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模拟考古向公众开放的思考

来源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ie_kar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共向公众开放了三个展区:精品文物展区、模拟考古展区、青铜器复制展区。虽然其中的模拟考古展区正处于试运行阶段,但参观游览的游客络绎不绝,充分表现出了人们对这种室外活动的兴趣。在参观之余,很多游客提出疑问:这种模拟考古会不会让不怀好意的人学会了盗墓?对于这样的问题,我想谈一点个人见解。
  一、模拟考古展区向公众开放的意义
  英国著名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曾说:“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及传播的深度和广度。”
  作为一门探索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学科,考古学重塑了人类对历史的认知,但考古学的发展却历经波折。考古活动和文物研究最初是文物爱好者、历史爱好者和探险爱好者的业余活动,直到20世纪初,考古学才发展为一门专业的学科。随着不断发展,考古学逐渐变得专业化、职业化、权威化,甚至垄断化,因而对历史遗址遗迹的发掘、研究都变成了考古学家的事情,与普通公众不再有任何关系,公众甚至被拒之于考古大门之外,只能间接地通过媒体的零星报道感受考古的神秘和历史的灿烂。
  而如今,随着各种媒体的宣传和报道,以及一些专题节目的播放,如《探索·发现》、《寻宝》、《一槌定音》等,考古和文物收藏逐渐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能通过考古研究体会到文化的传承,从而意识到我们只有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下去,我们中华民族才能壮大,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以,我们要大力开展模拟考古,宣传考古知识,不能因为一些可能发生的盗墓行为,而剥夺公众了解考古知识的权利。公众只有了解了考古知识,才能共同担负起保卫我们民族物质财富的重任。
  值得庆幸的是,人们对历史的好奇和探索并没有因考古学脱离公众而停止。作为一门主要通过研究地下出土的实物资料来探索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学科,考古学反而越来越来受到公众的关注。与此同时,在一些国家,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由于考古发掘和研究的经费来自于社会公众,这就促使这些国家的考古学者放下身段,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让资金的提供者——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了解、理解,甚至喜爱考古,从而支持他们的研究工作。在这种背景下,美国考古学者查尔斯在其专著《公众考古学》(Public Archaeology)中就提出了公众考古的理念。
  自此以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开展了大量的公众考古工作。在21世纪初,我国的一批中青年考古工作者开始尝试进行公众考古实践,他们或翻译介绍国外考古学成果,或著述传播公众考古理念,或开展公众考古教育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中国公众考古与许多近现代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规律一样,虽然是在西方国家的影响下产生的,但一旦获得认可尤其是官方的肯定,其发展速度总是令世界震惊。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我国建设了一大批考古遗址公园,如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洛阳王城公园、圆明园遗址公园等。另外,还有一些遗址博物馆设立了模拟考古展区,深受游客欢迎。例如,北京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模拟考古展区自开放以来受到游客的青睐。近几年,我国许多博物馆,如山东、山西、陕西、河南等地的博物馆都开展了模拟考古这项社会教育活动,模拟考古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的同时,也为博物馆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解决了博物馆的资金困难,可谓一举两得。
  模拟考古就是为了给人们一个最真切的认知。失忆的人认不出自己,失忆的社会也无法把握现在和未来。考古学能帮助我们找回群体记忆,把握发展的方向。如果不重视考古,或者将考古活动边缘化,我们就会遗忘历史。构建和谐社会不仅需要经济建设,更需要文化建设。考古学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一起传承着我们的文化。从某种程度上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及软实力的建设,比经济建设更重要。因此,我们要认识到考古的意义和考古实践的重要性。
