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语文教学高效之路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pisk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人精神世界的外显,包罗万象。它具有朦胧之美和乐曲之美。说话和学习离不开语文。作为语文教师如何教好语文呢?关键引导学生发现语文之美,欣赏语文之美,挖掘语文之美,表现语文之美。美就是语文的灵魂,失去了美,就等于失去了他的诱人的魅力。王尚文先生说:“教师所能教给学生的只有自我。”学会赏识自我的教育。而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往往追求“密速”,完成任务。全然不顾学生,不给学生留给空间和时间。学生不容易接受,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呢?我从事多年语文教学工作经验,摸索一些新的路。我认为现代语文高效教学之路:
  一.朗读教学。古人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朗读能培养学生的语感,揣摩语言之美。同时,学生理解、分析、体会和吸收语言,领会语文的弦外之意。朗读教学种类多:自由读、跟读、分角色朗读、交互对读及表演诵读。如《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故事,请七位同学分角色朗读七个人物的语言。声情并茂地朗读,很快就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尤其当小孩揭穿皇帝的真相,也揭示皇帝的虚伪,愚蠢、自欺欺人的丑恶行径的鄙视。学生很容易理解皇帝的形象。领悟其意,学生朗读能读出文章的美,挖掘文章的品味”。如《春》一文,作者运用大量拟人和比喻的修辞的语句,这些语句优美和动人。“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看,像叶毛,像花针,像细丝,……全笼着一层薄烟。”这些准确生动的语言。这就叫“美读”,显示“美品”。又如《再别康桥》教师指导诵读,要求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能表达诗歌意蕴。叶圣陶先生说:“以意逆志”。激情处还给他个激情处,委婉处还给他个委婉。又如:《记承天寺夜游》的语言含蓄美,凝炼美,融叙了写景抒情于大炉,不仅衬托了月色的美妙,也点出了作者的心境。
  二.揣摩文章的思路,思路就是文章的构思。构思是写作过程,作者大量生活素材进行酝酿,研究作品成过程。构思是全境诠释,事件的铺展,冲突的设计,材料的筛选,它决定写作优劣和成功。唯美与否是整个创作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键环节。构思又是平面而多层的画面,欣赏这些画面,如层层剥笋,耐品而嚼。两山相隔流相通。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思路,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时间交错框架,学生领略浩淼广漠等异彩纷呈的景致。又如《小溪流的歌》构思:“小溪流——小河——大江——海洋。”从文章的脉络可看出,小溪流唱的歌是一首在永不息止的前进不断壮大的歌。各个阶段的特点都不相同,而学生领悟文章的主题。适当联系自己的成长。同学们一看就知道构思结构,也学会分析课文,同时也可以模仿这样的写作方法和构思,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也学会构思的巧妙。
  三.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阅读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法,它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创作。”学生的阅读也是一种引导,教师也是一种引导。阅读教学中教师起向导作用,但绝对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活动,主体地位。“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所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和领悟语言之美。这些先进的理论,转为教学行为。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同时,老师精心设计问题,学生也要在阅读中进行提问。教师可以分类,对提问进行筛选,再组织学生解决问题。这样以来,教师可以顺手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当主体,调动学习氛围和兴趣,阅读教学有效果了,学生就成为学习主体。在大量的阅读教学中,教师点 拨 :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语文阅读教学达到民主和平等。学生注重倾听,引导学生发现表达的特点。更加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四.语文教学要善于设问和发问。古人曰:“学起于思:想源于题”。大教育家孔子认为:“发明千千万,智者问得巧”。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设问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一种教学手段和技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最好方法。课堂如是一杯水的话,那么,思想的调味品,能使水变得多滋多味,留有余得。课堂是一张纸的话,那么思想的色彩会使它顿时生动勃勃,多姿多彩。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声。教师善于给予学生创造一个宽广辽阔,有风有浪的渔声,让被教育者自由思想勇敢实践,目的引导学生发问。如:1.《春》一文围绕哪个字来写呢?(“新”)2.章绘画了哪几幅优美的图画?3.文章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现了春天的优美语言的句子?这些提问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角色,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活跃课堂的氛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主角。引起同学的发问。巴尔扎克:“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是问号。”同样:一石激起千重浪“。是眼前新课程哪些提问的有效策略。善于提问自效策略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鲜活力。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爱,学有所趣,在语言广阔的天地里,同学们兴奋地学习,思考及发问,同时,提升同学们的学习效果。巧妙的设问营造教学高潮。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地们,学生成为主体。两者这间进行信息交流、思想交流及情感交流。学生不断地进行思维的碰撞,积极参与意识加浓厚活跃扭转,促使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迅速进入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语文教学是师生互动的韵律。”教“是指挥,学”是用不同种类的乐器演奏出的和谐美妙的乐曲。“教”是灯塔,“学”是划问那太阳升起的地方摇动的舵桨。“学”是主人,“教”是引爆主人思维活力的引线,勾描了“回头一笑的媚生”的动人的问号。因此,教师和学生都要善于问,问是起思考,问有有兴趣,问有所获。
