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课程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haoguohuif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文课堂教学既要有预设又要有生成,没有生成,课堂就是封闭僵死的操练;没有预设,课堂就是胡乱无序的盲动。于是,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辩证关系,就成为新课程中的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重构教学预设、催化课堂生成、寻求动态平衡是做到语文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和谐统一的良策。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教学预设 动态生成 和谐统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教师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因此就十分关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部分教师认为:只有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东西,才是精彩的东西。如果教师课前的主观预设多了,那么课中动态生成就会很少,学生的主动发展就难以落到实处。还有不少教师简单机械地解读“生成”,从而将“预设”完全摈弃,在“开放式”的课堂里偏离教学目标,偏离文本,一味地追求“生成”,导致旁逸斜出,无谓争辩。这些漫无边际的“生成”,表面上看起来课堂上热闹非凡,但掩盖不了教学实质的苍白。显然,这种认识和做法是带有片面性的。他们似乎忽视了一个课堂教学的基本常识:课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在上课前必须对未来发生的教学行为有所准备和设计,否则课堂活动就成为无的之矢、无源之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把预设通通斥之为过时的东西显然是有失偏颇的,甚至可以说是犯了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错误。
  课堂教学既要有预设又要有生成,没有生成,课堂就是封闭僵死的操练;没有预设,课堂就是胡乱无序的盲动。于是,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辩证关系,就成为新课程中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本文从三个角度来阐述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
  一、重构教学预设
  传统的语文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师有充分的预设,即精心备课,然后通过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课堂驾驭能力来引导学生进入自己的预设,从而达到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细致地分析这些精致的教学预设,会发现其实质是以认识的逻辑与思维的逻辑来取代审美的规律,以归纳和演绎取代直觉与情感体验。为了尽可能排除不确定因素,教师不仅力图用逻辑的力量来征服学生,而且用逻辑的方法来操纵文本。即使完美无憾的“至文”,也可以用思维的手术刀“以无厚入有间”进行逻辑切割。教师可以当堂演示,也可以指导学生操作。随后便可以让学生感受一堆堆材料,然后分析综合成一些结论(即教学目标)。这样的预设由于过于精细和强韧,成为学生思维与想象的桎梏,使他们在课堂上既役于人(教师)又役于物(教材)。在新课改中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的充分预设,因为这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障,但这种预设与传统意义上的精心备课有很大不同,从预设的出发点到预设的内容都应作重新建构。
  根据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的基本要求,课改的语文教学预设应是基于“生成”的预设,它应凸显出以下三点。
  (一)将落实课程的新理念,如何达到本学科的培养目标,如何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统一的目标具体落实到教学环节中去,进行整体布局和设计。
  (二)具体而周密地设计如何形成新的师生关系,怎样促使学习方式的改变,怎么使学生的学习具有自主、合作、探究的性质,何以使学生主动、积极、充分地发展,从而实现课堂的“生成”。
  (三)教师如何改变教学方式,形成新的教学行为,充分显示自身教学的优势、个性和创造性。
  因此,新课程中语文教学设计应是有弹性、有空白的预设,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它是一种包含着丰富生成性的预设,是一种宽容偶然性和突发性、促成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预设,这是一种能够促进教师和学生共享教学的愉快,不仅有高水平的思维和智力加工,而且有积极的情绪体验和情感高峰的预设。这样的预设,包含着教学生成和教学创造。
  二、催化课堂生成
  尽管生成是“无法预约的美丽”,是无法事先设定或无法预料的,但我们在生成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坐待其从天而降,那种守株待兔式的期待既显得过于消极,又不符合新课程的课程实施精神。幸运只青睐有准备的大脑,“生成只青睐有准备的课堂”。那么除了必要的预设外,教师在这“无法预约的美丽”到来之前会有哪些作为呢?
