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历史素养的途径

来源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HOC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历史课程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人文性,即“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两部分中,却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并把它作为宗旨和出发点。素养的养成既是个人天赋、勤奋、悟性发挥作用的结果,也是接受外界引导、教育、训练的结果。那么历史素养的主要内涵是什么呢?它所呈现的素养是“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获得的历史知识、能力、意识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其所表现出来的,是能够从历史和历史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富有个性的心理品质”。历史素养是人的一种内在修养,一种影响人们生活的行为,历史素养的培养与历史教学有着直接联系,是历史教学可以承担,也应该承担的任务。所以,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素养,特别是人文性的历史素养是教师的分内之事和不可推卸的责任。
  对中学历史教师来说,教书育人是最朴素也是最崇高的责任了。中学历史教学对学生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树立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大有裨益,还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人文素养的精神富矿。可是如何让枯燥的历史内容变得灵动、具体、丰满而容易为学生理解,关键在于学生对历史人物的理解。
  那么,如何把历史素养培养和学生对历史人物理解联系起来?或者说如何在对历史人物的理解中培养历史素养?
  笔者在日常教学中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讲授,让学生“神入”历史人物,与听起来有些抽象的历史素养融合起来,以期寻求培养学生历史素养的途径,使得历史素养的培养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卡希尔认为,人是符号的动物,有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人性的本质。人既然是符号的动物,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就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符号的精神活动。钱穆先生曾说过:“历史讲人事,人事该以人为主,事为副,非有人生,何来人事?”“历史存在依人不依事,而人则是永可以存在的。”“思想要有事实表现,事背后要有人主持。如果没有了人,制度、思想、理论都是空的,靠不住的。” 历史课固然需要严谨和规范,但是更需要有活灵活现的“人”,否则它会窒息历史的活性和思想的灵性。
  “教学即育人”,没有了课堂中的人,忽视了课堂中的人,历史教学就成了扼杀人性的屠宰场,师生关系就会变得冷漠 ,历史的智慧和思想的力量就会在“无情”中被堵塞、被淹没。无论是史实还是史料如果没有“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感悟和熏陶,就不能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教育价值。让学生“神入”历史人物,是现实生活中人的生存所需的伦理道德素质、心理品格素质,源于学生现实生活中人格发展的需求。学生现实生活中人格发展与历史蕴含情意的融合的过程,是学生感悟历史、完善人格的过程,更是教师享受历史教学智慧和学生发展带来喜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
  让学生“神入”历史人物,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途径之一:历史人物的图片教学。
  若想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就要看准图片中人物的表情和动作,分析背后的历史事件。
  例如,《乔的笑》是乔冠华在联合国欢迎中国代表团大会上仰天大笑的一张照片。外交场合向来是严肃的,外交官做的每个动作、说的每一句话都要经过深思熟虑。乔冠华为什么如此“失态”? 乔冠华的笑是充满自豪,淋漓尽致的,是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恢复了,新中国终于在真正意义上取得全世界的承认,作为这一外交成就的获得的亲历者、见证者,乔冠华在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化作了豪迈的一笑。
  再如,《手持玉米的赫鲁晓夫》这张历史图片,记录的是20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兴高采烈地向外宾介绍他的玉米种植计划。赫鲁晓夫为什么对原产地美洲、喜欢高温的植物如此钟情?一张历史图片就能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斯大林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牺牲农民利益,农业出现粮食危机的情况。如果试种玉米成功,就能解决农民的吃饭问题。
  历史人物的图片教学赋予历史人物以鲜活的生命。人物细微的表情,脑海中展现的历史场景,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在历史课堂中学生跟着历史人物一起感受当时的历史场景,在细微处提高历史素养。
  途径之二:历史人物的故事。
  拿破仑滑铁卢之战后,被流放到厄尔巴岛和圣赫勒拿岛。他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他在岛上做些什么?
  拿破仑上岛时携带大量的书籍,研究当地的地理人文。“轻生乃是懦弱的表现。用这种方式躲避责任,就如同一个赌光了财产的人,我实在看不出有什么伟大之处……自杀有悖于我的原则……活着的鼓手也比死了的国王有价值。”(《拿破仑传》)
  通过拿破仑战败后的历史故事,引导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客观史实,洞察历史变化的奥秘,感受拿破仑的人生追求和处事原则,进而感悟拿破仑精神,最后再让学生“评说拿破仑”,让学生感悟拿破仑精神的力量。历史课堂中历史人物故事的教学使得学生将现实生活中的人格发展与历史事件进行融合,实现历史素养的提升。
  途径之三:历史材料中的历史人物。
  袁世凯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材料一清朝的落幕,帝制的结束,不完全是你死我活的战火把王朝葬送的,而是历史的潮流、民意的力量。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不是完全依靠武力解决一个王朝的归宿的。袁世凯在这一过程中无疑起了重要的作用。”
  ——汤伏祥《谈谈袁世凯与辛亥革命》
  材料二“袁世凯在辛亥革命之后,大杀党人,从袁世凯那方面看来,是一点没有杀错的,因为他正是一个假革命的反革命者。——不久就证明了袁世凯杀人的确没有杀错,他要做皇帝了。”
  ——鲁迅《伪自由书·【杀错了人】异议》
  袁世凯用和平方式推翻了清朝帝制统治,对民国初期各方面的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在辛亥革命中以最小代价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可是袁世凯玩弄权术、破坏民主共和、复辟帝制等当然要否定。在历史课堂中引入历史人物材料重要一点是引导学生对袁世凯做出自己的解读,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养成理性的思维,提升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想象力,体验历史变化。
  历史课堂,有三个“人”,教师、学生、历史人物,教师这个“人”让活灵活现的历史的“人”物站在学生这个“人”物面前,学生先是走近历史,进而走进历史,最后回归现实,所以要让学生明确学习历史的目的、学习历史的方法、学习历史的价值,那就是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回报社会。学生通过基于具体内容的学习,锻炼了善思探究的学习能力,培养了坚强、乐观、向善、互助的性格,陶冶了关注社会底层悲天悯人的情怀。还历史以“人”的主体地位,让历史课堂充满“人性”,让“人”的历史激发和引导“人”(师生)的发展。
