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常态课教学实效性为目的,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什么”“怎么教”“教得怎么样”等问题潜心研究,寻求新理念下语文课堂教学理性的顿悟——回归简单朴实的常态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常态;实效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教师都追求教学方法的改革,往往忽视了常态的教学。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回归常态则是相对于“观摩课”“示范课”“公开课”而言的,是一种平日教学中常见的课,是一种靠老师的嘴和粉笔完成的课,是一种原生态的自然课,也是一种最讲究实效的课。
一、小学语文常态课的特点
1.以学生为主体
课文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常态语文课”让学生学会整体把握,以学生为主体,这是基于阅读的需要,也是为写作打下扎实的基础,更是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习惯和方法等方面素质发展的需要。针对具体的课文,学生在整篇读的基础上可以片段读、语句读、反复读、重点读等,多种方法灵活运用在语文课堂中,把有效的阅读自主权还给学生,把充分的阅读时间还给学生。
2.工具性、基础性和知识性
“常态语文课”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非语文、泛语文的东西渐渐退出语文课堂,工具性、基础性、知识性明显回归基础教育,积累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如识字、写字、朗读、背诵重新进入课堂,具体落实,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3.强调方法指导
“教无定法,重在得法。”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灵活机动地使用教学方法,从而达到优化课堂的效果。在新课程标准中,“过程和方法”是三维目标之一,“常态语文课”更为强调“过程意识”和“方法意识”。
二、把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常态,追求实效性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研的核心。如何把常态课打造成生态课堂、绿色课堂乃至有生命的课堂,达到实效性的目的,这是语文教师教研的主攻方向。
1.明确“教什么”,还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人们对“双基”的理解也开始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与定位,并赋予更具时代特征的内涵:不只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与时俱进,还应当包括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对知识的渴望,精神的探索、真理的坚持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些都是新时期为学生全面打好基础的基本内涵,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这一内涵必须立足于“真实”的课堂教学:体现在学生从模糊不懂到清晰全懂,失败到成功的过程之中;体现在教师真诚的循循善诱、严格要求和规范训练的方法之中……“真实的学习过程”,已成为课改一线的最强烈的呼声。
2.明确“怎么教”,给学生实践的机会
古人云:思而不学则殆,这同样适用于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真正的“语文实践”是在广阔、开放视野下的进行听、说、读、写等多方面的综合训练的过程,是对文本的合理的开发与重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巧用文本,依据文本特点去进行合理的开发与重构,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3.明确“教得怎么样”,讲究高超的教学艺术
课堂教学也是一种艺术,它包括组织艺术、引导艺术、顺应和同化艺术等。讲究高超的教学艺术,能使学生学得扎实而又轻松愉快,使学生陶醉于一种艺术享受的教学,从而留下难以磨灭的美好回忆。语文教学需要教师运用一定的教学艺术把语文教学生活化、综合化、生态化,指向学生精神、心灵、生命情感。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在“实”字上下工夫,必须注重常态课的研究。让常态课在回归中升华,让语文因常态课而尽显无限的魅力,这是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现如今都应努力完成的一个新课题。
参考文献:
[l] 李建平.课程专家解读新课程“双基”内涵 [N].中国教育报,2004-03-29(2).
[2]王芳亮. 影响教师自评有效性的因素分析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3).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会师镇回民小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常态;实效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教师都追求教学方法的改革,往往忽视了常态的教学。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回归常态则是相对于“观摩课”“示范课”“公开课”而言的,是一种平日教学中常见的课,是一种靠老师的嘴和粉笔完成的课,是一种原生态的自然课,也是一种最讲究实效的课。
一、小学语文常态课的特点
1.以学生为主体
课文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常态语文课”让学生学会整体把握,以学生为主体,这是基于阅读的需要,也是为写作打下扎实的基础,更是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习惯和方法等方面素质发展的需要。针对具体的课文,学生在整篇读的基础上可以片段读、语句读、反复读、重点读等,多种方法灵活运用在语文课堂中,把有效的阅读自主权还给学生,把充分的阅读时间还给学生。
2.工具性、基础性和知识性
“常态语文课”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非语文、泛语文的东西渐渐退出语文课堂,工具性、基础性、知识性明显回归基础教育,积累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如识字、写字、朗读、背诵重新进入课堂,具体落实,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3.强调方法指导
“教无定法,重在得法。”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灵活机动地使用教学方法,从而达到优化课堂的效果。在新课程标准中,“过程和方法”是三维目标之一,“常态语文课”更为强调“过程意识”和“方法意识”。
二、把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常态,追求实效性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研的核心。如何把常态课打造成生态课堂、绿色课堂乃至有生命的课堂,达到实效性的目的,这是语文教师教研的主攻方向。
1.明确“教什么”,还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人们对“双基”的理解也开始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与定位,并赋予更具时代特征的内涵:不只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与时俱进,还应当包括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对知识的渴望,精神的探索、真理的坚持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些都是新时期为学生全面打好基础的基本内涵,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这一内涵必须立足于“真实”的课堂教学:体现在学生从模糊不懂到清晰全懂,失败到成功的过程之中;体现在教师真诚的循循善诱、严格要求和规范训练的方法之中……“真实的学习过程”,已成为课改一线的最强烈的呼声。
2.明确“怎么教”,给学生实践的机会
古人云:思而不学则殆,这同样适用于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真正的“语文实践”是在广阔、开放视野下的进行听、说、读、写等多方面的综合训练的过程,是对文本的合理的开发与重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巧用文本,依据文本特点去进行合理的开发与重构,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3.明确“教得怎么样”,讲究高超的教学艺术
课堂教学也是一种艺术,它包括组织艺术、引导艺术、顺应和同化艺术等。讲究高超的教学艺术,能使学生学得扎实而又轻松愉快,使学生陶醉于一种艺术享受的教学,从而留下难以磨灭的美好回忆。语文教学需要教师运用一定的教学艺术把语文教学生活化、综合化、生态化,指向学生精神、心灵、生命情感。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在“实”字上下工夫,必须注重常态课的研究。让常态课在回归中升华,让语文因常态课而尽显无限的魅力,这是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现如今都应努力完成的一个新课题。
参考文献:
[l] 李建平.课程专家解读新课程“双基”内涵 [N].中国教育报,2004-03-29(2).
[2]王芳亮. 影响教师自评有效性的因素分析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3).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会师镇回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