  (一)弄清楚课堂上哪些时候哪些地方是“生成”的生长点。
  知道了这些,我们就有可能避免在生长点出现时因毫无准备束手无策而白白浪费极好的教育资源。在课堂这一特定的时空生成的生长点主要有这三个方面。
  1.学习困难。学生在学习中出现一些错误,或提出一些他们没弄懂的问题;对错误的纠正和对这些问题的处理是对教师教学艺术的挑战,又是碰撞生成火花的良机。
  2.环境异常。教学中由于教学现场可能出现一些变化,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作相应的调整;另外,有时候会出现一些突发事件,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收回注意力。
  3.灵感闪现。在教学中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灵感,这时候应结合教学实际大胆发挥。
  有经验的教师虽然不能预知课堂教学的何时、教学内容的何处会有生成,但他们能在生长点出现时,敏锐地把生长点催生为生成。
  (二)努力创造有利于生成的外部环境。外部环境主要指互动对话的氛围和动态开放的时空。
  1.营造互动对话的氛围。现代教学理论将教学活动描述为“一种师、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一种思想、观念不断碰撞,精神、情感不断交流,理想、信念不断生成的过程”。的确,互动对话是课堂生成的生态条件。相对于传统教学,对话是师生交往的互动的、合作的的教学,充满着生成的可能性,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和人格魅力。而营造互动对话的氛围,离不开师生间民主平等的关系。没有民主与平等,师生之间是无法对话的。
  2.创设动态开放的时空。课堂教学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程式而固定不变。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和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过程的开放也许会影响某些课时的教学进度或教学任务,但是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这个问题:首先,课堂教学改革,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一个从有序到无序再到有序的过程;其次,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否并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素质,这是学生发展也是教学发展的根本后劲。相反,如果每次学生有了创造的火花,有了有价值的生成,而教师给他的都是失望和不能满足的信息,学生的主动、积极思维的热情就会受到打击,课堂生成就将成为一句空话。所以,当学生有了火花生成时,教师要采取积极的鼓励态度,如果学生的这种火花在课堂上无法进行研究或展开,则要留到课余或其他条件成熟时再研究,而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全程参与和关注,不能简单地布置学生下课之后再研究,然后就不了了之。学生由于受到学识、心理方面的影响,不可能再进行进一步研究,老师课后不参与,一次生成的机会就会消失。而在课堂中能研究的、能放大的,则必须敏感地捕捉和利用起来。因此,要让学生有这样的感觉:无论是在课堂上能深入研究的还是不能深入研究的,只要是我提出来的而且是有价值的,老师都会很重视,而且会和我一起想办法创造条件去进行研究。时间一久,学生的智慧潜能会火山爆发般喷涌出来。这时不让学生去自主研究也不行了。我们追求的也许正是这一点。
  最后,构建生成的内部环境——发展教师的实践性智慧。生成是教学对话情境下师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的超越性获得或发展,这种获得和发展的最关键因素是教师的智慧,它仿佛是足球场上的临门一脚。而这种智慧不是一般的智慧,按现象学教育学大师马克思·范梅南的说法叫“教学机智”,就是教师应对和处理突发状况,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地捕捉和发掘教育契机的能力与素质。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教育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的确,“教学就是即席创作”,教师必须具备教学机智这种能力素质,否则即使有高超的专业学识,丰富的教学经历,也难实现课堂生成。
  三、寻求动态平衡
  预设与生成不是水火不容互相排斥的,相反,处理好了,应该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而要处理好这个问题,实现预设与生成的动态平衡,关键有两点。
  (一)在预设中给生成留足空间。
  教学预设是必要的,因为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但同时这种预设是有弹性、有留白的预设。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的过程,是由学生的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个性等多方面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的,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
  (二)及时调整预设,给生成腾出空间。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课堂上出现了意料之外的情况,老师可以调整预设,给生成腾出空间。这样做也许使原先预设的思路或环节被破坏了,但我们应看到过于追求教学思路的逻辑性、确定性与连续性,为的只是顺利完成教学目标,防止教学过程“节外生枝”或出现断裂。其背后的动机是“在单位教学时间内获得最多的知识”。然而这恰恰使语文学科失去了独特的魅力。语文有确定的一面,也有不确定的一面,逻辑思维的确定性和连续性并不能遮盖“形象思维”的偶然与断裂。其实,只要正视这一点,断裂之处也可以开放出思维与想象的花朵。因此,当生长点出现时,教师就应调整预设,促成生成。这里的调整预设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局部性调整,一种是整体性调整。局部性调整指腾出较短时段处理好预料之外的情况,实现生成,然后迅速回到预设上去,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
  总之,没有课前精心的预设,就没有生成的美丽。我们要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更多地为学生的“学”而预设。既要强调预设,又要不受预设的束缚,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而应在“预设”与“生成”之中找到新的平衡,使“生成”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叶澜.重建课堂教学的价值观.教育研究.教育研究杂志社,2002,5.
