?病毒是什么样的?传播途径如何?如何防治?在活跃的气氛中教学内容不知不觉地完成,而且效果很好。
例如,在讲授第二章细胞的生活时,我插讲了当今有关人体器官移植与疾病治疗的一些热点问题,让学生想一想:当人们的器官发生了不可逆转的病变,生命受到威胁时,挽救生命有什么办法?经过学生的深入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唯一办法就是器官移植,然后我再加以点评:为了解决器官的来源问题,也为了预防移植后出现的排异现象,科学家们采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培育出带有人类某些基因的动物,经过基因工程改造的“猪心”、“猪肾”等,可望在不久的将来进入人体执行正常的生理功能,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意犹未尽,既使加深了对知识的了解,又能激起学生对更多未知领域的兴趣和探索。
总之,教学是一种复杂的认识活动,而兴趣的培养是完成这一活动的基础。只有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才能激发其学习动机和强烈的求知欲。也只有这样长期的坚持,才能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发展其智力,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得到不断的提高。
一、上好第一节课,开启兴趣的大门
上好第一节课,可以成功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如: 1、结合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生物》,让学生从身边谈起,了解到地球上的植物大约有30多万种,动物的种类大约有150多万种。生物的形态各异,趣味无穷。自然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结合目前世界上面临的几大社会问题——环境、能源、粮食及人口问题与生物学的密切关系,了解生物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沙尘暴到水体的富营养化,从艾滋病到“非典”,从克隆羊到转基因生物。自然能使学生产生关心周围的生物,关注生物学的兴趣。 3、结合课本上列举的生物科学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的例子。如人类基因组计划,让学生了解此项计划的重要意义——揭开人类自身生、老、病、死的奥秘。促使他们带着兴趣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加强师生情感交融,唤起学习兴趣 。
作为初中学生,对待学习,特别是像生物这样的副科,没有分数的压力,大多是凭自己的喜好进行学习,因此,要想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就充分说明了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学生常常是从喜欢上某位教师的课开始,而后才开始喜欢上一门课程的,学生喜欢教师,对教师所教的学科感兴趣,学习成绩自然会提高到—个新高度。作为教师,一定要了解每位学生的个性特点、生活习惯、心理素质等因素,爱护学生,关心其学习与生活,切实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的困难,并以朋友般的态度去关心、爱护、感化学生。这对于心理发育还不成熟的初中学生,更能起到“爱屋及乌”之效。长期坚持和学生进行情感沟通,才能做到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知根知底,随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才能及时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语言生动、风趣、幽默,提高兴趣
生物课专业性强,生物基本概念、理论及生物用语比较多,尤其是象我们农村中学来说,受条件限制,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语言乏味、抽象,就会变成陈述课文,是一种催眠剂,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生物教师应让语言在情感的推动下,产生飞跃,成为艺术语言,增强其感染力。文艺晚会上相声小品的语言之所以能博得广大观众的喜爱,其优点之一就是趣味性强。如果我们的教师在上课中能深入浅出地运用富有情趣的比喻和笑话,把生物知识变抽象为具体,把枯燥无味变为津津有味,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内分泌激素时,我说了个笑话,平时提一桶水走几步都要歇一歇的一个大胖子,在一次火灾中却扛起重达几倍的大木箱,这就是内分泌激素在起作用。又如在讲表情肌的时候,由于它的收缩可改变口、眼形状,使面部出现各种表情,我找学生表演各种表情,学生不但感到愉快,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当然,要引以为戒的是,不要为了迎合学生的兴趣,而用庸俗的笑料来取悦学生,教师切不可脱离主题,随心所欲地创造所谓的兴趣。
四、巧妙设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教学设计上,从学生熟悉的场景、熟悉的事物入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励学生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及合作意识。
中学生的好奇心是非常强,一个好的问题就能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奥秘。比如我在讲《人体的呼吸》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可是我们为什么能呼吸呢?有哪位同学能说说看?同学们听了问题以后觉得这不是很简单吗?所以他们就根据自己的经验七嘴八舌的抢着回答,可是答案却难免有些片面。我这时并不急着评价他们的回答,而是接着问:同学们,他们谁说的最好、最接近正确答案呢?学生们开始关心最终的标准答案了。这时我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并以小组其他成员为观察对象,认真观察人的呼吸运动,并自我感受呼吸的真谛,然后进行小组讨论、 总结 和交流。学生在“到底谁说的对?”的好奇心的驱使下,认真自学、认真观察、认真总结,较好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五、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在实践中再现直接经验
