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生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与指导策略

来源 :课外语文·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mimim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互联网高度普及的现在,学生的课外阅读呈现出浅显化、碎片化、细窄化的倾向,而这一现象很不利于学生完成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对学生阅读总量的要求。针对这一问题,我认为让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便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着重分析了在小学阶段阅读整本书的重要意义以及在学校中教师应该如何对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的指导。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重要意义;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整本书阅读”思想的提出和发展
  “整本书阅读”是叶圣陶先生语文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20世纪40年代初,叶圣陶先生把“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作为阅读教学目标之一提了出来。在1941年发表的重要论文《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改订》中明确提出:“现在国文教材似乎该用整本的书,而不该用单篇短章……退一步说,也该把整本的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并且,他还从课程、教材、教学等角度对“读整本的书”进行专门论述。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整本书阅读也得到了课程标准制定者和许多语文工作者的重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就明确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就是对发展这一教育思想的最好佐证。
  二、小学生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在小学阶段的三个学段中,第一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如果让学生仅仅阅读教材中的课文,那么课标中对于阅读总量的最低要求是远远达不到的。阅读书籍,尤其是阅读整本书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小学生树立整体观念
  在平时学习中,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语文教材。而教材中的课文大多采用的是文选型的单元排列方式,文章要么是单篇短文,要么是节选片段。这些文章按照相应的顺序排列成册,成了学生在平时需要学习的内容。虽然课文大多选自名著,但是只让学生阅读一篇文章,却很难对名著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例如如果学生仅仅读了《三国演义》中的某一个章节,却没有读整本书的《三国演义》,那么他就不会形成对该名著的整体观念,要弄清楚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就比较困难,对该名著的理解犹如蜻蜓点水,对作者也不会全面了解,这样学生思考问题就会比较片面,不利于学生整体思维的形成。
  再如如果学生仅仅读了《刘姥姥进大观园》这一出自《红楼梦》的片段,在通过师生共同学习后很容易得出封建社会腐朽和黑暗这样的结论,而《红楼梦》本身真正深刻的意义便很容易被学生忽视。因此,阅读整本书,让学生了解一本书的框架结构、来龙去脉,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书籍,也可以避免学生陷入浅显化、碎片化、细窄化阅读倾向,更有利于学生用多角度、有创意的思维方式来理解文章。
  (二)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叶圣陶老先生认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他反复要求“把语文教材当作例子与出发点来教学”,要充分发挥“例子”的凭借功能。“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教本。”教材中所涉及的文章只是为学生提供一个例子,它只是学生阅读习惯养成的一个跳板。学生可以将在课堂中学到的良好阅读习惯(默读、对文章重点部分进行圈点批画、使用工具书等)运用到整本书的阅读中,从而强化在课堂中学到的良好阅读习惯。另外,学生在阅读整本书时往往是因为自己感兴趣或是能从这本书中学到某些知识,他们会主动选择读物,并且能够进行主动阅读和思考。这不同于在课堂上老师的强制要求,在阅读课外读物时,学生是带着一种“我能读”“我会读”的心态来阅读整本书的,即使在阅读过程中遇到自己不认识的字,也会主动利用身边的工具书来进行查阅。因此,可以说阅读整本书,有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三)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只有在不断阅读实践中才能形成与提高,它不仅指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调整自己的阅读速度,也指学生能够看懂书中的内容,即能够抓到书中的重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或者观点,甚至能够给予中正、合理的评价或者产生自己的新观点。整本书的阅读并不同于学生在课堂中阅读的课文,对于单篇短章的课文来说,学生大多采用逐字逐句的阅读方式,生怕错过了一些重点的字词。可是整本书的阅读却大有不同,学生可以根据阅读的内容自由切换阅读的速度,比如遇到书中的重点高潮部分可以选择精读;当到了并没有那么重要的章节时,则可以选择粗略阅读。此外,在阅读整本书过程中,学生不可能不进行分析和思考,通过分析书中的文章段落,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文章中的主旨内容,还能够理解作者、评价作者,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养成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学生能够在小学阶段就养成在读书时能够辩证地看待作者观点这一能力的话,那么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是很有益处的。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提高写作水平
