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中,经常可以听到有的教师发出这样的感叹:“现在的学生真的没法教,有些问题我都讲了好几遍,可学生还是不理解,不知是怎么回事……”。原因固然很多,但我认为除了与教师的“讲”有一定的关系外,主要还是学生没有形成积极、良好的心态。
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要想方设法使学生的情绪处于热情、愉悦、向上的状态,避免学生的情绪陷入悲伤、灰心、颓废的境地。激发学生求知欲和进取心,尽力使学生处于最佳状态。无数事实证明:许多人的成功都是因为有一个积极的心态。那么,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们思品课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呢?
一、全新的教学观念是培养积极心态的前提
有心里学家指出:一个人是否有主体意识,将会影响他的心态。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变“学会”为“会学”,成为学习的主人。首先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
1.民主平等的教学观
教学过程是一个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多边活动的互动过程。在新课改背景下,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抛弃主宰一切的观念,树立起民主平等的教学观。教师要尊重、理解、宽容学生,创设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可亲、可敬、可信的魅力,进而勇于积极思考、大胆质疑,体验成功的愉悦。
2.以人为本的学生主体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又是自身发展的主体。要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挖掘其潜能,树立起以人为本学生观。为此,教师不应该有以下错误的观念与做法:无视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在课堂上自导自演,把学生纯粹当“观众”;无视学生的主动性的发展性:教师只重视对学生现实状态的评价,而忽视学生潜在发展的可能性;无视学生的差异性:习惯于按统一的标准和尺度去衡量和要求学生,不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性。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积极心态的形成。
3.惜时高效的时间观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其实已经听懂了,可教师还在反反复复、喋喋不休地讲;学生已经学会了,可教师还是要学生不厌其烦地练;可说可不说的话,教师还在津津有味地说,甚至拖堂占用学生的课外时间等。实际上这种现象无助于学生养成积极的心态,只能导致学生产生消极的心态。
二、活力的课堂教学是培养积极心态的渠道
学生的积极心态到底怎样,教师的课堂教学气氛非常重要。因此,教师应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1.激情取信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就必须使学生“亲其师”,为此,思品课教师应努力塑造可亲、可敬、可信的人格形象,以激发学生情感,取信学生。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注意塑造自己:首先,真诚的微笑——可亲。课堂上教师真诚的微笑,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和蔼可亲与殷切的期望,从而自觉愉快地学习。其次,优良的素质——可敬。教师自身扎实的基本功和良好的综合素质,会让学生产生敬佩之情而主动参与学习。第三,道理讲透——可信。理论脱离实际,或对具体实际问题含糊其辞,观点不鲜明,语言表达无层次,都会导致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危机,从而导致对思想品德课的消极心态。 2.创新设计 课堂教学是启发、培养创新精神的主阵地,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它通过运用一些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材本身所蕴涵的创造性因素,引导、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首先,思想品德课教学要以课标为根本,以教材为依据,但又不能拘泥于教材,要不断充实新知识、新信息,让学生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和问题解决的过程,进而形成知识网络;其次,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标新立异,开拓新境,能对同一问题进行不同角度的思考,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三、独特的教学方式是培养积极心态的重要方式 1.充分发挥教学语言的功能 在初中思品课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语言功能,用语言的力量“统治”课堂。一方面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性、科学性、逻辑性,另一方面要注意语言的趣味性、灵活性、主动性,只有把这两方面有机结合,才能形成强大的语言感召力,才能深深地吸引住学生,调动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 2.设置疑问,激发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疑”之重要性。要使教学发挥出学生的积极心态,设置疑问是极为有效的方式。因此,我们要十分重视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这样能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在提问时,首先,要善于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促使他们急于去究源探底;其次,要多角度设问,开拓学生思路,激发其创造性思维;第三,提问要新奇。青少年学生尤其是初中生的好奇心尤其强烈,因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就能有助于开拓学生思维的新局面;第四,提问要选准切入点。教师不应也不准张口就问,而要仔细推敲琢磨,切入点选得准,学生就会兴趣盎然,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最后,提问要适度。课堂设问要切合学生的心理实际、知识实际、能力实际,使学生可望又可及,恰倒好处,切不可拔高,这样才会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学生也就易激发出积极的心态。 3.问题设置要精妙,要有教育品位 问题设计精妙又有价值,如投石激水,对活跃气氛、组织教学、激发学生的积极心态是十分关键的。教师要在吃透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要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既有高度又有坡度。问题精妙能很快地使学生兴奋起来,激活思维;而留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又可激发思考,引发争鸣。这样的提问,既紧扣学生的心弦,又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 学生积极的心态的培养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的不断努力。只要我们遵循教学规律,注重教学艺术,使课堂形成一个磁场,就能深深地吸引学生,进而为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要想方设法使学生的情绪处于热情、愉悦、向上的状态,避免学生的情绪陷入悲伤、灰心、颓废的境地。激发学生求知欲和进取心,尽力使学生处于最佳状态。无数事实证明:许多人的成功都是因为有一个积极的心态。那么,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们思品课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呢?