人的认识遵循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辩证统一的规律。初中生具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和经验基础,只要教师加以引导和利用,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达到教师的教育目的有重要的作用。
教育学上有这样一句话,“儿童实践经验是理解和运用书本知识的源泉。”初中生虽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和经验基础,但受年龄的影响,大部分初中生对事物的认识水平还比较低。哪怕是课本上最简单的理论知识,对他们而言,教师的讲授有时仍像“纸上谈兵”。怎样把书本知识这种间接经验变为学生的直接经验呢?在生物教学中教师结合相关内容进行恰当的实验演示(这种实验演示是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整合点),有了这个整合点,学生学起知识来才不至于枯燥无味。
如:“植物无性生殖在农业上的运用”这节中对于嫁接的知识,无论课堂上怎样讲都不如亲自给学生演示效果好。讲到类似的内容,笔者都采用演示法进行教学,课后布置学生实践,让他们体会知识的价值所在。经过学习和实践,学生自然而然地对生物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所以,教师要注重实验教学,让学生通过实验来增加感性认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验材料要就地取材,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做实验、做好实验。包括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和探究实验。对于一些实在不能做的实验,有条件的学校就可以引入多媒体技术,设计虚拟实验。
如: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一课中的三个演示实验等,笔者都是利用多媒体动画模拟,学生既观察到了整个实验的全过程,又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信息。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实验,实验过程比较长,笔者也是通过课件演示的。
六、联系实践生活,寻求兴趣
“兴趣的基础是需要”,激发培养学生的兴趣,未必能使学生的兴趣坚持持久,现代社会处处离不开生物,作为生物教师,只有使学生认识到生物课在当前的学习和今后的实践运用中是必不可少的,学习的兴趣才是自然的。我们要充分利用周围的环境,所见所闻,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之后,要经常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如利用电视、录像、电化教学等使学生开阔视野,谈谈生物与生活,参加实践、组织学生到农田进行土壤的酸碱度的实地调查、测试,以及对学校的绿化进行综合评价,通过田间、校园等实验调查,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知五彩缤纷的生物世界。
七、利用科学热点,激发兴趣
让学生熟悉当今世界生物学成果,告诉他们未来生物学的发展趋势,并穿插有趣味性的内容。例如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把从兔子身上分离到的角蛋白转入棉花,于1998年育成“兔子棉花”,部分棉花朵为美国棉花博物馆收藏,其余的被加工成500件T恤套衫,这是人类第一次用基因对棉花纤维改造。“兔棉花”的诞生标志着纺织品已由天然纤维、化学纤维时代转入基因纤维时代,将对人类服装面料行业产生深远影响。这样学生面前展现了一个充满奥秘的千姿百态生物世界,对学生产生极大吸引力,扩大学生学习生物视野,产生浓厚兴趣。
平时注意收集报纸、杂志、电视等报道的新闻、消息,加以筛选整理,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又增加了学生对这些问题的了解。例如:“克隆”动物、“艾滋病流行传播途径”、“炭疽杆菌”、“口蹄疫”等。学生听后,会想起一系列的问题:何谓基因工程?病毒是什么样的?传播途径如何?如何防治?在活跃的气氛中教学内容不知不觉地完成,而且效果很好。
例如,在讲授第二章细胞的生活时,我插讲了当今有关人体器官移植与疾病治疗的一些热点问题,让学生想一想:当人们的器官发生了不可逆转的病变,生命受到威胁时,挽救生命有什么办法?经过学生的深入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唯一办法就是器官移植,然后我再加以点评:为了解决器官的来源问题,也为了预防移植后出现的排异现象,科学家们采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培育出带有人类某些基因的动物,经过基因工程改造的“猪心”、“猪肾”等,可望在不久的将来进入人体执行正常的生理功能,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意犹未尽,既使加深了对知识的了解,又能激起学生对更多未知领域的兴趣和探索。
总之,教学是一种复杂的认识活动,而兴趣的培养是完成这一活动的基础。只有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才能激发其学习动机和强烈的求知欲。也只有这样长期的坚持,才能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发展其智力,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得到不断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