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发现”为“导学案”添彩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f1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的数学学习内容按照“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呈现,以大众化的方式反映重要的现代数学观念和数学的思想方法,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和应用,逐步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强化数学的应用意识,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并产生进一步学好数学的愿望。正是这种新课改的要求给我的数学教学观带来了渐变的影响。下面谈一谈我校的“问题式导学案”模式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的理论基础
  首先以“目标导向教学理论”和“发现法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目标导向指以目标导向和反馈矫正为基本特征的教学体系,是以前提测评,目标认定,导学达标,目标检测为主线的一种基本的有效模式。它强调设疑示标,强化预习,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看书、调查、收集资料,将收获与问题带入课堂,学生带着问题学;教师通过课前导学作业和学生学习的参与过程,对来自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问题概括、总结、补充完善和强化。这样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布鲁纳强调用发现法学习的四个部分,依据发现法的教学程序原理,通过在一些适宜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具体应用,我们确定了发现式研究性学习的四步模式:
  (1)设置情境——提出有挑战性,同时富有吸引力的研究课题;
  (2)演示现象——提供感知材料,背景知识;
  (3)提出猜想——对演示现象进行归纳,提出猜想并构造相应的数学模型(数学化);
  (4)验证猜想——对结论进行证明或修正。
  二、设计的教学理念
  “问题式导学案”教学设计,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关注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关注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关注课堂师生共同成长的互动性。其核心是:根据学生有效学习的需要,以及班级授课的特点,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
  根据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创设由浅入深的问题情境或设置问题台阶,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独立看书、自学、思考、讨论、探究,使学生通过课前自学对教材有一个初步了解,发现问题,完成第一次教学;然后在课堂上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分析问题,完成第二次教学;当堂进行达标测试,及时得到反馈,解决问题,完成第三次教学。这种设计,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供了条件和明确的学习任务,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次数、思考深度得到了增加。具有目标明,方法优,易操作,效果好,适用广的特点。
  “问题式导学案”教学设计既要有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又要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在自主研究学习中找出问题,积累经验;在讨论质疑的学习中解决问题,形成能力;在总结交流的学习中共同成长,拓展创新。促使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从“教会”转到“学会”进而“会学”。
  三、设计的基本环节
  “问题式导学案”教学设计,始终围绕学生学习的自然规律进行全过程设计,充分体现课前、课中、课后的发展和联系,常见的环节有:课前问题预习导学、课堂问题学习研讨发现、课内问题成果初展、典例剖析、课后概念整合、问题拓展延伸。
  1.课前问题预习导学的主要意图。从具体的内容入手,使之问题化,从问题出发设计教学,把握学生固有认识与新现象、新事实的矛盾,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或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发现这一矛盾,引发真正有效的学习活动,真正让学生学有所思,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体现导学的目的。以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为出发点,课前回忆与本节课有关的知识,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主要知识,自主解决教材和教学要求中的基础性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对疑难问题做好标记,能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或在课堂上向老师质疑。
  (1)通过预习问题初步归纳出本课时学习内容的知识点;
  (2)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感知内容、理解内容中的方法及其他相关信息;
  (3)写下自己预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便在课堂教学中讨论解决;
  (4)展示预习成果,交流你的思考及提出新问题。
  2.课堂问题学习研讨发现的主要意图。以分析和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为立足点。课堂上教师不是简单地按知识点顺序进行讲解,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学生课前准备的情况,着重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借助问题的变化和深入供学生进一步思考、探究、交流,引导学生合理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总结学习中的经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平等合作的良好学风。
  一般是从“交流课前准备情况”入手,它的设计意图有两个:第一,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第二,为后面教师与学生对问题的共同探讨做准备。