  [2]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教育研究.教育研究杂志社,1997,9.
  [3]钟启泉等.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其他文献
3D细胞培养比传统二维培养能更好模拟人体内环境,增加细胞间通讯,还原疾病状态,使生物医学的研究更接近人体真实情况.3D细胞环是一种无支架3D细胞培养结构,具有规则的外形、
海明威的小说向来以言简意赅、耐人寻味著称。无一多余字,对话极具浓缩性。浓缩的都是精华,值得探索,为人所见的往往是冰山一角,《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1.整体印象与细节解读  1.1人际之间的疏离与失谐。  小说名为《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开头场景却给故事抹上凄清寂寥的色彩。读者心中很难产生“明亮”的感觉。  小说开篇至少蕴涵了三个世界:夜深了,早已离去的“大家”是一个世界,影下
韩礼德继承和发展了以弗斯为首的伦敦学派的学术思想,于1961年正式提出阶和范畴语法理论框架,并将这个理论模式发展成系统语法,1968年又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功能部分,他的理论逐
一提到大篷车,很多人首先就是想到的印度电影《大篷车》,而纪录片之所以用《我们的大篷车》命名,也是想展现当代生活中一种新的“大篷车”那种边走边唱、边走边演的艺术。200
新课标的指导思想之一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新的教学理论既像过去一样重视语文能力,又重视人文素养,将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起来,也就是说语文作为工具,既要教会学生表达思想,又要在审美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关于“人文”的解说,可谓众说纷纭,我们通常所讲的人文包含以下内容:  1.强调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即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选择、追求和关切。  2.追求心灵的完整性。  3.追求人的
摘 要: 在语文教学中,要以人文精神为支点,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道德素质和审美素质,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迅速成长,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语文教师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而且要弘扬古今中外的优秀道德品质,肩负着双重的任务。除此之外,在语文教学中还应顾及美育对人格塑造的重要作用,深入到美育实践中去。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素质教育 心理素质 道德素质 审美素质    国家教育部提出了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
渠道防渗施工技术对于整个水利工程的建设具有很大的影响,因而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对渠道防渗施工技术也有固定要求,为更好地制定施工方案服务。本文通过对渠道防渗施工技术进行
不管何种语文教学模式,都应建立在学生能够接受这一根本原则基础之上.一方面,要立足学生,建立行之有效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方式和技巧,逐步让学生接受,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
高中是基础教育的最后一个学习阶段,12年的基础教育就要宣告全部结束了。让高中三年的语文学习丰润和生动起来,成为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文谈几点策略。  一、转变角色,轻松驾驭课堂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教师可充当多种角色,把课堂这个舞台让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教师要转变角色,轻松驾驭课堂,让课堂气氛活跃。我认为,老师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1.以指导者的身份出现。在传统教学中,我们以解读文本为
生成性是当前新课程在教学展开过程中提倡的新理念,它是针对传统教学的弊端而提出的。特教战线上的教师同样沐浴在课程改革的春风中,也要改变过去那种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