  幾乎每一本优秀的文学作品都蕴含了丰富的语言魅力,这一点为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学生在阅读时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文学作品语言的影响,从而激发学生自身的语言潜能,这就为学生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阅读的文学作品越多,就越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而学生的语言素养又是写作的重要基础。现如今的小学生,只要一提起写作,就感到很痛苦。面对老师布置的写作任务,他们要么就是照抄照搬优秀作文中的作品,要么就是草草了事、不加思考,就算是写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作文,也很少有学生能够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倘若学生在课外时间能静下心来阅读整本文学名著的话,我认为他们也不会如此“谈写作而色变了。”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尤其是阅读整本书对学生来说具有重要意义。那么,既然阅读整本书如此重要,我们又该怎样进行整本阅读呢?下面我就浅显地谈一谈整本书阅读的策略。
  三、小学生整本书阅读的指导策略
  (一)教师的参与
  1.读前引导
  在阅读整本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教师除了要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外,最重要的是要保证每个学生都参与到阅读交流中,尊重每个学生独特的个性、爱好、能力,由学生自己来选择相应的角色,从而步入整本书的阅读中。
  课前导读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过程。例如学生在阅读课外书《长袜子皮皮》时,为了能够激发学生对这本书的好奇心,教师可以这样向学生介绍书中的人物形象:
  有这样一个女孩子,她一个人住在一座大房子里面,有花不完的钱,能举起一匹马,能制服身强力壮的小偷和强盗。
  她的鞋子比她的脚大一倍,脚上穿的长袜子,一只是棕色的,一只是黑色的。她就是—长袜子皮皮。
  我认为有了这样生动的介绍,学生会迫不及待地拿起这本书来阅读了。
  2.读中检查
  如果没有教师的监督和检查,那么有些自制力差的学生往往就不会去阅读教师推荐的书目,而且如果没有教师在阅读过程中的检查,那么班级每个学生阅读的进度都会不一样,这也不利于课后师生的共同交流。那么应该如何对学生进行阅读过程中的检查呢?
  我认为可以选择提问的方式来检查学生阅读的进度:
  例如,可以询问学生:你们读到哪里了?
  哪里是你最感兴趣的地方。为什么?
  你对书中这一人物的看法是什么?
  你在这本书中学习到了哪些道理?
  ……
  通过提问的方式进行检查,相信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进度就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了,这样教师可以调整学生的阅读进度,对阅读进度慢的学生就让他们每天多阅读一些,给他们规定一定的页数,而对于阅读进度快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再细细回味一下文章,在回味之后发现和自己初读文章时有哪些新的理解。教师就好比是衡量学生阅读的一把尺子,如果教师只是把让同学们阅读的书目留了下去,却没有做好检查,那么我认为这样的整本书阅读是失败的。
  3.读后交流
  由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在他们完成了一项老师交给的任务之后,特别是在阅读一本完整的书籍过后,会特别有成就感,他们会想要迫不及待地与家长、教师、同伴交流。教师要能够利用好学生这一心理发展特点。在学生阅读完整本书之后可以开展“读书报告交流会”“读后感撰写”“阅读之星的评比”等许多活动,来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家长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以此加深学生对于阅读整本书的理解。
  其次,通过交流活动,学生能够提高认识。台湾儿童文学作家方素珍说过:“一个人静静地读一本书,是一条线,是自己原有经验加上解读书籍所得的新经验;两个人讨论一本书,是一个圆;一圈人讨论一本书,是一个球,不但能听到除了自己之外的第二种看法,还可能有反面的看法、侧面的看法。”
  有些作品的主旨很深刻,学生在阅读完之后不会完全说出主旨,可是当全班同学把自己对于作品的理解都说出来时,当一个学生在阅读中有不明白的地方时,大家相互帮助、相互取长补短、相互补充,对于提高学生认识来说是有益处的。
  (二)教师的评价
  阅读的评价,要综合考查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关注其阅读兴趣与价值取向、阅读方法与习惯,也要关注其阅读面和阅读量,以及选择阅读材料的能力,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对于整本书阅读的评价,教师要多采取形成性评价的方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阅读的书籍,为学生建立一个阅读成长记录袋,在这个记录袋内记录学生阅读的书目、学生阅读的心得体会、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等等。对于学生在阅读中的突出表现,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另外,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多元化,采用学生自评、家长点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從阅读的兴趣、方法、习惯、阅读量、阅读成果展示等角度对学生进行多样评价。
  无论是从叶圣陶先生阅读整本书这一思想的提出,还是到现在语文教育专家和工作者对于阅读整本书的重视,都可以看出:阅读,特别是整本书阅读,对于正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是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的,如果学生在小学阶段就有着丰富的阅读量,那么这也会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荃.“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价值[J].小学语文教学,2016(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胡圆.初中生“读整本书”的指导策略研究—以初一学生为例[D].杭州师范大学,2016.