  当然,公众考古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是否科学仍存在争议,但作为一种理念,公众考古提醒我们,要想真正地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特别是考古遗址保护起来,必须依靠公众的力量,让公众了解考古、参与考古,进而保护考古。由此可见,向公众介绍国内外考古实践的进展,让更多人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来,是很有必要的。
  二、公众对博物馆开放模拟考古的看法
  以往游客来到博物馆参观时,只能跟在讲解员身后,看着文物静静躺在玻璃展柜里,仅凭听觉和视觉感受文物的价值。这种单一的参观模式缺乏参与性、探索性和趣味性。为了让游客在参观过程中全方位地感知文物,博物馆可以设立模拟考古展区。这样,游客就会感到好奇,从而积极参与其中。
  通过在实践工作中的调查,我发现游客在参观古代遗址时很兴奋,许多游客在参观结束后喜欢去博物馆里的模拟考古展区真实体验一下考古。游客只需花费很少的费用,就可以得到一把小铲和一“方”地,在博物馆里进行“探方”。游客亲自用小铲清除一层层的浮土,找出埋在里面的“宝物”,获得的喜悦是无以言表的。对游客来说,来博物馆既能参观古迹,又能自己动手体验,享受探宝的乐趣,是个很好的选择。更何况,考古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义、很快乐的事情。游客在开始进行所谓的考古之前,要学会使用小铲,每下探一次位置要很准确,不能打偏,对力道、姿势、熟练度要求都很高,这是很专业的知识。在博物馆里面,工作人员会将小铲的使用方法通俗易懂地介绍给游客,把深奥的考古专业知识和神秘的考古过程,转化为游客快乐的体验。这种难得的考古实践,为游客尤其是青少年游客提供了学习的平台,在普及文物知识的同时也在博物馆和游客之间搭建了交流的桥梁。
  三、设立模拟考古展区的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
  虢国博物馆模拟考古展区试运行以来,颇受游客青睐。除了正常的展览活动以外,虢国博物馆还利用这一有限的资源,联合学校共同举办各种模拟考古活动。
  学生对这样的“第二课堂”特别满意。“这地方好玩,还增长了知识”,一位参加过模拟考古活动的学生这样说。学生在活动中可以了解考古基本知识,认识考古工具,学习考古方法,亲自动手寻宝闯关,识别历代典型文物,掌握历史知识。
  看着学生兴致勃勃的模样,一位学校教师感慨道:“以前,学生只能从课本上学习历史知识,很多东西他们无法理解。现在通过亲身体验,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会更深刻、更直观。”
  现实中的考古,其实没有那么简单,不可能像游客那样,一铲子下去好几厘米,考古人员都得拿手铲刮,用毛刷刷,每刮一下最多也就几毫米,甚至更薄。如果挖出文物,要先拍照,然后找专业绘图师画图,确定挖掘位置,最后才能把它取出来。为了保证出土文物的恒温恒湿,需要立即把它存放到密封袋中。
  虽然模拟考古与真正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有很大的区别,但这已经为公众揭开了考古的面纱。我们不期望每个人都能从事考古事业,但至少以后在别人提起考古的时候,他们不会再联想到“盗墓”、“挖宝”、“鉴宝”,反而会自发地向别人介绍什么是真正的考古,什么是真正的考古人的生活,这便是考古走向大众的最坚实的一步。正如他们自己所说,这会像星星点点的火星,点亮整个田野。掐指算来,我到博物馆工作也有十几年的时间了,但以前从未试图对周围的人进行类似的科普。一直以来,我都觉得自己是个很不喜欢表达的人,但在看到游客积极地表达宣传考古的意愿时,我作为一个专业人员更有义务从自己做起。
  模拟考古是用简单的形式向公众科普考古知识,它在公众心中的影响是深刻的,当人们亲手“发掘”出“文物”时,其心灵会受到巨大的震撼。这是兴趣与爱好的延伸,理想与现实的碰撞,更是一次难得的成长经历。这种亲身实践的方式绝对优于任何宣传教育,一定会使他们终生难忘。
  目前,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始设立模拟考古展区,但在这个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①模拟考古不够专业和系统化;②没有真正发挥模拟考古向大众科普考古知识的作用;③辅导人员少,不能及时提供正确的指导。这样实施起来就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对此,我认为开展模拟考古必须规划专门的场地,配备专业的技术人员,制订周密细致的计划、方案,连续、长期地举办活动,形成固定的模式,让人们每到节假日就会想到博物馆有活动,从而使人们养成一种习惯,一有空就要走进博物馆学习。这样一来,模拟考古就能在专人负责、专项资金支持、专业人员辅导的情况下,帮助公众了解考古、认识考古,进而共同来保护我们宝贵的人类文化遗存。F
其他文献
在2017年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中,问题教学得到重视。笔者在本文尝试对历史核心素养视阈下的问题教学实施策略进行初探。  一、问题教学概念界定  问题教学是指教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新课标解读指出,学生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可见,问题教学不仅是新课程精