  让历史课堂充满“人性”,让“人”的历史激发和引导“人”(师生)的发展,提高历史课堂促进师生发展的教育效益。历史课坚持的课堂是要让学生理解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并从中受到感染、感动和熏陶,而不是灌输、死记硬背历史知识。引入经典架起心与心交流的桥梁,种下思想的种子,做一个有思想的人,目的是回归教育原点,提高历史教育价值。
  总之,人永远是历史的主题,是历史探究的主题,是历史教育的主题。历史课堂中 “人”是永远不可缺少的,不能缺席的。历史课堂失去了“人”的踪迹,就没有了生命活力和尊严,更无人生境界的提升。历史课堂不能缺少历史人物,更不能缺少学生这个“人”,“人”是基于历史的深入对话。学生“神入”历史人物是历史教育终极的价值取向。探寻逝去的“人”的生活轨迹,体会特殊的人生,关注历史人物,关注平凡的“人”,让我的历史课堂变得丰富、丰厚、丰实,变得有血有肉、有情有思、有想有思、有价有值,让我的历史课堂在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历史的素养。
其他文献
今天,全社会都在倡导践行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让我想起我们的课改,新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目标,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体现的也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因此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以新课程的这种理念做支撑,突出新教材的人文性,营造出富有人文气息的教学氛围,让我们的学生快乐学习和成长。  一、把生活体验带进课堂,把所学理论引入生活,指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思想
衡量一堂历史课是否为优质课主要有以下三个标准:一是教学目标是否实现,重难点是否得以突破;二是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突出,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否得到提高;三是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否得到提升,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否形成。做到了这三条,这堂课也就完美了。“设疑、对话、延伸”的教学模式能有效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能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能力和实际解
【摘要】读后续写是一种重要的高中英语教学模式,将阅读和写作结合在一起,既能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又能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一举两得的好方法。教师在应用这种教学模式时,需要重视学生的阅读效果,要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全面性,这样才能在续写时具有连贯性和全面性。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确保用词用句准确恰当,为习作增添光彩。  【关键词】高中英语;读后续写;高效课堂;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单俊
一、教学设计背景分析  史学界的新概念、新方法的提出与应用,形成了更多视角下构建的历史认知。史观亦称史学范式,是观察、阐释历史的角度与立场,在各自的认知结构中形成独特的理解和认识。现今史学界中,对于多元史观的运用日渐成为一种趋势,全球史观、社会史观、文明史观以及现代化史观等逐渐进入史学研究者和教师的视野。  二、教学设计与实施  导入新课: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重要转折点,標志性事件是新航路的
研讀近年来的全国高考试卷,我们清晰地发现,顺应新课改理念,坚持高考改革的正确方向,高考命题在不断完善学科能力的考查。2017年新修订的高考考纲愈加突出了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把握水平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剖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在复习备考中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和提升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这里与大家交流一点我的思考与对策。  一、研读高考真题,帮助学生深刻把握考纲规定的能力
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写到“人生若只如初见”,诗句中淡淡的遗憾,却勾勒出初见的美好。工作多年的初中地理教师们,也许会有这样的感受:每一年都有新生,每一学期都有同轨几个班的课,每次的第一节课都要上好几遍,早就上熟了,没有了新意,没有了激情。可想而知,讲课的老师乏味,听课的学生自然也无趣。初见的美好荡然无存,更不必祈求结局的圆满。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事业,我们的地理教学工作,不仅是
公民教育是指在现代社会里,培育人们有效地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培养明达公民的各种教育手段的综合体。初中思想品德课作为公民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子课程,涵盖了公民教育的许多知识内容,它把“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作为课程的核心,把“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作为课程的基本任务,把“增强学生公民意识”作为教学目标之一。  当前,我国社会上少数人信仰缺失、道德失范、法律意识淡
新课程改革将探究式学习列入了各学科课程标准,其目的在于引发学习方式和教育方式的变革,以凸显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时代要求和国家需要。探究式教学在地理学科教学中应用广泛,学会正确开展探究活动将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笔者就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荒漠化的防治》一课为例,谈谈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探究实效。  一、创设有实际探究价值的探究情境,让学生乐于探究  情境是探究教学的载体,教师不能提供有
【摘要】英语学习活动观可以全面落实学科素养,转换现有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此次研究将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二第二单元Reading部分“An adventure in Africa”作为案例分析,通过文本解读、制订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等方面,深入分析英语学习活动观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希望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学科素养。  【关键词】英语学习活动观;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作者简介】朱蓓燕(197
“主导—主体—主线”三维教学模式,即以教师为主导,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认知水平和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基于学生的认知基础,以学生的思维为教学主线,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自主學习情境,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一、“教”为主导  “主导—主体—主线”三维教学模式强调以教师为教学主导,由教师制定教学策略,有效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