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ozenCisc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的天职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即教书育人。怎样教书育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一直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小学教师的培养对象就像一块未经琢磨的玉石,教师共同进行加工,才能打造出瑰丽的玉石,教育在此就是琢磨的过程。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德育的教育必须渗透在传授知识之中,这样才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有色有味、有趣有情、极具实效的教育。下面我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谈一些看法。
  一、思想教育必须放在语文教学的首位
  语文教师必须把思想教育放在第一位,并要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依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爱国教育、传统教育,使之从小就懂得做人的道理。这样从我做起,从小做起,必能为他们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学语文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儿童,他们知识面窄、贪玩、好动,但心灵纯洁、好表现、喜问、喜听、争强好胜。根据这些特点,在教学时就要善于引导,讲课要考虑到主动、形象、有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使其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个性。
  孩子们都希望被表扬,表扬会使他们更加自尊自荣。因此,我常用激励性的语言。而对于犯错误的学生,我在处理时更是十分慎重。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还是教育的主体,在思想品德教育上,学生的主体作用要表现在自我教育、自我养成上。对学生的德育要求就是规范学生的行为。在教低年级时,我十分注意从懂得入手,让其知道自己是中国人,知道国旗、国歌、国徽、首都等,懂得少先队的基本知识;在教中年级时,我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国家和民族知识的传授,使其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从而使他们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在教高年级语文时,我十分注重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国家性质教育和党的方针政策的教育和社会主义建设辉煌成就的教育。这样就使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环环紧扣,连贯地得到落实。
  二、思想教育要体现在语文的教学活动中
  小学阶段是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的最佳时期,教学中的满堂说和脱离实际、枯燥无味的空洞说教,不但不能激起学生兴趣,反而会使他们厌恶。只有把知识与趣味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受到启发,达到较好的效果。德育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系统工程之一,强化小学德育教育工作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首要任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正确处理德育和教学的关系,做到寓德育教育于知识教学之中,使二者融为一体,把握教材的思想性,遵循德育教育的阶段性特点,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意组织活动的实际性,长期坚持,必定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思想教育体现绿色批评的魅力
  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不少教师会感觉到现在的孩子自以为是,对学习越来越厌烦,即使做错了事,也听不进老师的批评,表现出很强的逆反心理,由此感叹: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师生愈加难以沟通了。试问:这是谁的过错呢?
  “爱之愈深,责之弥切”。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错误或者存在不足之处是在所难免的,教师采取批评或严厉的点拨教育方式在实际教育中也不失为一种必要的教育手段,但是要切记批评委婉化、幽默化、具体化、效果化,应如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让孩子们在不失自尊的情况下,在朋友式的交谈中,意识到错之在、错之害,引起心灵的震撼,受到良好的熏陶。反之,批评若如暴风骤雨,损害到孩子的自尊,孩子出于本能自然产生反感、抵触情绪去维护自己那所谓的尊严,这样就不利于交谈和教育,不可能触及孩子的灵魂,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同时也不利于教师的自身形象树立,最终影响到师生关系,危机孩子的身心健康。
  时代呼唤绿色,教育渴望绿色。时不我待,何不改变暴风骤雨般的怒斥,在批评中引入绿色,使批评的教育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呢?绿色批评方式的教育创新、实施,不失是改变学校师生现状,促进师生之间产生共鸣,使孩子受益、老师受尊敬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使我们的批评教育满园翠绿,充满魅力呢?