一、全新的教学观念是培养积极心态的前提
有心里学家指出:一个人是否有主体意识,将会影响他的心态。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变“学会”为“会学”,成为学习的主人。首先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
1.民主平等的教学观
教学过程是一个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多边活动的互动过程。在新课改背景下,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抛弃主宰一切的观念,树立起民主平等的教学观。教师要尊重、理解、宽容学生,创设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可亲、可敬、可信的魅力,进而勇于积极思考、大胆质疑,体验成功的愉悦。
2.以人为本的学生主体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又是自身发展的主体。要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挖掘其潜能,树立起以人为本学生观。为此,教师不应该有以下错误的观念与做法:无视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在课堂上自导自演,把学生纯粹当“观众”;无视学生的主动性的发展性:教师只重视对学生现实状态的评价,而忽视学生潜在发展的可能性;无视学生的差异性:习惯于按统一的标准和尺度去衡量和要求学生,不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性。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积极心态的形成。
3.惜时高效的时间观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其实已经听懂了,可教师还在反反复复、喋喋不休地讲;学生已经学会了,可教师还是要学生不厌其烦地练;可说可不说的话,教师还在津津有味地说,甚至拖堂占用学生的课外时间等。实际上这种现象无助于学生养成积极的心态,只能导致学生产生消极的心态。
二、活力的课堂教学是培养积极心态的渠道
学生的积极心态到底怎样,教师的课堂教学气氛非常重要。因此,教师应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1.激情取信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就必须使学生“亲其师”,为此,思品课教师应努力塑造可亲、可敬、可信的人格形象,以激发学生情感,取信学生。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注意塑造自己:首先,真诚的微笑——可亲。课堂上教师真诚的微笑,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和蔼可亲与殷切的期望,从而自觉愉快地学习。其次,优良的素质——可敬。教师自身扎实的基本功和良好的综合素质,会让学生产生敬佩之情而主动参与学习。第三,道理讲透——可信。理论脱离实际,或对具体实际问题含糊其辞,观点不鲜明,语言表达无层次,都会导致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危机,从而导致对思想品德课的消极心态。 2.创新设计 课堂教学是启发、培养创新精神的主阵地,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它通过运用一些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材本身所蕴涵的创造性因素,引导、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首先,思想品德课教学要以课标为根本,以教材为依据,但又不能拘泥于教材,要不断充实新知识、新信息,让学生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和问题解决的过程,进而形成知识网络;其次,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标新立异,开拓新境,能对同一问题进行不同角度的思考,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三、独特的教学方式是培养积极心态的重要方式 1.充分发挥教学语言的功能 在初中思品课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语言功能,用语言的力量“统治”课堂。一方面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性、科学性、逻辑性,另一方面要注意语言的趣味性、灵活性、主动性,只有把这两方面有机结合,才能形成强大的语言感召力,才能深深地吸引住学生,调动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 2.设置疑问,激发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疑”之重要性。要使教学发挥出学生的积极心态,设置疑问是极为有效的方式。因此,我们要十分重视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这样能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在提问时,首先,要善于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促使他们急于去究源探底;其次,要多角度设问,开拓学生思路,激发其创造性思维;第三,提问要新奇。青少年学生尤其是初中生的好奇心尤其强烈,因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就能有助于开拓学生思维的新局面;第四,提问要选准切入点。教师不应也不准张口就问,而要仔细推敲琢磨,切入点选得准,学生就会兴趣盎然,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最后,提问要适度。课堂设问要切合学生的心理实际、知识实际、能力实际,使学生可望又可及,恰倒好处,切不可拔高,这样才会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学生也就易激发出积极的心态。 3.问题设置要精妙,要有教育品位 问题设计精妙又有价值,如投石激水,对活跃气氛、组织教学、激发学生的积极心态是十分关键的。教师要在吃透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要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既有高度又有坡度。问题精妙能很快地使学生兴奋起来,激活思维;而留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又可激发思考,引发争鸣。这样的提问,既紧扣学生的心弦,又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 学生积极的心态的培养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的不断努力。只要我们遵循教学规律,注重教学艺术,使课堂形成一个磁场,就能深深地吸引学生,进而为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