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练、分层、驱动、升华

来源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rnel_gdi_us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17年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中,问题教学得到重视。笔者在本文尝试对历史核心素养视阈下的问题教学实施策略进行初探。
  一、问题教学概念界定
  问题教学是指教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新课标解读指出,学生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可见,问题教学不仅是新课程精神的体现,更是培育学科素养的要求。
  二、核心素养下问题教学的特征
  核心素养视阈下的问题教学包含但不限于以下特征。
  首先,问题教学符合课程逻辑,包括三方面。一是教材编排逻辑。教学问题可以大胆设计,但不能完全脱离教材“自说自话”。二是学生学情逻辑。教学问题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学情,定位好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三是历史学科逻辑。历史学强调因果、时空联系,关注归纳、阐释、评价等能力培养,注重健全人格的塑造。
  其次,问题教学应分层预设。新课标对历史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水平有清晰定义和划分。评促教、教促学,问题教学也应该分层设计,这样才能保证核心素养培养的完整性和渐进性。
  再次,问题教学应驱动探究。新课标明确指出,“只有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逐步学会全面、发展、辩证客观地看待和论证历史问题,其核心素养才能得以提升和发展”。可见,新课标特别强调以问题教学驱动学生自主探究。
  最后,问题教学应具备价值引领。新课标指出,历史教育的本质是立德树人、培育民族和国家认同、涵养人文素养、塑造社会道德。因此,新课标下的问题教学必然包含价值引领。下面,笔者以高三一轮复习课——以人教版必修3中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教学为例,对“链条化”的问题教学实施策略进行初探。
  三、核心素养下的问题教学策略
  本课教学问题链如下图所示。
  以上问题链设计目标明确、逻辑清晰,指向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价值观念培养。具体设计思路如下。
  (一)把握课程核心,凝练问题教学的逻辑链。
  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是“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因此,本课核心问题围绕新课标教学重点——新儒学的意义来设计。首先,从教材内容上看,本课介绍了西汉初年新儒学的发展历程,阐述了其产生的社会根源及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当中蕴含着唯物史观的观点。其次,从儒学发展史上看,董仲舒新儒学是儒学上升为正统思想的重要阶段。基于教材的编排逻辑,本课的基础问题紧紧围绕主干知识设计,引导学生回归史事,为探究活动做准备。
  另外,本课作为一轮复习课,不能“重弹”新授课的“旧调”。因此,本课的基础问题关注必备知识重温。而核心问题、进阶问题为思辨、评价类问题,旨在让学生深度思考,培养其关键能力。
  (二)多元评价,设计问题教学的层次链。
  本课教学问题注意做到分層预设。其中“基础问题”属于水平1、2的要求。如“董仲舒新儒学产生的社会根源是什么?”关注学生是否具备获取信息、得出结论的基本能力。“进阶问题”、“核心问题”、“价值问题”要求逐渐提高。例如:“我们应如何看待其加强文化一元与导致文化专制的后果?”这个问题要求学生能判别和验证不同的历史结论,并尝试提出自己的解释,属于水平4的要求。又如最后一个问题:“如何才能既理性又温情地看待历史事物?”这个问题属于历史学科价值观念培养,也是属于水平4的要求。
  (三)创设情境,建立问题教学的驱动链。
  徐蓝教授指出,核心素养是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在分析情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可见,学生探究离不开问题驱动,问题驱动离不开情境创设。为此,教师可以这样做。
  1.设计疑趣型问题情境。
  学须疑、疑生趣、趣促学。学生疑趣之处即情境创设之所。例如:
  材料一历史上对董仲舒有不同的评价。
  刘歆:“为群儒首。”
  李威熊:董仲舒对国家统一、民族的发展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梁启超:“儒学一统,非中国学界之幸,而实中国学界之大不幸也。”
  设问:我们应如何评价董仲舒及其新儒学?
  以上材料中对董仲舒的不同评价,容易引起学生的求知兴趣,且该问题是综合评价性问题,学生不能“一语道破”,需要大量深度思考,这就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
  2.设计开放型问题情境。
  新课程下的问题教学,注重在开放型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素养,而不是直接给予答案。为此,本课这样设计:
  材料二汉代统治者独尊儒术,以利禄引诱士人研究儒术。这样别的学说研究就少了。同时,由于独尊儒术……其他学说在群众的观念中就受到排斥了。清代《四库全书》中历代研究儒家经典的专著,加上子部中儒家著书,相当于诸子研究成果的总和。
  ——周桂钿《秦汉思想研究》
  材料三在中国语言中,会出现以下词语:
  天理、天谴、天性、天赋、天才、天意……
  在中国历史中,会有这样一些人物:
  戚继光、郑成功、林则徐、邓世昌、张自忠、戴安澜……我们均称之为民族英雄。
  设问:我们应如何看待董仲舒加强文化一元与导致文化专制的后果?
  以上两则材料同时反映董仲舒新儒学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双重影响——文化专制与文化一元。设问没有固定答案,但需要学生大量调动所学知识,进行对比和思辨,才能得出合理解释。这种开放型的设问有利于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3.设计对立型问题情境。
  本课设计的“进阶问题”,在表述上都有对立性,容易激发学生探究,引起深度思考。例如:
  材料四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五(汉代)知识阶层一方面在民族、国家成型过程中不得不凸显君主的象征作用,一方面又深惧再度出现秦代君主专制权力无限扩张,凌驾于一切之上的局面。于是,董仲舒再三提醒君主在利益之上还有正义,在力量之上还有良心,在权力之上还有“天”在临鉴……这样,知识阶层就能够又一次代天立言,拥有一些与政治抗衡、对君主制约的权力。
  ——葛兆光《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
  设问:我们应如何看待其迷信思想的性质与其作为一种政治信仰的价值?