性别平等是指男女两性在人格、尊严、价值、权利和机会等方面的平等。作为区别于其他物种特性的人的本性,性别平等具有公理性。性别平等教育强调用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方式改变束缚人发展的性别观念和思维方式,促进学生树立性别平等意识,消除性别平等歧视,使每一个生命体都能够实现自我发展。  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应当注重渗透性别平等教育。高中教师应当基于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
高考改革的新趋势必将给基础教育带来一场“深度革命”。包括高中地理学科在内的新课程教学,要逐步走向帮助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度理解。以《地球表面形态》的教学为例,笔者构建多样化的地理深度教学课堂,在生本教育的实践中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教育的真谛。  一、情境激趣,引领思考型课堂  在导入新课上,教师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教师也可以课前“设疑”,课尾“释疑”,让人耳目一新。在导入课前时,教师播放与东北松
师生共读教学模式,指的是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内外阅读和探究与课本内容相关的课外资料,达到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核心素养的目的。以下,笔者以《抗日战争》的教学为例,对师生共读模式进行思考与实践。  根据全国高考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精神,笔者确定《抗日战争》的教学目标为:师生通过共同阅读与探究相关课外资料,让学生了解中国人民在日军铁蹄之下的痛苦生活,体会中华民族奋起抗争的精神,学
历史是人类社会活动轨迹的记载,揭示社会发展奥秘、预示社会前进方向,是人类进步发展的精神动力与资源。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善于借鉴历史经验,充分发掘历史智慧,对于民族进步、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践中,历史学科被边缘化现象明显,历史的教育意义被忽视。  一、被弱化了的历史學科  在现有的教育方针与考试导向作用的影响下,中学历史教学也只好偏离原有的本质,配合应试
深度学习概念最早诞生于人工神经网络领域。深度学习作为一种机器算法,目前已经应用于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方面,极大地促进了人工智能的发展。之后,深度学习的概念从人工智能领域被引用到教育领域。国外的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国内对深度学习的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  一、深度学习的概念  1976年,美国学者FerenceMarton和RogerSaljo在开展关于学生学习过程的实验研究中发表了《学习
2019年江苏高考政治试题坚持立德树人,注重价值引领;坚持能力立意,考查核心素养;关注社会热点,富有时代气息。试卷在保持江苏高考命题特色的同时,又有突破和创新,对于科学选拔人才、深入推进新高考方案下的课堂教学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2019年江苏高考政治试卷特点分析  1.坚持立德树人,凸显价值引领。  2019年江苏高考政治试题,选取与学生密切联系的热点话题,引导学生关注和感悟改革开放40年
一、案例背景  新课程理念提倡“以生为本”,这就要求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自由、民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允许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成熟的或不成熟的看法,引导学生自主质疑、探究及自我生成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知我师 我爱我师》教学内容较浅,没有知识方面的重点与难点,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从内心唤起对老师的敬爱之情,从而培养学生尊敬老师的良好品质,这是新课程三维目标的首要目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利用5—10分钟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作为高中政治教师,也可以借助微课的高人气,录制出高质量的微课视频,激发学生学习高中政治的热情和信心。  一、微课的特点  具有教学时间较短、教学内容较少、资源容量较小等特点。对教师而言,微课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对学生而言,微课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不同学
湛江市体校2016级高一学生为76人,其中达到市高中体育生录取分数线351分的为16人,其余为降分录取。降分录取的学生具有国家二级运动员证,具备体育大学单招资格。高二、高三年级情况大致相同。从学生的文化成绩来看,基础相当薄弱。学生文化知识薄弱的原因主要有:体校是半天上课,半天训练,学习时间短;学生自身的学习态度问题;长时间外出打比赛耽误课程等。  根据以上学情分析,在高中体育生的历史教学中,本着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