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uming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术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文化素养,包括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审美感受和审美创造能力等方面。课堂引导和环境陶冶对学生审美文化素养的提高都有很重要的影响。
  一、课堂教学与审美情感的契合
  在美术的审美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至关重要。它要求美术教学与审美情感有完美的契合。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的正是对审美情感二者的契合。教师必须具有深厚而真挚的审美情感,并将之渗透和体现于教学乃至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激发和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引起学生的关注。一个有着高度涵养和审美情感的美术教师可以让学生发现其人格的动人之处,从而由敬佩到模仿,最终促使其良好的审美素质形成。
  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是教学与审美情感契合的基础。这里没有权威性和强迫性,双方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师应善于调动并把握这种关系。面对优美的湖光山色,师生在欢呼雀跃中相互交流各自内心的情感体验,产生情感的共鸣。在教师积极情感的影响下,学生也会产生积极的情感反应,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在美术欣赏教学过程中,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提高及主体性和自主性的发挥。如《清明上河图》的图片,把图片按时间顺序陈列。学生进教室之后,给学生几分钟时间浏览,使学生直接迅速地介入教学内容,并获取初步的感受,再把欣赏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进入有意识的审美活动,结合教材,学生能较快地理解作品的表现形式、内容及艺术风格。又如欣赏梵高的名作《向日葵》时,如果教学缺乏与审美情感的契合,教师将很难引导学生透过画面迷离的色调和动人心弦的笔触,去体会画家对自然、生命、人生的独特情感而向人们传达的既孤寂又躁动的心灵理念。著名的艺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曾说过:“我教艺术科……但求涵养其爱美之心,能用作画的一般的心来处理生活,对付人生……”
  采用多媒体介入教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在课堂中讲解作品的一些文化背景知识,指出作品的艺术要旨,让学生主动获取更多信息,从而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是让学生主动参与欣赏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方式之一。
  采用故事导入教学。以故事的形式导入教学,也能较快地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在欣赏课教学中,与学生面对面地交流,以讲故事作比喻,以故事诠释作品内容,使学生感到亲切,不由自主地进入欣赏活动之中。
  采用音乐创设情境。美术教学可以借音乐在欣赏过程中创设情境,以情导航,以趣引路,让学生主动进入欣赏教学。如对《富春山居图》的欣赏,可以选择与作品相配的清丽明快的音乐,把学生的情绪带动起来,再点拨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这时,学生自然进入欣赏之中,审美能力也相应伴随着欣赏过程的深入逐步提高。
  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如作图法、比较法、讨论法、首尾呼应法等。在教学中还要更进一步地深入研究。
  二、 审美教育活在环境中
  要提高孩子们的审美文化素养,光靠课堂是不够的。必须带领孩子走出课堂,探访四季的足迹,体验都市跃动浪漫的霓虹色彩,乡村平畴绿野的田园景致 ,认识祖国的建筑庙宇,寻找自然的生命活力,从社区的采风到国家的历史文明,或是当场鉴赏写生,或是让孩子自己内化、酝酿,都是开启智慧之光,开阔视野,培养孩子独立探索和敏锐观察的良方。审美教育不能自绝于环境之外,与生活脱节,也不能独立于其他课程之外,而孤芳自赏。
  刺激孩子与生活环境的对话与沟通,进而激发孩子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主体性与自觉性,审美教育就能与人民、土地的真实处境结合在一起,使审美教育有了生活的土壤。
  大千世界,光怪陆离,变幻万千,美不胜收。大自然是最有活力的课堂,大自然的美也许就蕴含在一草一木中,蕴含在一条湍急奔腾的河流中;蕴含在一幢破旧将倒的房屋中,蕴含在一滴水映照出来的七彩光芒中。其旖旎的风光、绚丽的色彩和蓬勃的生机呈现出各种美景。视觉是感受美的主要媒介,让孩子们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是感受美、发现美的前提。自然美以外在的形式,在色彩、音响、线条等方面给人在感官上产生愉悦,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人的感性趣味,对孩子审美感知能力培养极有意义。教师要善于“在行走的过程中停驻”,有意识地挖掘孩子天性中的那份敏锐,让孩子们有更多机会感受美的存在。
  多带孩子们走进大自然,牵着他们的手,关心草木的成长,日月的变换;顺着他们的目光,寻觅辛劳的蚂蚁,呢喃的秋蝉。可以让孩子们回家画画自己小区春天里最美丽的地方;在学校里寻找自然中的美,带着写生板画画四季;利用春游,让孩子仔细观察找找公园里的春天,感受春风拂面的柔和,呼吸青草与泥土的芳香,聆听小鸟的美妙歌声,多让孩子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瑰丽。
  美术教育的功能不是让学生学会画几幅画,而是全面地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提高学生对美的事物的敏感性,培养他们的审美表现能力,让他们从最平凡的东西上见到美,更使他们能以美的感觉面对人生。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县莲塘第六中学)
  责任编辑:刘伟林
其他文献
