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语篇信息支架 助力学生语言输出

来源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课程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rd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小学高段对话教学为例,阐述如何引导学生有效捕捉语篇信息,促进学生的语言输出:分析教材的信息内容和基本结构,利用Let’s try部分的录音材料,通过信息预测、示范信息支架的搭设,从而助力学生语言输出;通过问题引领、小组合作整理信息支架,让学生感知信息、捕捉信息,从而促进学生语言输出;通过思维拓展、新建支架,从而引导学生创编对话、综合运用语言、实现交际。
  关键词:小学英语;对话教学;信息支架;语言输出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20)31-0046-05
  PEP小学高段英语教材中,每个单元都包含两个对话教学板块。纵观教材,不难发现,高段的对话教学中语篇的篇幅增加了,语言难度也提升了。同时,随着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和知识储备的增加,高段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对话教学如果仅仅停留在让学生跟读模仿、角色扮演、挖空练习,已经难以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
  提升“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等核心素养是小学英语课程的基本目标、核心目标。《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课标)二级目标中明确指出:学生能积极运用所学的英语进行表达和交流;对所学的内容进行主动练习和实践;对熟悉的个人或家庭情况进行简短对话等。对话教学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学生使用语言表达思想并进行沟通交流的重要渠道。教师在设计对话教学时,要关注学生的语言输出,进而促进其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基于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仔细研究了小学高段对话语篇,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学习规律,在分析和掌握对话语篇信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主动整理、建构和输出信息,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笔者将结合PEP教材小学高段英语对话教材,谈一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如何引导学生捕捉语篇信息,促进他们有效地进行语言输出。
  一、分析教材,示范支架
  语篇是教学的基础,严格意义上任何教学内容都是语篇。我们要把握语篇的结构、内容、语境、语用目的等,基于此进行教学。因而,笔者在对话教学中,首先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分析。因为对话教学重在对语言信息进行输入、建构和输出,所以笔者重点从语篇的内容、语言结构、文本结构等对文本进行分析,并阐明笔者是如何利用Let’s try部分给学生示范语言支架的。
  示范环节中,笔者在分析对话文本教材的基础上,利用Let’s try部分进行信息捕捉、支架构建及示范运用,这个过程主要分为三个流程:预测信息、构建支架、交流信息。
  (一)利用Let’s try,进行预测
  小学高段对话板块的前面都有一个Let’s try部分。本部分的Let’s try主要预先呈现了文本的主人公“Mike和Xiao Yu”。语篇谈论的是Mike的叔叔的情况,而此部分谈论的是Xiao Yu的叔叔的情况。笔者围绕Xiao Yu的叔叔以“What does he do? Where does he work? How does he go to work”句型让学生展开信息预测,然后让学生听音进行验证。
  这样做可以激活学生的语言思维。同时,这部分的语言信息与下面的对话文本信息基本结构相似,可以在语言上起到铺垫作用。
  (二)利用思维导图,构建信息支架
  在学生预测并通过听音验证语言信息的准确性的基础上,笔者利用思维导图,给学生示范建构了一张Xiao Yu叔叔的信息的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给学生建构一个完整的网状信息流程图,可以帮助学生展开知识的梳理,进而进行关键信息的建构。
  (三)利用示范支架,进行师生交流
  在支架搭设的示范阶段,笔者在建构示范信息支架后,与学生进行了信息的交流。
  这样做,笔者可以逐步引导学生对语言信息进行输出。
  示范环节中,笔者同样在分析对话语篇的基础上利用Let’s try部分设计了三个流程:预测信息、构建支架、交流信息。
  首先利用Let’s try部分內容,呈现主人公Sarah, Mike和Wu Yifan。随后,笔者引导学生围绕Sarah的假期进行预测:Where did she go?How did she go?What did she do?最后让学生听本部分的录音并进行信息的验证。
  接着,笔者利用思维导图,给学生示范建构了一张Sarah的旅游信息的思维导图。
  在此基础上,笔者利用思维导图与学生展开交流,利用支架不断激发学生的语言输出。
  二、阅读教材,整理支架
  苏格拉底说过“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意思就是要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存在于学生内心的知识激发出来,并引导学生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并最终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课标也提出:要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而,笔者在分析教材并对学生进行支架示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感知语篇信息、整理信息支架并在支架的帮助下进行学习体验。
  (一)问题引领,初步感知
  针对第一部分两个对话语篇,笔者在前期分析的基础上明晰了文本的框架结构,并针对两个语篇精心设计了问题,引领学生初步感知了两篇对话的信息:
其他文献
摘 要:教师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还要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通过创设散发生活气息的情境、品读富于“情感韵味”的语句、表演感受“身临其境”的真实、续编激活“创意无限”的想象等策略,达到语篇以情动人的目的,让学生主动、快乐地学习英语。教师走进生活才能让学生走进生活,调动学生的各项功能感官,设计深挖主题意义的活动,实现英语课堂的情感升华。  关键词:小学英语
内容提要文学在塑造国家形象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较之新闻媒体、政治经济以及国际关系领域所展现的中国形象,当代文学塑造的中国形象具有较高的价值信任度和可接受度。莫言的作品关注当下题材,在对外传播中建构了批判和反思的中国形象。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及获诺奖后西方媒体的评价,折射出中国文学对外传播中的西方想象中国问题。  关键词当代文学对外传播中国形象莫言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
内容提要对于蒋庆,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以标签化的方式来理解他,认为他是一个原教旨主义者、以鼓吹传统性来对抗现代化及与现代化相关的现代性。蒋庆的某些动作也似乎在加强人们的这一看法。其实,在现代与复古之间,蒋庆并不只站在哪一方,更多的是在二者之间纠结与矛盾,蒋庆未必完全反现代性,因为他意识到现代化不可阻遏,但又试图通过阐扬“传统性”的复古方式来改变现代性。因此,从蒋庆的复古态度、对现代性的思考以及是否承认
摘 要:互联网背景下的智慧校园建设借助了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师生互动方式、家校沟通方式以及互动机制的变革,构建起学校、教师、家长“三位一体”的良性认知与互动,最终达成教、学、评的最优化。以石家庄市国际城小学的智慧校园建设为例,探讨互联网背景之下的小学课程改革与实践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改革;互联网 ;智慧校园  中
[摘 要]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课堂提问的重要性、科学性和艺术性。课堂提问,是我们实行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课堂提问要因文置问,因人设问,讲究提问的角度、技巧、方式与学生的个性心理,从而达到课堂提问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提问艺术;举例论述  课堂提问既是一门教学艺术,又是一门教育科学。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问,是我们实行启发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平淡的提问,使学生毫无
摘 要:语篇是教材的核心内容,是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载体。语篇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创设具有情境性的“生活性问题”引发文化认知冲突,基于“进阶式问题链”驱动学生思维发展,延续“语篇问题情境”迁移运用所学知识,全方位地感知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  关键词:小学英语;阅读教学;语篇教学设计;问题情境;思维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
摘要:“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有着重要地位和应用价值,借助“解决实际问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多种学习能力。教师从研读课标、解读教材、研究习题、研究教法等方面着手,才能更好地在教学中,理解和把握教材,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发生,从而锻造学生思维,直指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品质;解决实际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
[摘要]教育是一门艺术,它不但要教学生掌握知识,还要教学生如何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不断地反思,找出成功与失误之处,不断改进,促进教学水平提高,更好完成“教书育人”这一神圣使命。  [关键词]初中物理 ;反思;育人  初中学生慢慢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加上细心专心,往往能把生活、自然和物理知识联系起来。通常能把从自然、生活中得到的经验,运用到物理知识的学习上来,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进而
[摘 要] 学校民主管理就是落实以人为本,强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民主决策,促进学校和谐、科学的发展。推进学校民主管理进程需要讨论通过有关制度,不断强化制度意识;认真落实教代会提案,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关键词]教代会;制度;民主;管理  教职工代表大会是学校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加强该项制度的建设,是落实以人为本,强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民主决策,促进学校和谐、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为此,学校要积
内容提要 王阳明首先以“知”说“万物一体”,认其当从“感应之几”上看。感应之几有二用:一方面一气流通,正是万物一体给出了人在天地之间的位置;另一方面,圣贤有分,人对万物的普遍的恻隐顾惜之情成为万物一体的开始。他也看到,二用又必归一几:“才能之异者”悲天悯人的救世热忱,与“才质之下者”各随其分的尽职精神,二者的搏斗、协调,只能指向人性的陶冶和养成。作为一种理论,王阳明的万物一体说实质上是一种事关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