  对于“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生一开始会倾向认为这是一种“迷信思想”。然而,当教师引导学生将其置于西汉初年的社会状况下考量时,学生便能逐渐认识到其价值——在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要建立一套既能维护国家统一,又能限制君权的政治理论实属不易。只有将史事置于历史条件下去考量时,我们才能得出理性与温情兼备的历史认识。
  (四)构筑渐次升华的价值链。
  在本课结束时,教师创设以下情境:
  材料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横渠四句”
  设问:我们应如何评价董仲舒及其新儒学?如何才能既理性又温情地看待历史上的人和事?
  这是一个包含价值引导的历史问题。正如徐蓝教授指出:“与历史有关的解释、评判,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是建立在人们理解历史的基础上的,带有个体的主观因素。”价值观培养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归宿,必然要建立在完整的历史理解之上,否则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而本课最后设计这个问题,呼应了家国情怀的培育需要,补全了学科素养培育的最后一环。
  新课程改革明确了问题教学的重要地位。教师需要坚持问题导向,丰富教学方式,精心设计好教学问题的“逻辑链”、“层次链”、“驱动链”、“价值链”。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学科能力,最终让历史学科素养得以落地。
其他文献
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育者,我们有必要有责任紧跟时代的步伐,为落实党的方针、政策而努力,真正培养出有理想、有纪律、有创新意识的接班人。那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落实这些任务呢?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加强对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如何在平时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呢?现以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相关内容的教学为例来加以说明。  第一,对相关知识的讲授。其中所包含的知识点主要有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经
对高中生进行历史教育的目的,从历史的角度讲,是让学生感知历史的温度,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方式;从教学的角度讲,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构建成熟严密的逻辑体系,全面真实地感受历史,促进价值观和人文道德的养成。笔者在本文结合高中历史教学实践,对此展开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一、史料在高中历史课堂的有效应用  1.以史料创设情境,丰富课堂,激发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借助史料可以给学生们模拟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曾说: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新课改提出的“基于课标的教学”反映了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因此根据课标要求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是每一位地理教师的“必修课”。  一、 目标的作用  目标是教学的方向,教师要围绕目标设计教学。教学素材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课堂练习的确定都与课时目标有关。简单地说,教学目标要在教学中得到落实;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有教学目标作为依据。
政治学科自信应理解为学生相信自己具备能学好高中政治的能力与智慧,有明显的学习自觉与毅力以克服学习困难,能较好地掌握主干知识、相关规律与技巧,坚信高中政治会成为自己的相对优势科目。具体表现为:对政治教师的教学能力充满信心,对自己的政治学习充满信心,对政治能够成为自己高考的强项充满信心。  在高中政治一线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政治学科存在这样几种心理:失去学习信心与动力、缺乏知识记忆的恒心与毅力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我组织同学们进行了当地生态环境问题的调查研究。通过参观学习、走访,将课本抽象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用全新的方式进行地理教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调查目的  (1)通过调查研究,让学生掌握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成因及防治措施,并能举一反三,会研究其它类似问题。  (2)让学生在调查过程中学会查阅有用资料,学会访谈,并会分析应用资料,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3)让学生了解生活
提起《亮剑》,大家并不陌生。亮剑精神,指的是真正的剑客,与对手狭路相逢时,无论对手有多么强大,就算对方是天下第一剑客,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出自己的宝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在与学生打交道的过程中,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摸索,总结了不少管理教育学生的经验。仅就其中的“三剑”,以飨读者。  一、“师生恩怨”之剑——宰相肚里能撑船  一个星期五的下午,同一办公室里的王老师读了一篇在四中贴吧中置于
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在当今的历史教学中,面临着几个很重要的问题:如何将学生带人历史现场?如何让学生理性地看待历史?如何教会学生用历史的思维思考问题?  现在的中学生在接触历史之前,历史知识相对匮乏,其对历史的认识也有失偏颇。进人中学后,他们在系统接受历史教育的过程中,对很多历史现象与历史问题的认识往往流于表面,难以更深层次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更好地把握历史的真谛。  古人有云:“读万卷书
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既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也是实现学科价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如何将核心素养融入课堂值得研究。笔者以《法律就在我们身边》一课的复习为例,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新瓶装旧酒,让体系建构更有趣  复习课不同于新授课,复习时需要将相对独立的知识点串成线、连成片、结成网。显然,简单的知识点复习势必会给学生带来“枯燥无味”的情感体验,不利于学生从体系的高度来建构知识网络。因此,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中,家国情怀是归宿和根本。坚定文化自信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内容之一。无锡自古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承载着极为丰富的历史遗存和文化资源,是江南文脉发展的缩影。笔者在本文通过挖掘、整合无锡乡土历史遗存中的课程资源,以“江南文脉”为载体,强化历史课堂育人功能,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培养家国情怀。  一
校园环境文化具有润物无声的育人功能。如何让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成为教育资源,在润物无声中使学生接受文化教育、提升审美意识,是我每年在教授高中政治《文化生活》模块时常常思考的问题。今年我大胆探索,通过一节合作探究活动课展开教学,以校园环境文化为依托,提升学生的美学素养。  一、活动依据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环境对人的影响不容小觑。高中生正处在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如果他们的身心能沉浸在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