数学是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阶段学得好坏,直接影响学生是否继续深造。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又给广大师生带来了很多的不适应,作为学困生的转化教育,这一困扰教育工作者的老大难问题,自然成为当前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对数学学困生的转化宜采用以下一些策略。  一、班级管理闪光点策略  找到学生的闪光点,找到工作的切入点,扩大闪光点,巩固教育成果,定会获得成功。既要关心他们的身心、学习
近十几年来新药的数量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面对着周期长、成本高且成功率低的迫切问题,何种策略对新药研发是行之有效的,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话题。尽管有大量的活性物质在体外
IPTV,一般称之为网络电视,是一种利用宽带有线电视网,集互联网、多媒体、通讯等多种技术于一体,向家庭用户提供包括数字电视在内的多种交互式服务的崭新技术。IPTV是正在成
数学思维是学生认识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这一组成部分不能得到有效发展,就不可能在学生掌握知识系统及技能和技巧方面带来有成效的结果。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如此重要,那么究竟怎样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呢?笔者在数学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首先要培养观察能力  人们认识事物一般总是从观察开始。所谓观察,指的是从直接作用于视觉器官对事物各部分和属性进行仔细察看所获得的整体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根据这一新理念,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善于创建以形象为主体的具体场景,创设富有感情色彩的情境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
自从计算机进入中学课堂,学科的地位、学习的内容、指导思想、课程的性质,甚至学科的名称十多年来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信息技术的迅速普及,使得对计算机的应用能力成为了新时代每个公民的必备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总结几年来教学的得失,笔者认为,在平时的计算机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明了信息技术教育课的内容,把握好教学方向  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和普及,重在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
英语听力是英语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技能,但应试教育过多重视了认写等知识的训练和掌握,致使学生听力未能得到应有发展。如何提高学生英语听力,就成为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结合多年的英语教学实践,就提高初中学生英语听力水平,笔者在此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影响学生听力的因素  综合分析起来,影响学生听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心理障碍。心理障碍是指在听的过程中干扰学生正常发挥的情绪因素。具体表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根据这一精神,如把算法融入到数学课程的相关部分,其整合的基本原则应是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有助于培养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数学教学应再现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即是体现知识体系的形成过程、数学问题的发现过程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优化过程,要突出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而信息技术的应用正好能为过程教学提
我们知道,生物圈是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爱护环境、保护地球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和行为准则。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地球上每一个人都有一份责任。但是,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类活动已经给环境带来了很大的污染和破坏。  一、水污染  水是生命产生、存在、发育和繁殖的基本前提,可以说,没有水就没有生命。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各种废水大量排放,自然水系受到显著污染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教材中挖掘能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内容,及时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给予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合理的评价,以更好地培养学生们的英语综合能力。  那么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去让教学与评价互相促进呢?  一、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  这也是日本现代教育评价体系中的一类评价。这就是当评价的主体(评价者)和客体(被评价者)不是同一人时,就属于他人评价;相反,当评价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