  [4]李倩倩.略论“读整本的书”[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5]董菊初.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概论[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8.
  [6]李黎明,辛红.小学教师指导学生整本书阅读的现状及对策[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5(10).
  [7]张瀚.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三个关节点[J].教学与管理,2016(6).
  [8]杨志敏.共读整本书 提升语文素养[J].课程教学研究,2015(8).
  [9]李静. 小学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与应用[D].银川:宁夏大学,2013.
  [10]李怀源. 由叶圣陶“读整本书”思想谈小学整本书阅读[J]. 课程·教材·教法,2009(4).
其他文献
一个成功的班主任,其行为首先表现出的特点是:有理想,爱学生,能为学生的成长奉献出身心,具有做好自己班级工作的各方面的才能。 A successful head teacher, his behavior f
“图文并茂,效果不错!”“设计新颖,内涵丰富,生动见证了支行10年发展历程……”2013年8月20日上午9时许,浙江省宁波银行奉化支行行长办公室,该支行班子成员正通过PPT细细品
还清晰记得刚刚毕业,战战兢兢地走进教室跟学生上第一节课的心情,有种说不出的惶恐,总觉得大学里学的“教学法”派不上用场,“指挥不灵”。于是我静下心来反思,正如魏书生老
16年前当谷歌还在测试阶段,WGSN就在网上开始了趋势预测服务。它能告诉你再过一季连体裤将流行,如果现在不备货可能会错过最佳的销售时机。它也能告诉你,两年后怎样的面料和
高三数学复习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分门别类地归纳、巩固、熟练,使之系统化,更要使学生侧重把握知识的内在规律,笔者根据往年高考试题特色来详谈一下2015年高考数学备
马老师:  你好!  儿子今年5岁,暑假后就上大班了。最近,老师向我们反映,说孩子在集体活动的时候经常走神。我发现孩子在家也有这种情况,做事情不投入,经常是搭了一会儿积木就去画画,画了几分钟画又去看书,看了几页书又要出去玩……孩子的注意力是不是有问题?这样的情况是否会对以后的入学造成不良的影响?不过,孩子也有注意力集中的时候,他每次看动画片的时候就可以坐很久,眼睛一眨都不眨。不知是什么原因?  田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已成为国内外常见慢性肝脏疾病之一,由于胰岛素抵抗在NAFLD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胰岛素增敏剂逐渐成为有前景的NAFLD治疗药物。本文分析总结了近
在新课改已经向纵深发展的今天,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不再新鲜,但是,实践证明,他的确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在《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也中倡导的探究性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
为切实做好“2·13世界无线电日”宣传工作,让无线电知识更为普及,让无线电管理工作更贴近生活、贴近百姓,全国无线电管理机构积极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通过进小区、进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我国中学化学教育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此基础上修订并实施的2011年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肯定了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改革成果,同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