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在课堂 “教”出精彩

来源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利用5—10分钟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作为高中政治教师,也可以借助微课的高人气,录制出高质量的微课视频,激发学生学习高中政治的热情和信心。
  一、微课的特点
  具有教学时间较短、教学内容较少、资源容量较小等特点。对教师而言,微课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对学生而言,微课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在网络时代,随着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随着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
  二、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微课设计要求
  1.指向性明确。
  政治学科有其独有的学科特点,每本教材、每一课都有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每个体系又可以分成若干个具体知识点,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存在某种联系,一个知识点又是一个独立完整的问题。所以,在制作微课时,要结合学科特点,聚焦一两个知识点,目标明确,指向具体。
  2.要有生活气息。
  政治学科讲究书本和生活的联系,同时要求在政治课堂中充满生活气息,与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相联系,所以联系生活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内在要求。如果教师在制作微课时,没有联系学生生活,就会难以实现原定目标,减弱政治微课程的实效。
  3.选择合适的内容。
  因为微课面向的是每一个学生个体,学生对知识的吸收能力不同,学习热情也不同,所以教师应该坚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学生的学习水平录制相应的微课。
  4.要升华课堂情感。
  微课的特点是“精”。微课在表现形式上往往通过优美的音乐、精美的画面、简洁的文字来营造极美、极精、极简的效果。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静静地阅读文字、欣赏画面,进而引发思考,实现融合创新。
  例如,讲解《文化生活》时,笔者采用“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微课进行教学。通过微课,笔者呈现了大量有关青铜浑天仪、青花瓷器、汉字、丝绸之路等精美图片,并辅之以优美的配音讲解,引导学生进入课题“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图片展示了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从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两个方面让学生得出文学艺术对反映人们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精神世界的作用,领会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总结出“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教师设计的微课应突出主题,聚焦于某个重点、难点、疑点或某个教学环节中有重要学习价值的内容。另外,教师的语言是支撑整个微课的核心因素。由于时间原因,教师语言要准确简明、通俗流畅,既富于讲述性又重视启发性,让学生在观看微课时有身临其境之感,能产生情感共鸣,进而产生亲近感和认同感。
  5.要启发学生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微课的目的是希望做到见微知著,以小见大。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需要合理地平衡探究性活动与师生互动所占用的微课时间。
  例如,教学《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题》这一节时,教师可先提出“维护和平与促进发展的途径是什么”这一问题,让学生进行猜想,然后选择一条途径分析看是否能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效果又是如何,并在众多途径中让学生总结一条根本途径、最重要的途径。
  总之,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开发和利用微课,让高品质的微课进入课堂、走近学生,从而改变课堂教学的微生态,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其他文献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中,家国情怀是归宿和根本。坚定文化自信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内容之一。无锡自古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承载着极为丰富的历史遗存和文化资源,是江南文脉发展的缩影。笔者在本文通过挖掘、整合无锡乡土历史遗存中的课程资源,以“江南文脉”为载体,强化历史课堂育人功能,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培养家国情怀。  一
校园环境文化具有润物无声的育人功能。如何让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成为教育资源,在润物无声中使学生接受文化教育、提升审美意识,是我每年在教授高中政治《文化生活》模块时常常思考的问题。今年我大胆探索,通过一节合作探究活动课展开教学,以校园环境文化为依托,提升学生的美学素养。  一、活动依据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环境对人的影响不容小觑。高中生正处在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如果他们的身心能沉浸在和谐
在2017年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中,问题教学得到重视。笔者在本文尝试对历史核心素养视阈下的问题教学实施策略进行初探。  一、问题教学概念界定  问题教学是指教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新课标解读指出,学生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可见,问题教学不仅是新课程精
性别平等是指男女两性在人格、尊严、价值、权利和机会等方面的平等。作为区别于其他物种特性的人的本性,性别平等具有公理性。性别平等教育强调用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方式改变束缚人发展的性别观念和思维方式,促进学生树立性别平等意识,消除性别平等歧视,使每一个生命体都能够实现自我发展。  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应当注重渗透性别平等教育。高中教师应当基于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
高考改革的新趋势必将给基础教育带来一场“深度革命”。包括高中地理学科在内的新课程教学,要逐步走向帮助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度理解。以《地球表面形态》的教学为例,笔者构建多样化的地理深度教学课堂,在生本教育的实践中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教育的真谛。  一、情境激趣,引领思考型课堂  在导入新课上,教师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教师也可以课前“设疑”,课尾“释疑”,让人耳目一新。在导入课前时,教师播放与东北松
师生共读教学模式,指的是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内外阅读和探究与课本内容相关的课外资料,达到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核心素养的目的。以下,笔者以《抗日战争》的教学为例,对师生共读模式进行思考与实践。  根据全国高考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精神,笔者确定《抗日战争》的教学目标为:师生通过共同阅读与探究相关课外资料,让学生了解中国人民在日军铁蹄之下的痛苦生活,体会中华民族奋起抗争的精神,学
历史是人类社会活动轨迹的记载,揭示社会发展奥秘、预示社会前进方向,是人类进步发展的精神动力与资源。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善于借鉴历史经验,充分发掘历史智慧,对于民族进步、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践中,历史学科被边缘化现象明显,历史的教育意义被忽视。  一、被弱化了的历史學科  在现有的教育方针与考试导向作用的影响下,中学历史教学也只好偏离原有的本质,配合应试
深度学习概念最早诞生于人工神经网络领域。深度学习作为一种机器算法,目前已经应用于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方面,极大地促进了人工智能的发展。之后,深度学习的概念从人工智能领域被引用到教育领域。国外的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国内对深度学习的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  一、深度学习的概念  1976年,美国学者FerenceMarton和RogerSaljo在开展关于学生学习过程的实验研究中发表了《学习
2019年江苏高考政治试题坚持立德树人,注重价值引领;坚持能力立意,考查核心素养;关注社会热点,富有时代气息。试卷在保持江苏高考命题特色的同时,又有突破和创新,对于科学选拔人才、深入推进新高考方案下的课堂教学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2019年江苏高考政治试卷特点分析  1.坚持立德树人,凸显价值引领。  2019年江苏高考政治试题,选取与学生密切联系的热点话题,引导学生关注和感悟改革开放40年
一、案例背景  新课程理念提倡“以生为本”,这就要求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自由、民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允许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成熟的或不成熟的看法,引导学生自主质疑、探究及自我生成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知我师 我爱我师》教学内容较浅,没有知识方面的重点与难点,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从内心唤起对老师的敬爱之情,从而培养学生尊敬老师的良好品质,这是新课程三维目标的首要目