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文教学中阅读对写作的影响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yiwen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代文人,常随性而作,随情而发——怅然寥落、欢欣鼓舞之时,大笔一挥,佳作便随之而来。今之学生经常感到肚无墨水,难以下笔。面对作文,“谈虎色变”,惊恐不已,哀声连连,恨不能就此与之断绝一切关系。根据调查显示,学生在面对作文时,80%感到难以下笔,不知从何切入,表达不顺畅,行文不流畅;10%勉强着笔,写出的作文往往空洞无物,语言贫乏;只有10%能够从容下笔,在行文中不乏文采。由此看来,如何引导学生走出作文困境,写好作文,仍是万古长新,仍需“长城历史的时光”。
  想写出好文章,与平时学生的读书体会、语言积累是分不开的。总体说来是在读、思、观、用的长期实践中训练培养出来的。这里所说的“读”是对语言、词汇、语法、修辞的积累;“思”是对知识精华的消化、吸收;“观”是对写作素材的挖掘与搜集;“用”则是思想和智慧火花的迸发。四者相互紧扣,缺一不可。只有让学生充分掌握这四者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并不断付诸实践,学生的作文能力才能得以有效提高。其中,语言的积累是首要条件。
  写作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见。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明白顺畅,辞彩优美,生动形象,而有富含深刻韵味的文章是很能吸引别人的注目。而想把作文写好,最基本的就是要增加语言知识的积累。阅读教学是学生积累语言的主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千方百计让学生识记课文中的妙词佳句,品味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懂得作者是怎样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这是学生写作时的语言源泉。调查显示:90%的学生对阅读很有兴趣,但只有30%的学生会自己去阅读;而这30%中的90%喜欢阅读玄幻小说、武侠小说,或者是安妮宝贝、郭敬明的书,他们并不喜欢名著,也不了解文学史上地位颇高、影响甚深的作家。但是,有80%的学生认为增加阅读对于提高写作水平有很大意义。确实,阅读和写作两者相互促进。读写比翼齐飞,方能鹏程万里。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可见阅读与写作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可以使我们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提高文学素养、摄取间接的写作素材;写作则是阅读能力的检测。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读和写是互相渗透,不可分割的。
  阅读还可以吸取和丰富写作材料,拓宽学生的视野。古往今来,包罗万象,古人的生活、外国人的生活、不同民族人的生活都可以通过阅读来了解。有些文体,如历史传记、文学评论等的材料主要来自于相关的资料和典籍,很显然阅读是获得这些材料的唯一途径。即使那些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文章,甚至以虚构为能事的文学作品,也可以从过去的文章或作品中汲取有益的营养和借鉴。“必尽读天下之书,尽通古今之事,然后可以放笔为文。苟其不然,则胸中不能无碍,胸中不能无碍,则笔下安能有神”。(万斯同语)
  书读多了,耳濡目染,便会懂得文章做法。“多读乃借人之功夫”。(唐彪语)这里说的“功夫”,就是指别人的写作方法。读多了,写多了,仿的次数也就多了,慢慢就会变成自己的方法,并且能有所改进和创造。读书可以丰富词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阅读名家名作,可以学习和丰富词汇,知晓各种句式,掌握规范化的语言,提高运用语言的技巧。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学生必须调动情绪,意志力的参与和心智的投入,只有这样,读的吸收才能辅助到写的倾吐上来。阅读对写作能力提高的促进作用是一个间接的过程,即通过阅读“吸收”的东西,要经过一个长期的“消化”,形成自己的语感、思想情感、人生修养等,这样才能对写作产生影响。
  古人曾说:“读书如销铜,作文如铸器,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想“逸于作文”,就必先“劳于读书”,读万卷书。那么,在阅读中应该怎样,才能有助于写作水平的提高。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要靠自已的力,自己能办到几分务必办到几分,不可专等老师给讲解,也不可专等老师抄给字典、辞典上的解释,以及参考书上的文句。直到自己实在没法解决,才去请教老师或其他的人,因为阅读是自己的事,象这样专靠自己的力,才能养成好习惯,培养真能力。”首先要读好课内的书,语文课本里许多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一定要反复诵读,反复领悟,一定要读熟、读懂、读透。读的时候不要先看参考书,不要依赖或盲从老师的讲解,而要坚持自读、自解、自悟、自得。除了课本外,还要拓展课外阅读,接触各种健康读物,可选语文课本上所选的著名作家的作品读起,广泛涉猎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和诸如《读书》、《随笔》、《读者》等课外读物。
  在阅读的时候要多多思考,不要停留于看故事本身,最好是精读名著。在有感想时,写下读书笔记不能迟疑,否则放下书本,再找即难。书面记忆是必要的,因受时间精力等方面的限制,只靠脑子记忆是不行的,这可以加强书面表达,也可以挖掘思想深度,增强思维的灵活性。要背下阅读中出现的优美词句、段落;或者是格言,或者是哲理性很强的句子,细细琢磨,在今后的写作中适当运用,增加文彩。随身带个小本子,随时随地把最有感触或有趣的情节记下来,通过回忆把最感兴趣、印象最深的部分写下来。凡是学生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可以记下来,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关键是要有随时记录的意识,记下对人、对事、对物的见解和点滴感受。