  现代语文教学的手段是挖掘语文教学中的生活因素,利用生活的语文资源。在文学中感情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实现语文的生活化。朱喜说:“问渠那得清如洗,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学也这样,我们在随时代变化而变化。我多年经验摸索,上述几种教法是不可缺少的方法,是我们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最佳之路。又是提高课堂效果的必经之路。因此,作为教育者的我们,要想提高效果,就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现和探索教学新路。
  
其他文献
生活是品德教育的起点,也是品德教育的归宿。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然而,一些教师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往往脱离学生的生活去进行品德教育,致使品德教育因失去了生活的依托而流于形式。那么,如何上好品德与社会课呢?我认为最起码的是应让儿童走向生活。因为“回归生活”是新课程背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可以说小学数学的计算具有基础性和工具性,计算教学历来就是小学数学的基本内容,培养学生计算能力是数学教学的基本目标。在小学阶段的计算学习,对于小学生今后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及至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更是一个人必备的数学素养之一。  一、民族地区小学数学计
中学物理德育的具体任务应包括:激发学生对科学事业的热爱,有良好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献身的精神;培养学生有良好的意志品质,有刻苦钻研持之以恒的精神;培养学生有实事求是及谦虚谨慎的作风,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形成科学的世界观等。而教学中德育因素的深入挖掘和教育契机的随时捕捉,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也是一种教育的艺术。  一、掌握中学物理学科中的德育目标,进行正确的引导与渗透。  中学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体育教学改革是社会政治、经济以及科技文化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履行“教育为社会服务”这一原则的综合要求。高中体育教师应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思想为指导,创新体育的教学方法和模式,通过广博的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以及坚实的体育技术技能,更好地适应新课标教学环境下高中体育教学发生的一些变化,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一、高中体育教学的现状   在新的课
随着我国新一轮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问题逐步引起课程理论界的重视。在中学教学中,生物学一直是一门受学生冷落的学科,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乐于研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同时是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  1.相关概念  总的来说,课
摘要:当今社会已步入信息时代,以幻灯、多媒体、电脑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走向课堂,走进教学。初中语文教学也应适应时代要求,实行教学变革,才能找到教学改革的源头活水。语文教学手段的更新以及现代化,需要以提高学生的素质尤其是创新能力为目的,需要在继承传统教学手段的基础上来不断提高语文教学效益。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语文教学手段变革  现代教育离不开手段的现代化。中学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感
识字是阅读和习作的基础,也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低年级的识字任务有明确的要求:会认1800个,会写800──1200个生字,力求识用结合。这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艰巨的学习任务。因此,识字是语文学科领域的重点和难点,更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那么教师如何把这一艰巨的任务变成轻松而又愉快的学习活动,突破教学难点呢?  我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总结出一些识字教学方法,既能
科学情境化的预设作为科学课教学的策略,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情景中来,诱发并触及学生的情感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人到教学活动中很重要。因此,作为科学教师就应当善于在课堂教学中把预设最佳的教学情境作为自觉设计教学过程的产物,从而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的始终。  教学情境是指学科知识在其中得以存在和应用的教学环境背景或活动背景,它的作用是能够激发和推动学生的认知活动、实践活动以及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