  课堂问题学习研讨的设计关注的是学生学习中的问题,教师是在学生已经有了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关注学生在学习时的差异,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感受和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设计,在整体感知、合作探究两个方面精心设计问题。使课堂教学内容整合成既有学生自学中的问题解决,又有新问题的研讨交流平台,使学生在深入研讨的基础上拓展和延伸,保证课堂教学时间真正用于学生的有效学习。
  3.课内问题成果初展、典例剖析的主要意图。立足于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和学习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练习和拓展。一般分为“成果初展”和“典例剖析”。“成果初展”不是简单做题,而是根据学生预习的成果和前一环节的点拨,精选、精讲、精练,进一步把知识点进行内化,以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典例剖析”是在研讨中实现“定位提升”。设计的典型例题是预习题中知识点的延伸与运用,并且渗透一题多解和数形结合、类比等思想方法,体现出学生的学习品质是有个性的、真实差异的。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实现知识的迁移、归纳和总结。学生和老师之间相互讨论、相互置疑、相互评判补充,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学生的异质互补,实现共同发展与和谐发展的课堂追求。
  4.问题拓展延伸的主要意图。除关注知识结构、学习方法的总结外,适度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综合其他知识点,实现“知能应用”,便于学生生成完整的知识网络,培养学生展示交流和思辨的能力。
  “问题拓展延伸”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在学案的空白处要写上学后记,关注学生学习后的问题和指导学生有效进行方法、规律等的整合。
  (2)提供一些综合性和实践性的思考题,供学生拓展探究,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3)设计下节课的相关课前学习问题,以及和本节课学习内容有关的辅助资料和信息资源,使课内学习自然延伸到课外,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
  在佛学中,“小乘独善其身,大乘普度众生”。有位专家说过:基础数学在教育上的用场才是“大乘应用数学”。课改的行程“路漫漫”,不管教学采用哪种模式,哪种教学设计,有效性才是检验的标准。随着课改逐渐深入,我们的数学教学观也将是一个不断改进、不断前进的过程。一位专家说过:要想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就要敞开每间教室的大门,敞开每位教师的心扉,相互评论,不断改进。我相信这样的话,因为它散发着我们“草根”的香味。
其他文献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北京市人口急剧增长,旧城已难以承载随之带来的压力,城区范围迅速向旧城外扩展,兴建了许多居民区、大学区和工商业区。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大,出行也就成了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之一。1949年之后的北京公交  1949年北平解放时,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北平公共汽车公司时,虽然在册车辆数为71辆,但只有5辆能开,剩下的66辆全有毛病,残破、没有轮胎、没有底盘,什么毛
期刊
目的:探讨人参皂苷Rg_1配伍乌头碱治疗心肌细胞心力衰竭增效减毒机制。方法:1.大鼠乳鼠原代心肌细胞培养及鉴定。采用胰蛋白酶消化和差速贴壁法培养大鼠心肌细胞,采用α-actinin免疫荧光法进行心肌细胞鉴定。2.人参皂苷Rg_1配伍不同浓度乌头碱对正常大鼠乳鼠心肌细胞试验。采用MTT法筛选乌头碱对正常大鼠心肌细胞的毒效浓度及与人参皂苷Rg_1的配伍浓度,然后在不同配伍情况下,透射电镜观察药物对心肌
摘 要: 求不定积分是求导的逆过程,很多函数的导数好求,但反过来求不定积分往往并不容易,求不定积分的方法很多,分部积分法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很多函数的不定积分可用分部积分法来求.  关键词: 分部积分法 不定积分 分部积分公式  1.分部积分公式  设u(x)及v(x)具有连续导数,则有:  (uv)′=u′v uv′,则uv′=(uv)′-u′v  对上式两端求不定积分有:?蘩uv′dx=uv-
胡小石是开创我国现代高等书法教育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在高校书法教育教学实践中,遵循融碑纳帖、因材施教、以及技法教学与书史、国学教育并重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方法,是“
充血性心衰是一种严重影响病人生命的疾患,我们从离子通道的角度探讨了该病发生时钾通道电流的特征,以期为进一步阐明心衰时的离子通道电流的变化打下基础.主要的工作分为两
3天时间卖出了全村人过去要10年才能做出来的清明果,这是今年3月淘宝网一次“抢鲜购”活动,带给上饶市信州区农民胡冬和的惊喜。而此前,鄱阳农民陈斌参加淘宝网的“四季春晓
EWK是一种中药复方制剂中具有抗癌免疫活性的复方多糖有效部位.为了探明该制剂药效物质基础,对EWK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纯化,并进一步对分离所得成分进行了物理化学性质及
成人复发难治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标准化学化疗效果较差,在晚期的抢救中尤为突出.本文将研究结果分别作为第一次治疗或晚期的抢救进行检查.阴性B细胞前体急性淋巴细
数学是基础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学科之一,中学数学教育应突出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任何一个班级的学生都会随着教学的进行而分成好、中、差几个层次,某些学生对学习数学感到困难以致跟不上成为学困生。只有让学困生走出“困境”,才能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因此转化学困生是每位老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我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积极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与合作者,应想方设法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乐于探索的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探索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创设数学情境呢?  一、创设实际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创设生活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