  “万卷山积,一篇吟成”。饱览诗书,对于写作来说,意义非凡。调查显示:阅读经验丰富的学生,文章比同龄人更有文采,更有深度。正所谓“腹有诗书文自工,胸藏万卷任吞吐”,要写好作文,就必须大量阅读。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语文教学中,要以人文精神为支点,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道德素质和审美素质,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迅速成长,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语文教师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而且要弘扬古今中外的优秀道德品质,肩负着双重的任务。除此之外,在语文教学中还应顾及美育对人格塑造的重要作用,深入到美育实践中去。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素质教育 心理素质 道德素质 审美素质    国家教育部提出了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
渠道防渗施工技术对于整个水利工程的建设具有很大的影响,因而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对渠道防渗施工技术也有固定要求,为更好地制定施工方案服务。本文通过对渠道防渗施工技术进行
不管何种语文教学模式,都应建立在学生能够接受这一根本原则基础之上.一方面,要立足学生,建立行之有效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方式和技巧,逐步让学生接受,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
高中是基础教育的最后一个学习阶段,12年的基础教育就要宣告全部结束了。让高中三年的语文学习丰润和生动起来,成为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文谈几点策略。  一、转变角色,轻松驾驭课堂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教师可充当多种角色,把课堂这个舞台让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教师要转变角色,轻松驾驭课堂,让课堂气氛活跃。我认为,老师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1.以指导者的身份出现。在传统教学中,我们以解读文本为
生成性是当前新课程在教学展开过程中提倡的新理念,它是针对传统教学的弊端而提出的。特教战线上的教师同样沐浴在课程改革的春风中,也要改变过去那种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的教
摘 要: 语文课堂教学既要有预设又要有生成,没有生成,课堂就是封闭僵死的操练;没有预设,课堂就是胡乱无序的盲动。于是,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辩证关系,就成为新课程中的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重构教学预设、催化课堂生成、寻求动态平衡是做到语文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和谐统一的良策。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教学预设 动态生成 和谐统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教师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主动发展、个
期刊
教师的天职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即教书育人。怎样教书育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一直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小学教师的培养对象就像一块未经琢磨的玉石,教师共同进行加工,才能打造出瑰丽的玉石,教育在此就是琢磨的过程。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德育的教育必须渗透在传授知识之中,这样才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有色有味、有趣有情、极具实效的教育。下面我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谈一些看
传统小学语文教学成效低下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的教育理念不够创新,墨守成规,不能以与时俱进的态度对待整个教育教学工作,如师生关系冷淡、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模式单一、教学空间狭隘等。我针对这些方面的不足进行了探究与尝试,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营造积极的情感氛围  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到各种情感因素对教学活动的影响。积极的情感有助于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小学语文学习活动之中,反之,消极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因此,在近几年的教学活动中,我努力改变以往的做法,把学生放在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充分让他们展示自身的才能,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变以前的被动学为主动学、呆板学为灵活学、苦学为乐学。正是有了这种思想作前提,我在教学中较好地把讲读课文和朗读训练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