  1.使教师宽容、豁达化。
  我们要用一颗宽容和仁爱的心看待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失误、过错和不足。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担任一所小学的校长时,发现一个男同学拾起一块砖头想砸另一位同学,他及时制止该违纪行为后,宽容地从听话、守时、正义、知错四个方面看到孩子行为积极的因素,并为此给这位学生四颗糖果以示对孩子良好品质的奖励,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为后人称道。当代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老师采用“唱一支歌,做一件好事,写一份说明书”三种方式豁达、宽容地对待学生出现的错误,使做错事的孩子受到正面教育,在以后的道路中受益匪浅。陶行知先生和魏书生老师的成功教育无不在于有一颗宽容、豁达的心,一颗尊重、理解学生的心。所以这些带着满眼绿色的宽容和豁达的“批评”,使得桀骜不驯的孩子驯服,变得懂事、乖巧,使得教师的人格魅力在学生面前得以充分展示。
  让我们用爱、用一颗宽容的心来对待学生,让学生们在“绿色批评”的细雨下成长,使师生之间少一点冷漠,多一份理解;少一点失望,多一份亲切;少一点苛责,多一份信心。让我们的孩子不再自卑、恐慌、失望,取而代之的是自信、镇定、充满希望,显得朝气蓬勃。
  2.把行为艺术化。
  记得我在念初中的时候,班主任是位年轻而又漂亮的女老师,一次她刚到教室门口,一只畚箕迎头就从门头砸在身上,全班哗然,继而鸦雀无声,捣蛋的那名同学目瞪口呆,心里忐忑不安,想着一场暴风雨就要来临了。谁知,只见那位漂亮的班主任眨眨眼睛,弹弹衣服,什么也没讲,就接着讲课了。她用自己的沉默、宁静、宽容教育了我们,使我们懂得了时间的重要、调皮的无知、豁达的高贵。自那以后,那名犯错误的同学,一改往日的调皮捣蛋,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让学生体会文章中的思想内涵,领略作者的思想境界,感受文章的魅力,教师就要采用恰当的教育教学方式,把思想教育内容科学地、灵活地融入到教育教学过程中,把思想教育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任务来完成,结合班级和学生的实际,有目的、科学地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养成良好的习惯。
其他文献
韩礼德继承和发展了以弗斯为首的伦敦学派的学术思想,于1961年正式提出阶和范畴语法理论框架,并将这个理论模式发展成系统语法,1968年又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功能部分,他的理论逐
一提到大篷车,很多人首先就是想到的印度电影《大篷车》,而纪录片之所以用《我们的大篷车》命名,也是想展现当代生活中一种新的“大篷车”那种边走边唱、边走边演的艺术。200
新课标的指导思想之一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新的教学理论既像过去一样重视语文能力,又重视人文素养,将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起来,也就是说语文作为工具,既要教会学生表达思想,又要在审美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关于“人文”的解说,可谓众说纷纭,我们通常所讲的人文包含以下内容:  1.强调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即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选择、追求和关切。  2.追求心灵的完整性。  3.追求人的
摘 要: 在语文教学中,要以人文精神为支点,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道德素质和审美素质,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迅速成长,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语文教师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而且要弘扬古今中外的优秀道德品质,肩负着双重的任务。除此之外,在语文教学中还应顾及美育对人格塑造的重要作用,深入到美育实践中去。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素质教育 心理素质 道德素质 审美素质    国家教育部提出了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
渠道防渗施工技术对于整个水利工程的建设具有很大的影响,因而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对渠道防渗施工技术也有固定要求,为更好地制定施工方案服务。本文通过对渠道防渗施工技术进行
不管何种语文教学模式,都应建立在学生能够接受这一根本原则基础之上.一方面,要立足学生,建立行之有效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方式和技巧,逐步让学生接受,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
高中是基础教育的最后一个学习阶段,12年的基础教育就要宣告全部结束了。让高中三年的语文学习丰润和生动起来,成为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文谈几点策略。  一、转变角色,轻松驾驭课堂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教师可充当多种角色,把课堂这个舞台让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教师要转变角色,轻松驾驭课堂,让课堂气氛活跃。我认为,老师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1.以指导者的身份出现。在传统教学中,我们以解读文本为
生成性是当前新课程在教学展开过程中提倡的新理念,它是针对传统教学的弊端而提出的。特教战线上的教师同样沐浴在课程改革的春风中,也要改变过去那种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的教
摘 要: 语文课堂教学既要有预设又要有生成,没有生成,课堂就是封闭僵死的操练;没有预设,课堂就是胡乱无序的盲动。于是,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辩证关系,就成为新课程中的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重构教学预设、催化课堂生成、寻求动态平衡是做到语文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和谐统一的良策。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教学预设 动态生成 和谐统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教师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主动发展、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